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宁夏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基础条件和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宁夏农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两大矛盾、存在着两大风险,只有实现两大转变,才可能肩负起两大历史重任。
两大矛盾是: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全球市场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农业的低比较效益、低商品率造成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日趋拉大的矛盾。前者实质上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业进入市场、实现农业市场化的问题;后者实质上是如何扶持农业、保护农民的问题。
两大风险是:宁夏农业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方面,宁夏农业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宁夏灌区得天独厚的“黄河之利”随着我国北方水资源日趋紧缺大打折扣;中部干旱、半干旱带生态日趋恶化、风沙肆虐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南部山区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任务依然艰巨,草畜业发展正面临着历史性的考验;各种自然灾害还严重威胁着宁夏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宁夏农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驾御市场的能力;市场体系不健全,物流、信息流畅通程度有限,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和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手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发展需要;农产品质量低而不稳,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
正是因为面临着上述两大矛盾和两大风险,宁夏农业发展必须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经营理念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换句话说,就是由吃饭农业向小康农业转变,由生产型农业向经营型农业转变,由产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二是实现农业组织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即由分散决策、分散经营的自发性农业向市场导向、专业分工、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的自觉性农业转变,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惟其如此,宁夏农业才可能肩负起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承担养活600万人口并使其中300万人口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任务;二是承担宁夏5.18万平方千米土地生态系统改善和维持的历史重任。这是宁夏农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神圣使命。
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农业的市场化问题。因此,政府扶持和保护农业的着眼点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千方百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素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就宁夏而言,应当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改善农业基本条件间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农业结构调整要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农业资源的重新组合,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区自然灾害频繁,更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扩大植被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信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为结构调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宁夏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由此决定了水利是宁夏农业的命脉。近年来,我区水利工作按照北节水、中治沙、南治土和水利跟着农业走的思路,投资数十亿元,进行灌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工程体系的建设,兴建了一批“翻身工程”,如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扶贫扬黄工程、病险水库改造工程、黄河整治二期工程、“生命工程”、原州区东山坡引水工程等,有力地支撑了全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有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等。南部山区8县(区)先后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县(区)”,“生命工程”水利建设大规模在山区实施,1997-2001年,山区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20处,井窖32万眼,解决了4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尽管宁夏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灌区单纯依靠黄河水、山区基本依靠天上水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分地以来黄河之利和老天恩赐,使宁夏农业在优势后面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因此,宁夏水利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灌区由单纯依靠黄河灌溉向以黄河灌溉为主,河、库、井、窖互相补充的综合灌溉发展;山区要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禁止胡挖滥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按照现代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治理,为农业集约化生产提供条件。自治区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每年按照一定的增加幅度提供资金支持,全面提升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提高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打好基础,从而降低农业综合生产成本。
目前我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存在着重复建设和辐射面不到的问题。山区有一个非常落后的乡,部分村一没有路,二基本没有水平梯田,历年的水平梯田修建大部分只是以应付检查吃到补助为目的。后来,乡上干脆把农田水利、退耕还林草等工程全部安排在了靠公路的村,致使公路边上的这个村的部分地块上先人工农田、后在人工农田上机修农田,再在机修农田上退耕种树种草,做了重复投资,而其他更偏僻的村却没有这种福分,连一次基本建设的机会都没有等到。我们要努力克服基本建设中的“面子”倾向和“政绩”倾向,扎扎实实地改变全区农业基本生产面貌,通过全面提升农业基本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二)全面加强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供应基本建设。
目前,许多农村的交通通讯状况还比较落后,部分乡政府所在地的通讯难以保障,相当多的村交通存在严重问题,许多地方农民的用电、用水困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生产运输交换的成本。宁夏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从地理区域小的实际出发,加大对农村交通通讯基本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先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条件,以信息化和便利的交通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市场化。宁夏已经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电。要在2010年前,逐步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农用车开进田间地头;村村通电话,大部分村民小组通电话,全部农村居民家庭通广播电视。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在灌区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配套,形成能够稳定的优质粮、肉、菜、奶、蛋、水产品现代化生产基地,同时要实施好高标准平原绿化、黄河防护林及城市大环境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中部干旱带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通过封山禁牧、育草兴牧、舍饲圈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草产业带动畜牧业发展,形成适合干旱带特点的主导产业,使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南部山区要结合退耕还林草和生态环境治理,尽快构筑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新体系。宁夏农业的两大历史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农业基础条件的建设中,要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一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的科学规划工作,对建设项目提出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建设盲目性和被动性。二要改革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体制,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用有限的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本建设。三要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程序,既要确保投资人的利益,又要保证项目建设具有经济效益可社会效益,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四要建立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监理制度,从机制上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改变政府投资项目低效益的状况。
二、按照市场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要着眼于世界农业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适应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宁夏区域比较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多层联动,分步实施,三年基本到位。三年内,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一是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二、三产业的比重要占50%以上。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的比例结构,草畜业的比重占农林牧渔比重的50%以上。三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的结构,将现有120万公顷耕地的用途作如下调整:①以水浇地为主,建设40万公顷旱涝保收基本粮田,吸纳20万农业劳动力就业,使粮食产量稳定地达到400万吨以上,创造销售收入40亿元。②以平台川旱地、水平梯田为主,种植40万公顷优质高产饲草,加上坡地及荒山种草40万公顷,形成年可利用人工饲草80万公顷,吸纳农业劳动力15万人,产草量100万吨以上,创造销售收入120亿元。③种植10万公顷优质马铃薯,吸纳农业劳动力5万人,年产商品马铃薯20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④种植以胡麻、黄豆、油葵为主的油料作物10万公顷,吸纳劳动力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⑤种植以枸杞、小杂粮及其他经济作物10万公顷,吸纳农业劳动力5万人,实现产值18亿元。⑥种植经果瓜菜10万公顷,吸纳劳动力1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四是调整养殖业内部结构,形成“43221”养殖格局:①建设肉牛饲养基地,吸纳劳动力20万人,年出栏肉牛10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②建设优质肉羊基地,年出栏优质肉羊300万只,吸纳劳动力1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③建设优质奶牛基地,吸纳劳动力10万人,年产鲜奶3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④鼓励发展养猪,以农户分散养殖、集中营销为主,以农场养殖为辅,吸纳劳动力10万人,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⑤适度发展养鱼、养鸡及特种养殖,吸纳劳动力5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这在我国加入WTO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价格上的优势出口农产品,对农产品的质量竞争认识不充分。入世后,粮、棉、油等传统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正在失去市场竞争优势,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日益发挥出其更大的优势。但其前提是安全保障和质量保证。英国疯牛病和我国部分地区Ⅱ号病给了我们严重的警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方面可以减少日益增多的农产品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是我区农业应对入世挑战、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农产品市场变化、参与国内农业分工的迫切需要。
(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二)建立健全农业病虫害预防防治体系、疫情监测预警系统。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质量安全。
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富和供应充足,消费者所关心的已不是能不能买到东西,而是商品是否卫生安全,是否富有营养,是否食用方便。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既是消费者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对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起码质量要求;既是消费者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又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尽的基本义务。控制农药、兽药残留,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也是适应国内农产品市场变化的迫切需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一方面可以减少入世后日益增多的农产品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区农产品的竞争力。市场对标准的要求首先有商品的质量标准,如新鲜程度、甜度、各种农药化学成分的残留等,是一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规定;二是要有利于流通、快速交易的不同流通环节的包装标准,如各种包装的组合、重量单位。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以多少单位包装分割单位合理,现在还未形成一个明显的脉络。还有整个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批发到零售全流程的保鲜要求。这些标准最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包装标准体系、品牌管理等等。
在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会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要面向全国范围,但实用性可能会打折扣。对局部来讲,他们会考虑更现实,比如一个主产县、一个批发市场,那些交易比例非常大、效率和效益都比较高的品种,他们自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有可能与全国性标准产生差异。但这个矛盾一般被忽略了。
要借鉴和吸收基层的信息,已经被市场认可的标准可以先提炼出来。尽量去吸纳一些龙头企业或者批发市场制定的标准,政府部门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符合中国的国情,充分考虑上下游、中间环节。
同时,制定标准要考虑眼前实际,便于推广;也要考虑发展的趋势,把框架打好,不能只迁就目前状况。
市场是最后的检验者:如果推广过程中提高了效益,则市场上会很快地推广;如果相反,则会产生抵触;如果经济效益没有多大变化,那就会按照惯性维持原来的方式,推而不广。所以应该采取以市场需求为主与政府认证确立标准相结合的方式。
农产品标准的建立,与药品之类的标准不同。药品是科学规律客观决定的,比如如果过量就会有过敏反应,需要一个权威部门来规定和发布。而农产品标准的形成不是一个权威部门来决定的,或者说不是某级政府一厢情愿的决定。权威是由市场主流形成的。适应这个主流的就会被认同。包括农产品经济制度的变迁,也符合这个规律。
(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支持体系。培育、引进、推广良种,推广良法,以科技手段提高质量、保证质量。
(五)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依据法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六)统一规范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使宁夏农业拥有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五、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服务,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间接成本。
主要是科技服务体系、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流和物流服务——经纪人队伍和储运体系)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二十一世纪的农业,不仅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而且更是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世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正从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单一竞争,转变为以质量、科技含量竞争为主的全方位竞争。农业发展也好,结构调整也罢,都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把科技进步贯穿于农业生产、流通的全过程。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合格劳动者。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参股、转包土地等多种形式,实现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民间科技组织,办好各类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农村技术合作组织。注意总结经验,以典型引路。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示范项目,总结推广结构调整典型的成功经验,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融资手段。在我区,农业发展对资金需求量增大与农村金融体系萎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农民在春耕生产之际,贷不到生产资金,私人高利贷趁虚而入盘剥农民,使本来困难的农民雪上加霜。同时导致有限的农业信贷资金流入少数私人手中变成了高利贷资金。据在中宁、西吉等地的调查,民间高利贷的月利率一般在1—3%之间,最高的达到5%;农民感到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占70%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民贷款无门。有些贷到款的农民,也是感到现在银行贷款手续繁杂,甚至要拖关系、走后门,资金使用成本非常高。如果这种现象不彻底消除,发展农业、扶贫帮困都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改善农业金融服务,保障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是加入WTO后我区农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要通过改变农民的经济能力来提高他们的信用能力和信用水平。这两年来,随着银川郊区吊庄农民经济能力的提高,他们中偷盗的行为大幅度减少。他们原本是不愿意去偷盗的,只是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去偷盗。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之后,谁还会冒风险去偷盗呢?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信用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营销工程,有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认真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应坚持做到与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结合;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与村级行政组织的参与配合结合;与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结合。
必须与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结合。过去,受整个信用环境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管理,而且还使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信贷资金支持。如今,我国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广阔的农村市场蕴藏着丰富的信贷资源,广大农户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客户群体,农村信用社适时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顺应了这一发展要求。但是,在一些地方,由于宣传不到位,认识上出现偏差,以至有的农民错误地将小额农贷看成扶贫救济款,盲目申贷、张冠李“贷”,直接影响到小额农贷的发放、使用与回收。各地政府要十分重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提高农民对推广小额农贷工作的认识,利用开展信用乡、信用村和信用户的评比活动,倡导信用兴农理念,营造讲发展、守信用的良好氛围,重塑“相互信任、双赢双活”的社、农关系,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创造坚实的诚信基础。
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已逐步走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正朝着种养加工多元化、规模化和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农村信用社过去的不良贷款,主要出自于乡镇企业和村级组织,前者有的厂垮人散,后者明显存在承担主体不落实的问题;真正农户的贷款,即使一时偿还有困难,也不过是一个期限风险。各地农村信用社要克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畏惧心理,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正确制定农户评级标准,不能人为地将具备贷款资格的农户拒之门外;合理核定信贷额度,对有信用、有规模、有效益的种养大户,可采取积极鼓励的措施,适当放宽贷款额度,并在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对一些生产周期相对较长的行业,可灵活掌握贷款期限,使小额农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面农户的需要,从而真正发挥出其使用效益。
必须与村级行政组织的参与配合结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涉及面广、时间性强、工作量大,至少要经过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发证放贷和贷款回收等四个阶段的工作,其中调查摸底是基础,是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依据。农户基本情况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客观公正;决定着信用贷款发放、使用与回收的风险评估及其控制。各地农村信用社要注重发挥当地村级行政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和管理村民事务的有利条件,参与农村信用社一道做好信贷资料的收集和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切实做到把好“五关”,即:健全资料档案,把好“质量关”;明确评级责任,把好“标准关”;注重工作协调,把好“准入关”;规范操作程序,把好“放贷关”;强化后续管理,把好“回收关”,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运,切实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
必须与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结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其他贷款的不同之处是,完全以贷款人的信用为保证,贷款人能否按时还本付息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信用程度,二是实际偿还能力,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使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必须有相应的措施与之配套:一是建立风险预警预测机制,随时掌握贷款人生产经营和资金使用状况,对其还款能力作出符合实际的预测,以便及时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二是强化信贷员的管理责任,建立放贷、收贷“双项”考核制度,除了对少数缺乏责任感的员工实施必要的惩戒外,还应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避免出现一味怕承担责任而“惜贷”的问题。三是结合信用环境整治,对个别有钱不还的赖账户,除取消其信用等级和上“黑名单”外,还可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督促其还款,并按规定加收罚息。四是鉴于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应考虑建立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及农民共同出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基金,以解决小额农贷风险的补偿问题。同时,对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村信用社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增强其后续发展实力。
(三)建立产业保险体系,建立农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仅具有很大的市场风险,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然风险。因此,构筑农业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规避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从宁夏的实际出发,要建立各种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抵御各种风险的屏障。一是自然灾害保险;二是市场风险保险;三是储藏运输保险。
(四)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载体。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各种形式的民间组织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为结构调整提供正确的市场信号和市场导向。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管理,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搞好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微观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适应农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搞好农产品的储运体系建设,鼓励农民自发组织农产品储运企业,以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起来搞好农产品的储运、加工。
四、充分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组织农民进入市场。随着现阶段那些派短缺经济的结束,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经不能实现农民增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商品经济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封闭的生产体系与开放的流通体系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效率和规模。所谓农村经济的转型,最根本、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由解决温饱而追求粮食总量增长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谋求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转变,也即由农耕经济向农业的综合开发转变。因此,千方百计地引导、组织农民了解市场、进入市场、适应市场进而驾御市场,是扶持和保护农业的关键所在。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任务正在于此。忽视了这一点,农业产业化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宁夏的农业产业化,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农产品加工和开拓市场为重点,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优势资源与市场有机结合,培植一批优势产业群,形成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与农户各方面优势互补、利益相长,贸工科农有机结合、组织结构科学、运作机制灵活、经济效益良好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管和扶持。
首先,对宁夏那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要进行适当调整。在着力点上要由原来的“做大做强”调整为“做强做大”。多年的实践证明,任何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先做强了才可能做大。否则,弱企业小了还可能存活,一旦做大马上就瘫痪甚至死掉。因此,我们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问题上转变观念,务必先图强再图大,防止抱着精心打造龙头企业的初衷最终打造一个个烂摊子。
其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具体监管扶持上,要坚持先规范后扶持的原则,把扶持发展和加强监管同意起来。对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引导扶持其发展。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一定要加强引导促其规范,以便为以后的更快更好发展打牢基础。对企业的扶持要有针对性,找准软肋,对症下药。要改变以直接给钱、给荣誉为主要手段的扶持模式,要加强对企业监管、服务的力度,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突出法律服务、政策服务、信息服务,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再次,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使用环节进行调整。将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尽可能地向种植基地倾斜,向农民倾斜,同时向科技服务和企业研发倾斜。如果政府拿资金让龙头企业去建设种植基地,那让农民去干什么?企业种地会比农民更在行?企业种地的成本会比农民种地的成本更低?未必。国有农牧场一个个面临困境的现状就是最好的例证。那么,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干这些呢?大多是为了套取政府的扶持资金。要实现原料生产的规模化,最好的办法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搞规模化种植。
(二)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化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良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产品加工的原料来源,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对于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加工,要着力做好规模化规范化的原料基地建设工作。根据我区几个主要支柱产业的发展实际,基地建设一要扩大、二要稳定、三要提高。至于扩大多少、如何稳定、怎样提高,要看市场需要,不能由政府指令安排。前几年我区一些地方蔬菜种植的教训值得汲取:政府指令农民安排种菜,可到了收获季节市场饱和,菜卖不出去。政府急、农民急,但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政府四处联系出售,并广泛动员干部职工大吃“爱民菜”,可是农民的损失依然巨大。因此,在扶持基地发展的过程中,种植、养殖的数量、品种、质量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基地建设的成效要由市场来检验,而不是由政府来验收。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依法规范订单,提高订单质量,提高履约率,以订单保原料,以原料保加工。同时,农业科技服务要逐步市场化,农业技术推广要以市场为媒介,尊重农民意愿,遵循价值规律。种子、农药、化肥、仔畜等等直接补贴要一步到位,直接补贴到农民手中,以防止层层流失。要尝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让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利用有偿服务为自己创造收入。政府要将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的一部分直接补贴到农业生产者手中,让农民根据农业科技人员为自己所提供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给予他们一定报酬。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服务;只有这样,科技人员才有动力、有压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改进工作作风;只有这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才能形成互利互惠关系,共同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进一步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企共赢的新型利益关系。
首先,要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让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都认识到建立新型的互利互惠的农企关系的重要性,克服买卖双方的利益是此消彼长的狭隘认识,树立双赢互进的合作理念。从长远看,只有让龙头企业和农民都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农企双方的合作关系才能维持下去。
其次,要建立农企之间的信用联系。用合约的形式将农企二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下来,依法办事,用法律手段调节农民和企业的利益关系,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对违约方追究经济赔偿责任促使合作双方诚实守信。
第三,农企双方可以以股份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进行合作,互相参与经营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四,成立农村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生经济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为龙头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合作服务,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
(四)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必须的各种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的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
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物流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保险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在第五大部分作详细的论述)
五、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间接成本。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服务,提高对农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加入WTO后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度;加强农产品储藏、运输、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一)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拓展科技兴农的广度。
21世纪的农业,不仅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更是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世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正从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单一竞争转变为质量、功能为主的全方位竞争。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将则民同志也多次指出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构建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完善和强化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的运行机制,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是应对入世挑战,发展我区农业的根本性措施。
1. 要以良种推广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良种服务。加强优质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优良畜禽、水产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提高良种普及率。
2.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加强畜禽、水产动物疫情疫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的优质、高产稳产。3.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对农业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储藏、运输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工厂化水平,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升级。
4.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农民工、农民技术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民企业家,全面提高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进入市场、适应市场、闯荡市场,最终驾御市场的胆魄和能力。
(二)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断发展,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区,农业发展对资金需求量增大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萎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农民贷不到生产资金,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而私人高利贷乘虚而入,大肆盘剥农民使本来就困难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雪上加霜,同时导致有限的农业信贷资金部分地流入少数关系户手中变成了高利贷。根据在吴忠、固原市部分农村调查,宁夏川灌区和南部山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间高利贷问题。高利贷月利率一般在1—3%之间,高的达到5%以上。每年春耕季节,大约2/3以上的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其中大多数农民感到告贷无门。有些贷到款的农民也感到现在到银行、信用社贷款手续繁杂、还要托关系、走后门,贷款也成本非常高。可见民间高利贷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冲击是不小的。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这是假如WTO后解决我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当务之急。要通过扶持来提高农民的经济实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信用能力和信用水平。
1. 全面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程,构筑支农资金绿色通道。长期以来,农村进入部门往往把农户的家庭经济实力与农户的信用程度划等号,在贷款投放上“嫌贫爱富”倾向严重,一般农户则难以得到必要的金融服务。这种经营策略不仅达不到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反而增大了信贷风险。几个贷款大户不守信用或者破产,就足以拖垮本来就脆弱的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失去了众多农户的支持,农村进入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实施小额信用贷款工程,一是要建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估机制,通过调查研究,逐户建立经济档案,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平定信用等级,确定投贷额度,核发信用贷款证。持证农户无须抵押、担保,仅凭信用贷款证、身份证和名章就可到相关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二是要建立信用农户激励机制。对讲信用、按期还款的贷款农户执行优惠利率,或者其他形式的奖励,并提高其信用等级,适当下年度的信贷额度。三是建立农户信用考核机制,要及时准确地考核受贷农户的信用情况,对及时主动归还贷款本息的,采取升级等措施扩大信用恶毒;对不守信用降级或取消信用资格,用严格灵活的考核机制确保农村信用资金的流动,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户的信用能力。四是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扩大信贷支持范围,为农户提供建房、信息工程、助学等专项贷款服务,全方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工程要向绿色农业、高科技农业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项目倾斜,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五是要不断地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为农户提供及时、周到、满意的金融服务,使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大发展、大提高。
2. 建立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扶持地方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不是扶贫救济基金,要变无偿事业为有偿事业,实行定期周转,滚动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率。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地方财政,并适量吸纳农业银行的信用资金。根据宁夏实际可建立自治区、市、县(市)、乡(镇)四级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分别扶持不他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经营。
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主要由国家切块下达的那样产业化扶持专项资金、国债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银行的专项政策性贷款组成,并可适当吸纳其他社会资金。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主要用来扶持自治区级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的发展。以有偿形式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科技公关项目、原料基地建设、流通渠道建设等。对基金使用进度、效果和归还等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建立档案。对使用效果好、归还及时的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扩大下期的使用额度和规模;对使用效果差、归还不及时的收回扶持金,取消扶持,并给予处罚。各市、县、可根据各自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是扶持农产品加工、运输、经纪服务、科技服务的发展。其资金来源、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可自行决定。有条件的乡镇也可以建立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主要扶持发展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种养工程,形成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种养格局。
3. 设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贷款担保基金,形成农业信贷资金的风险规避机制和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担保公司实行一次性启动、企业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业金融部门按照担保资金的一定倍数发放农业贷款,主要用于季节性流动资金,期限一般限定在一年以内,以扩大基金使用范围。担保基金管理公司通过调查研究,在掌握农户或农业企业的信用程度、自有资金实力、技术成熟度和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上审核放贷规模及期限;对贷款数额较大的担保对象认为必要时让其提供反担保。总之,担保基金可以用少量的政府资金撬动大量的金融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应当大胆地进行尝试,以期解决政府直接投入数量少、效率低、效果差、容易出现偏差的问题,形成新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政府投入机制。
(三)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农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宁夏的农业保险范围太小、辐射面太窄、业务能力太弱。仅有的几个业务,覆盖面也十分有限。去年笔者遇到一位因为粮场着火而痛不欲生的农民,三番五次地找乡长解决他的生活困难。事实上,这种事情单靠经济实力有限的乡一级政府是解决不好的。宁夏农业亟待建立以自然灾害保险、新品种使用保险、农产品出口保险、为主的保险体系,以抵御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储运风险,提高农民的抗风险意识和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家庭财产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的生存质量。
(四)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信息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没有畅通的信息系统,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句空话。宁夏农村信息闭塞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没有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做指导,农民的生产就难以摆脱盲目、自发的境地。因此,要让农民进入市场,就必须让农民了解市场。对此,宁夏应当在以下方面再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载体,为农民进入市场搭建通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防止的一个偏差是,市场建设不是单纯的硬件建设,市场是交易的场所,没有交易的场所不是市场,不管你的大门多漂亮、名字起得多好听。这种“有场无市”的现象应当尽力避免。二是要加快农村的信息化进程。目前宁夏许多农村没有信息通讯设施,基本与世隔绝,严重影响了信息沟通。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民中介组织,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桥梁。特别是要培养大批的农民经纪人,让农民经纪人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
(五)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储运服务体系,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农产品储运成本高、难度大、要求高。而农产品储运体系建设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农产品储运体系建设,是宁夏各级政府、科研部门、仓储运输部门和农民共同免得的一个难题,必须抓紧研究解决。要积极探索发展民营储运大户,形成以民间储运大户为主、大型现代化储运企业为辅的农产品服务储运服务体系。对此,政府要给予正确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科研部门要提供技术支持,进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仓储运输企业要认真总结、积极探索成熟可行的农产品保鲜仓储运输方法。尽快形成农产品从分割包装、保鲜储藏,到运输、批发、零售等全过程的科学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构建“绿色通道”。
六、依托回族聚居优势,突出清真食品特色,塑造国际知名品牌,拓宽农产品外贸通道。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基本影响是,以耕地为主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粮、棉、油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而劳动密集型的养殖业、园艺业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如,猪、牛、羊、兔、蜂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蔬菜、优质水果、特色干果、精细农产品等竞争优势明显,出潜力大。宁夏作为国内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是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清真食品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唯一食品,同时受到汉族等其他民族是广泛欢迎。清真食品不仅在国内有着旺盛的需求,而且在国际上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大力发展清真食品业,是宁夏农产品进入阿拉伯世界从而走向全球的正确选择。因此,认真实施以清真食品带动农产品外贸的区域特色带动战略,形成宁夏的品牌优势,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外貌市场,必将为宁夏农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希望。根据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宁夏的实际情况,应当着力从以下方面作好清真食品文章:
(一)做强做大清真牛羊肉产业
宁夏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拥有400万亩以上的天然草场。2001年,全区牛饲养量为106.54万头,牛肉产量为3.85万吨;羊饲养量为811.42万只,洋肉产量为3.86万吨。建成了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牛羊饲养小区28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万户;形成了以灵武涝河桥、平罗宝丰、永宁纳家户、银川双渠口、盐池黄渠桥、西吉单家集等为骨干的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体系。
宁夏发展牛羊肉产业的优势在于:一是拥有4000万亩天然草场,加上逐年增加的退耕还草面积,具有饲草料充足的优势;二是初步形成了良种繁育、饲料加工、暖棚养殖、疫病防治等配套服务体系,具有比较强的科技支持系统;三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有食用清真肉食品的民族10个约2000万人,全世界有12亿穆斯林分布于126个国家和地区,仅中东地区每年需要进口2500万只肉用羔羊;四是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出口每只活羊的平均价格,欧盟为56.1美圆,非洲为40.4美圆,我国为37.6美圆。1998年洋肉出口平均价格欧盟为3456美圆/吨,我国仅为1800美圆。
发展宁夏的清真牛羊肉产业,一是要以品种为突破口,引进、繁育、推广品质好、适应性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良牛羊品种,优化和提升本地优势品种,从种源上为牛羊肉的质量提供保证。二是要建立健全牛羊肉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国际市场所要求的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先做强,再做大。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饲草基地、金融服务、信息咨询、储藏运销等配套体系,实现产业化经营,一条龙服务。四是推行宁夏牛羊肉身份证制度,打清真品牌,创优势品牌,重点打开阿拉伯国家市场,不断提高宁夏产品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使宁夏清真牛羊肉成为世界驰名品牌。
(二)做强做大清真食品加工业
食品业是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食品业又是对农业拉动力最大的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给食品工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清真食品是宁夏食品工业的最大特色,也是宁夏食品工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发展清真食品工业,是凝视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宁夏工业发展的需要。宁夏要重点发展清真肉食品、清真面食品、清真油炸食品、清真果蔬食品和清真保健品五大系列的清真食品,以带动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 清真肉食品。主要以清真牛羊鸡鱼肉为原料加工各种清真食品。包括速冻肉、罐头、肉干、肉粉等加工方式,提高肉食品保鲜、储存、运输能力,扩大销售范围,提高产品和科技含量。
2. 清真面食品。以优质小麦、米粉及小杂粮为主要原料,加工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面食品,增加粮食转化量,延长种植业的产业链,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3. 清真油炸食品。重点发展清真油炸面食、清真油炸马铃薯(片、条)、清真油炸豆类(蚕豆、豌豆、黄豆等)三大系列产品。
4. 清真果蔬食品。以当地特色农产品枸杞、葡萄、苹果、山杏及蔬菜等为原料加工清真果酱、清真饮料、脱水蔬菜等果蔬产品,形成规模经营,带动果蔬种植业的发展。
5. 清真保健食品。以当地特色农产品枸杞、葡萄牛羊肉副产品为原料开发清真保健食品,开拓清真保健食品市场。
(三)做强做大清真餐饮业。
目前国内餐饮业年营业额在4000—5000亿元之间,而且增长势头迅猛。国内有2000万穆斯林,世界有12亿穆斯林。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大,对清真餐饮的需求越来越大。宁夏应该在清真餐饮业的分工中占有重要一席。宁夏清真餐饮业要走出去,一要突出特色,打造知名品牌;二要做连锁经营,形成规模,统一标准;三要注意提升管理,提高服务的品位和档次。
七、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建立农村医疗定补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基本满足农民的健康保障和养老保障,改善农民生存状态,间接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农村医疗定补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减轻农民医疗和养老的经济负担,可以间接地增加农业的生产投入,又符合WTO规则,是一项不受农业协议限制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可以先走一步。宁夏建立农村医疗定补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最困难的是钱从哪来的问题。根据宁夏的实际,要推动农村医疗定补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的建立,应当本着“及早规划、确定政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来进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规划,并做出相关的政策规定,先确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村进行试点,等取得成功经验后修订相应的政策,然后各市县根据各自实际分步组织实施。
建立农民医疗定补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问题。关于资金来源,一是从民政事业费中切块。理由是宁夏大部分山区在实行退耕还林草后由国家给予粮食补助,农民吃饭问题不再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农业救灾资金的需求量将大幅度下降。如果继续如数下达,其中相当的部分将变相成为基层干部的招待费,不如集中起来作为老弱病残农民的医疗定补资金和基本养老金。二是取消部分将政府资金补贴给部门、再由部门将自己的产品分配给农民的名为扶持农民、实为养活事业人员的“吃饭项目”和只图好看、不图实惠,只能放在沿路、不能深入山区的“政绩工程”,将资金腾出来,作为建立农民医疗定补基金和农民养老基金的资金来源之一。三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四是福利彩票收入和吸纳社会捐助资金。
八、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农民。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业增加值的绝对量,而减少农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比重。提高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让农民变成城里人。每有一个农民进城,就减少了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者,增加了一个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的价格就能升高一点,农民的生活就能改善一点,这才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农民进了城,增加农产品的政策才能起作用,否则这些政策只会添乱,帮不上忙。世界上富有的发达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土地紧张的中国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2001年,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到只占15.2%,而从事农业(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却仍占到全国劳动力就业总量的50%,而乡村人口更是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2.3%。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从1978年的2.57∶1和1985年的1.86∶1扩大到了2001年的2.90∶1,而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则由1978年的2.93∶1和1985年的2.31∶1扩大到了1999年的3.53∶1。就宁夏而言,到2001年底,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82.13万人,占总人口的32.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379.42万人,占总人口67.57%。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1个百分点。城镇化的速度太慢,根本无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用不足1/3的GDP养活着2/3的人口,换句话说,我区2/3的农业人口仅仅创造了不足1/3的GDP。要把这个由历史颠倒了的数字正过来,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这就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取消对农民进程的种种限制,给予农民以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农民摆脱土地进入城镇的前提。我区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给予农民平等的公民权的问题。这些权利包括平等的居住权、公平的受教育权和自由择业权等等。农民进城后不仅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不但自己消费,还回增加其家庭消费,买的最终都是城里工厂生产的产品,也间接增加城里的工作岗位。所以农民进城打工,其结果是活跃了经济,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也增加了就业。当前找工作困难,并不是农民进城造成的,而是与总需求不足有关,同样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农民进城和农民不进城比较,进城能够缓解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据凯恩斯的研究,失业是和工资缺乏弹性有关(工资能上不能下),农民进城打工工资更富有弹性,能够增加就业,增加消费,更能帮助经济走出困境。
农民工进了城,却很难在城里定居下来,因为他们定居的成本太高。不仅是住房的价格过高,还有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逼得他们很难在成立生存下去。既然生存都难,谈何发展?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始终以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矛盾,从农民利益出发,采取措施,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重新唤起农民冲天的热情和干劲,重新激起农民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世代积累下来的巨大潜能,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现在的农民,既有辛勤耕作的传统农民,也有西装革履的现代工商业农民,有“打工”农民、“农业工人”,更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传统农民越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从事各种产业特别是非农产业的新型农民越多,农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九、加快农村民主进程,切实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和发展水平。目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保障农民权益。农民收入高低是表象,农民的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核心。农业发展,我们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低效率的基础上解决农产品供应的问题;另一个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社会对话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但在数千年里,农民处在社会最低层,城市统治着农村,城市利益集团主宰着普通农民的命运。上世纪初开始中国革命,农民成了革命的主要社会力量,并在革命成功以后分到了土地,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财产权。这一历史变革直接带来了农业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的增加,这成为中国共产党稳固自己年轻政权的重要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改革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开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开始回归农民,尽管这个权利很不稳定;同时,农民所受到的束缚也大大放松,城市看到了“民工”的影子,尽管他们在城市的劳动市场仍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这种权利变革是农村改革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的根本原因。我们的事业如果要进一步取得胜利,必须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的农民权利问题。
农村发展的根本障碍,仍然是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并部分地延续至今的对农民实行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农民应该享有的公正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和尊重。农村发展的出路,只能是确立农民权利、统一城乡市场,特别是统一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市场。具体说,要认真确立农民的下述几项基本权利。
首要权利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改革只是一种“半截子”产权改革,农民(相对)完整的土地财产权至今不能确立。在广大农村地域,土地权利的含金量越高,土地的所谓集体所有权就越实际上转化为干部的支配权。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不确立,既谈不上农业竞争优势,也谈不上农民的社会保障。
第二项权利是农民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这两年农民进城的户口限制松动了,但全社会对农民的身份歧视制度的大前提没有变。我们要的是一举废止身份歧视制度,给农民在就业、教育、迁徙和纳税以平等权利。
第三项权利是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利,以及为发展经济而自主组织的权利。早有证明,我们的农村公共管理机构不比农民聪明,但他们对干预农民经营却乐此不疲。要减少他们“管”经济的权利,让商人和农民组织发挥作用。
第四项是民主选举权利。1998年正式出台村民自治法,但落实起来相当不易。我的调查表明,认真落实这项权利,有利于约束基层政府官员违法违纪行为,有利于在农民与政府之间发育良好的社会对话机制,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
如果不能很好地确立农民的这些基本权利,将不仅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到城乡关系的协调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甚至还会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因此,一方面要努力使农民的民主意识和行使权利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必须改革农村政治体制,着眼于建设农村基层政治文明,在农村基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设置和职能方面,充分考虑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问题,积极推动合乡并镇,精简机构人员;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朝着尊重农民权益、增强服务功能的方向发展;确保对农民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