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分析 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及京津冀产业梯度性

在生产力布局中,“梯度”是用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经济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转移的空间变化历程。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梯度,不仅影响着国家、地区间经济全面、协调地发展,同时在梯度推移过程中还会对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整个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梯度非均衡发展理论是以“效率优先”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它承认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并且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看成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它要求利用“非均衡布局”模式来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在生产力布局和规划中,它要求将资金与资源集中起来,投入到重点区位,进行重点区位的优先发展,并要在地区间建立起有效的梯度推进层次,通过重点区位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产业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都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梯度推进的层次与顺序。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的基础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 )于1966年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发展经济学家把这种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引伸到区域发展研究,产生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按照该理论,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就必须循阶梯而上,不可超越。它首先应该重点发展自身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外溢来的产业,如钢铁、纺织、食品产业等。目前,由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发的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各国或各地区间在产业结构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就是根据各国(地区)技术水平的高低而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梯度,即各国 (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存在明显的阶梯状差异。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各国 (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各国或地区间呈现出从高向低转移的梯度转移规律,一国(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 (地区),成为其他国家 (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结构在国家或地区间的梯度转移规律。通过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而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先例就是广东省,由于原来海关阻隔,广东与香港两地产业差距、人民生活差距、生产要素差距很大,经过改革开放,香港产业向广东进行巨大辐射和转移,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建立了粤港经济这种前店后厂式的密切联系,最终使广东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在国家间或地区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京津冀经济区中,同样存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规律。首先,从京津冀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程度来看,京津冀三省市在技术上存在梯度差距,并进而形成了产业的梯度差距,京津冀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由高到低呈北京—天津—河北的格局,并且京津冀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需要都向外转移一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京、津、冀在产业上的梯度差,北京、天津与河北在产业结构上具备了梯度转移的条件;其次,从京津冀的地理位置来看,京津冀地域相连,三地间的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结合成本低廉,可以大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降低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成本,这就使京津冀具备了产业转移的地利条件;再次,从京津冀之间的经济联系来看,京津冀都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员,在区域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会受到国家一定程度地支持,京津冀三省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性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互补性,使京津冀具备了相互合作的条件,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下面笔者将从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演进过程来探寻京津冀之间在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存在的梯度性。

二、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从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三省市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渐缩小趋势,京津第二产业比重也渐趋收缩,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太明显,三省市第三产业比重均呈稳步提高趋势。目前,北京呈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 “三二一”型结构,天津与河北则仍属于第二产业占主要比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 “二三一”型结构。具体来说:

   北京市从 1995年开始由 “二三一”型结构转变为 “三二一”型结构(见表1),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正达到产业结构高级阶段的地区之一。总的来看,北京市产业结构达到 “三二一”型结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其城市经济的特殊性质,土地大都被用于报酬率较高的工业及商业用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占据较小的比重;二是由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越来越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长期趋势来看,天津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是逐步下降的趋势,“九五”时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平均约为50.8%,同期第三产业则上升了约 7个百分点,2000年其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高出4.5个百分点,2001年、2002年其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仅高出2.7个、1.7个百分点。2003年由于要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因此第二产业的增长幅度有所上升,而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来说,在GDP中的比重略有下降。当然,这不影响在 “十五”末或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天津第三产业比重有超过第二产业比重的可能性,从而由 “二三一”型结构向 “三二一”型结构转变。

      河北省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总的来看是稳中趋升的态势, “九五”时期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高出约16个百分点,2003年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高出近18个百分点,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将会可能有所增加,但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还需要一个质的飞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一产业比重则是逐渐下降的趋势。

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来看,由于城市经济的特殊性质,京津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较低,北京市2003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仅为2.6%,对经济总量影响较小;天津市2003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3.7%;河北省2003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5.0%,在农业方面河北与京津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为京津提供农副产品等方面的商品或服务。

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来看,“九五”时期,北京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平均为39.8%,天津市第二产业比重平均为50.75%,河北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平均为49.1%。2003年北京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6.0 %,与第三产业相比低了25个多百分点,这说明第二产业对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与第三产业相比正在相对弱化;2003年天津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0.8%%,比第三产业高出5.3个百分点,2003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1.8%,与“九五”相比是稳步上升的趋势。

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来看,200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1.4%,并比第二产业高出25个多百分点,对于北京市整体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天津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5.5%,略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但只要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几年中有可能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003年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为33.2%,与第二产业相比还处于次要地位,与京津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相比也尚有较大差距。

三、京津冀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步放慢,2000年其增长速度为 4%,“九五”时期平均增长速度为1.2%,2003年增长速度为3.3%;第二产业起伏较大,增长速度最高曾达到15.4%(1984年),最低为-5.7%(1981年),其波动周期与我国整体经济的波动周期基本一致,“九五”时期平均增长速度为 9.7%,2003年增长速度为11.9%;第三产业则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九五”时期平均增长率为11.02%,比第二产业高出约1.5 个百分点,2003年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速度为10% 。其变化轨迹如图1所示。

 

 天津市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呈明显递减的态势,“九五”平均增速为5.28%;第二产业平稳发展,2003年增长速度为 6.1%,“九五”时期平均增速为11.32%;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九五”时期平均增速为12.24%,略快于第二产业发展。在2002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为14.3%,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为11.2%,2003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为17.8%,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为11.5%,呈现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趋势。其变化轨迹如图2 所示。

 

  河北省第一产业的长期发展轨迹有一定波动,“九五”期间增长较为稳定,平均增长速度为5.3%,2003年增长速度为 5.9% ;第二产业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特点,其波动周期、幅度与河北省GDP波动的周期、幅度明显正相关,“八五”、 “九五”时期增长速度较快,均高于同期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2003年增长速度为14.2%;可见,第二产业是影响河北省经济增长与波动的主要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其发展势头仍不会明显减弱;第三产业平稳增长,“九五”时期平均增长速度为11.1%,2003年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长速度为10.0% ;可以预计第三产业对于GDP增长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短时期内与第二产业相比还处于次要地位。其变化轨迹如图3所示。

 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分析 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四、京津冀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对产业而言,因其是一个集合概念,其竞争力必定是在不同地域间的比较,在不同地域间的比较就必定离不开区域间的交换活动,产业竞争力必然体现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区域间交换活动即便完全按照比较优势规律进行,市场上也会出现比较优势相近的同一产业的比较,这时竞争力将取决于他们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地区与另一地区相比较具有的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主要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是一种天然的较低层次的竞争力,其优势的发挥还有赖于知识、技术、资本运作、管理水平等软要素的配合。竞争优势是指一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该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不仅与基本的生产要素有关,而且与制度、政府、知识、品牌、管理、人力资本等高层次要素有关,是一种内生的现实的竞争力,是一地区后天积累的结果。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如图4)。

 

从表4对比情况看,京津两市作为首都和直辖市,加工生产和金融、保险等方面都有天然的优势,河北第一产业的种植业有天然优势,而在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科技等新兴服务业方面不具比较优势。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关系分析,北京属于知识型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有优势;天津属于加工型地区,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重加工工业具有优势;河北属于资源型地区,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势(如表5和表6所示)

资料来源: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转引自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中心:《天津市产业发展战略报告》2004年3月。

从表7可以发现,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内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存在一程度的产业趋同现象,因此,通过京津冀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在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布局过程中,一定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选择潜导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主导产业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

表7 京津冀地区主导产业比较

 

五、结语

总体说来,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各有特色。北京是我国科技实力最雄厚、人力资本最丰富的地区,国家级科研机构大多座落北京,高等院校云集,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远远超过国内其他任一省市,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且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高。天津也具有较好的科技、人才基础,但更突出的是制造业发达。天津制造业在总体规模和技术密集度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下大力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制造业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成为拉动全市国民经济连续十年两位数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天津制造业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达93.2%,而工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50%,在全国中心城市中位列前矛。制造业是天津经济的优势所在。河北省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很多优势。工业具有一定基础,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构建区域产业链、提供配套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与京津可以形成产业互补关系。特别是在资源供给(包括农产品供应)、物流方面,河北省对北京、天津贡献很大。三地若能形成良性经济互动关系,可望产生相互促进的共赢局面。总之,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三省市鲜明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及其可能形成的互补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规律,实现京津冀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要加快生产要素在京津冀经济区的流动,促进产业结构梯度转移。

 

 

该文发表于《经济前沿》2004年10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9086.html

更多阅读

从就业看考研:最有就业前景的7大专业盘点

每个人考研都是为了更好的前程,更好地就业。那么,时下什么样的考研专业走俏职场?职业指导专家总结出今年最有就业前景的七大专业。  电气工程  电力行业无疑是最有实力的行业之一,目前电力行业最好找工作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京津冀一体化习总定调,概念股火起来!

京津冀一体化习总定调,概念股火起来!节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于4月30日召开会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议案。据了解,《规划》将明确区域整体定位及三省市定位以外,还将

声明:《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分析 京津冀三省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为网友别评价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