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创新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建设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专业化;聚集化;网络化;本土化。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外部经济效应;人才聚集效应;学习创新效应。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小城镇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群;小城镇;

一、产业集群概述

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行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演化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产业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集群中各类主体、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产业集群的特征体现在:(1)专业化——产业特性,指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服务;(2)聚集化——地理指向,指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机构 (包括政府、大学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 )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相关特征;(3)网络化——内在关联,是指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和竞争,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4)本土化——社会嵌入,是指产业集群根植于社会网络之中,受到当地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制约。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群区内,各企业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外溢到相邻企业,从而使各个企业都从这种知识外溢中受益。大量的专业信息,通过个人关系、各种社区联系、人员流动等等进行交流,节省了空间交易成本。新知识的利用速度大大加快,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各企业分工协作而又相互竞争,提高了生产率。二是人才聚集效应。产业聚集区吸引相关专业人才来区内工作,事实上形成专业化的人才库,各企业所需人才可互相流动或调剂,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更有保证。三是学习创新效应。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彼此接近,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其他企业,因为很容易进行实地考察和面对面交流,从而容易学到新的知识,促进创新的产生。四是,产业群聚效应,产业集群会波及相关互补性商品,产生优势产业群。由此看来,一个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区,可以成为吸引人才的热点,成为引进技术和技术创新的重点,成为相关企业集中的地区,有的还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产业集群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模式,目前世界上的产业集群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通常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外部形成了多层次的产业群体整体,由于这些群体之间相互享受着彼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因而充满了活力。二是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此类集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产业链成为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在这类产业集群中,通常还会产生为每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外围经济环境,如供水、供电、运输、社会服务和产业服务等,这可大大增加就业机会。三是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通常是由某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它们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如廉价劳动力集中地、信息和技术发达地、原料或燃料集中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交通运输枢纽地等,形成各类专业化的小型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到今天,中国280多个城市已拥有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产业集群数千个,而所涉及的行业更是包含了方方面面,尤其在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电器、机械制造、家具制造、医药等产业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促进了生产交易市场的形成,同时为转移入城镇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企业的集中,劳动力的集中,必然会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必将会有助于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四种类型的产业群或其雏形:一是处于小城镇的特色产业群,如长垣县魏庄镇起重机械产业群、濮阳县文留镇玻璃制品产业群、郾城县孟庙镇食品加工产业群、叶县马庄黄牛产品加工产业群等。二是处于大中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群,如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群、郑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群等。三是依托了大企业的“中心卫星型”产业群,如漯河双汇肉制品产业群等。四是城市老工业区传统产业群。这四种产业群各有其不同的形成机制,应加以研究与区别对待。其中小城镇特色产业群数量众多、发展迅猛,其健康发展对于加快区域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推进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作用重大。

二、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1、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动力随生产力水平而变化。如果说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技术进步,那么,产业集聚则是其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产业的空间集聚不是凭空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18世纪后期爆发的产业革命,使工业化成为近代经济的主要内容,工业化的特征是生产的集中性、连续性,要求经济过程在空间上有所集聚。正是这种工业化的集聚要求,才促成了资金、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高度组合,由此促进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产业集聚的城镇,它的人口就很难充分就业,就没有足够的收入,就很难刺激消费,而没有消费就没有再生产,必然是一个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动力的城镇,甚至是渐趋衰落的城镇。没有产业聚集,就不能达到人口集聚。一个没有人口集聚的城镇,不能称其为城镇,勉强称其为城镇,也必然是一个没有活力、没有前途的城镇,是一个不能长久繁荣的城镇。城镇的发展、人口的聚集是产业聚集的结果。改革开放后西部地区所呈现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也证明了小城镇的基本动力确实是产业群体的发展。

2、产业集群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浙江省的产业群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也是传统区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改革开放伊始,温州的现象就格外引人注目,多年以后,整个浙江经济爆发量更是令人震惊。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连续10余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保持全国省区第一,城镇居民收入居全国第一,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居全国第一,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百强县(市)中浙江省占了22席居全国首位。是什么力量推动浙江省经济的发展?浙江省的竞争力源泉在哪里?是产业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小城镇整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各方面综合来看,产业集群发展好的小城镇综合实力强,发展水平高,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全国乡镇平均水平。由于集群的发展壮大,小城镇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如表1所示,集群经济发展的比较好的浙江,各城市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很高,其中70%以上的城市二三产业所占比例都在90%左右。而二三产业占有相当大比例的小城镇都体现出了民营企业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而且产业集群成熟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好、人民生活水平高,因为这类小城镇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逐步形成了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呈现出了较高的发展潜力。

表1   浙江省2004年各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

资料来源:《2005浙江统计年鉴》

如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小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1000个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城镇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等24个省(区、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城镇聚集的地区,其中浙江有268个,占近1/4强。浙江小城镇的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各省名列前茅,而其中近80%来自于集群经济。在短短的20多年里,浙江省民营企业家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的、总年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集群—产业群。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大唐的袜业产业群等等,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群已经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生产和创新基地。浙江省大大小小的产业群基于共同的创新性地域文化,他们或在产业上关联,或在地域上近邻,构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群系统。如浙江杭州的萧山区,集中发展化纤织造、制镜卫浴两大支柱性集群,并且为进一步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还倾力打造中国化纤织造名镇和“制镜·浴具”生产基地这两大区域品牌。2004年,全区工业产值突破100个亿,财政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675元,这两大集群的生产值分别占经济总量的70%和20%以上。

3、产业集群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依靠企业关联网络,把地区特色产业与重点产业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以其产业竞争优势,能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

图1、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引起城镇区域竟争实力增强

 产业集群与创新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建设

资料来源:苏海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17页。

如浙江是一个以县域经济为主的省份,坚持走集群产业发展的路线,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衍生专业市场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整产业链建设相互促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由表2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好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均排在我国的前几位,而表1更显示出浙江省一个地级城市温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高于我国中西部一个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甚至高于青海、西藏、宁夏三个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

表2    中国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统计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5》

4、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小城镇企业的发展。由于产业集群是由具有相应关联度的企业组合在一起的,共同的利益目标使他们实现了优势共享。集群内的企业处于同一区域内,地理位置接近,产品相似、原料相近,因此可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节约原料成本;由于集群企业多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企业劳动力,所需支付的报酬较低,因此人力成本较低,同样,由于集群企业产品相近,可建立共同的销售渠道,以降低销售成本,各项成本的降低使集群内企业的总体成本低于其他非集群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集群企业从内部看是独立的,但从外部看却是一个整体。企业虽然拥有各自的厂名,但却以共同的产品来进行销售,他们不以单独的力量去开拓市场,而是依靠集群的知名度和整体的营销战略来参与市场竞争。共同的利益目标使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共闯难关。虽然单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大企业相比不具优势,但由于集群企业产品的共通性,完全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在生产能力方面集群企业将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集群企业的技术外溢特性,使得企业可以用较低的技术攻关投入获取较高的技术回报。由于集群企业间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企业共同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必然趋势,因此高端技术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外延技术,将随着企业间的生产交流和技术交流,逐渐地流入到低端技术企业,即使是同等技术水平的企业也会因各自掌握技术的差别而形成技术互补,因此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是共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升级成本也就大大降低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高低是能否获胜的重要决定因素,成本越低产业竞争力越强。而集群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更低的综合成本,也就具有了更强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说集群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让小城镇企业找到了更加合理高效的收益方式,同时也推动了了小城镇的经济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5、产业集群有利于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失业人口就业问题,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之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7%左右,城镇化率每年将增加近1个百分点,每年将有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解决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将是小城镇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另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农民多从事以耕地为主的传统农业维生。但由于我国属于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已呈现出捉襟见肘的局面,大量的农民不再拥有土地或拥有的土地已不足以维持生活,因此必须再去寻求其他的就业渠道。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率逐步提高,原来需要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解决,而富余下来的劳动力也需要转移到另一个劳动领域中去,否则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为社会埋藏下不稳定因素。因此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及农业剩余劳动力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产业集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途径。产业集群是由区域内的企的根据地区的特色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多是以生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对劳动者整体素质需求较低,因而对于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这将是一个理想的就业渠道。而由于农民工的劳动报酬较低,生产能力较强,也将会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利益,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使农业人口更多、更平稳地转移为城市人口,而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数量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说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6、产业集群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小城镇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商企业建设、科技文卫事业建设、住宅和生活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财源作后盾,这在客观上就需要人们必须通过采取加快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等措施,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致力于壮大财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城镇建设是资金密集性建设。因此,解决资金问题,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中心环节。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建设中,工商企业建设、住宅和生活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和居民,而另外两类建设的投资主体除了企业和居民之外,政府也是投资主体之一。或者说政府对于城镇建设,不仅要依靠政策促进工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的发展,而且还要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建设具有直接投资的责任。现实的矛盾是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光靠一个镇的财政可用资金来建设好、发展好、改革好小城镇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融资上找出路。

而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民间资金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如集群经济发展成熟的浙江省坚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思路来建设小城镇。突出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大量的外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的建设。把小城镇功能区、标准厂房、公立以外的学校、宾馆饭店和医院等建设项目,先由政府做好规划,尽最大可能把项目推向市场、让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据统计,浙江省小城镇的各类建设资金,70%来自民间资本。浙江诸暨大唐镇在城镇建设中累计投入近10亿元,其中民间资金达7亿多元;织里镇城镇建设资金的80%来自民间。

7、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小城镇人员整体素质。产业集群为小城镇人员提供了更宽的就业渠道,但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入小城镇,这条就业渠道会越来越窄。为使自己能够在劳动力的竞争中具备优势,劳动者必然会加深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能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而企业也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加强对员工的知识及技术培训,多种学习方式无疑会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而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时又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集群内的企业具有较高关联度,同时又分工明确,员工从事的工作专业性强,因此集群企业会培养出一批专门的、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更容易适应于企业间的流动,企业也会有更多地选择,同时也省去了对新进员工的技术岗位培训。稳定的、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会使劳动力市场实现良性的运转,避免了企业出现人才缺乏的状况,也就会使企业投入更大的精力到生产中去,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产业集群应是小城镇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有利于小城镇的经济进步,还将有利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小城镇的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三、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城镇形成的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企业群表现出产业集群的优势竞争力,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经济竞争实体。在我国成为WTO成员国以后,小城镇产业群里的企业在与大城市里的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竞争时,面临着做大做强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挑战。环境污染、产业“刚性”结构、产业的低等级和传统产业集聚等是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群策群力,在大力发展适合小城镇发展的产业集群,做强小城镇产业集群。

1、统一规划,加强管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许多小企业只是空间上的集聚,产业上缺乏关联。而关联较好的产业集群也由于发展较快,受土地限制出现了环境污染、厂房拥挤、格局逐渐不合理的状况。如浙江的有关调查表明,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的发展面临严重的土地要素瓶颈问题,余杭地区等待用地指标达5800亩;萧山区实际需要用地约10000亩,而计划内用地指标只有1000亩;温州鹿城区近年来有5000多家企业提出用地要求,但该区只能解决其中的1/3。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对产业集群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要依据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生产力布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以及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基础现状等因素,从长远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确定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和布局,制定出符合小城镇实际,切实可行的产业集群总体规划。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与小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城镇规划政策应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如工业园区)和商住区规划,工业基础设施规划,产业集群发展人口迁移城镇规模规划等。与小城镇规划政策相对应的是,利用土地规划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互动,要编制与城镇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把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开发区、工业小区建设用地统一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安排中心镇的工业园区,严格控制零散的一般性项目用地,引导土地向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聚集。要根据小城镇的现实条件,挖掘资源优势,确立与本地情况相适应的特色产业、重点产业。既要明确产业集群链条上各企业的合理分布,更要确立各项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规划,同时还应该看到一个大的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小社会,产业集群规划的制订不但要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超前性,还应兼顾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通盘考虑、全面运筹,要做好土地、交通、电讯、环保、文化、教育及工商的协调发展工作。其次,要注意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权威性,集群内的企业属于平行关系,互相不具有约束力,因此应有专门的人员及组织监督保证规划的实施,并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保证规划的权威性。

2、小城镇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通过工业化增强城市对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的聚集能力。过去,各城镇政府非常重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基础设施状况有明显改善。但是,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求大求全”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设施虽然起来了,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却增长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在21世纪初期,小城镇的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建设向重视“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增强城镇对人才、资源、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的聚集能力。城镇要素聚集功能的基础是城镇的产业力量,而产业力量的基础是城镇和区域的工业化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在工业化的基础上促进城镇产业的多元化、高度化发展。城镇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突出城镇的个性特征,合理确定城镇的产业定位,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在产业发展中培育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进入信息化时代,培育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要特别注重城市资源的配置、管理与信息化的接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各类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增强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

3、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城镇传统产业发展一般有两类主导倾向,一种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一种是依托大城市技术扩散的影响。浙江10个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如下: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海宁的皮革和服装、奉化的服饰、慈溪的鱼钩和长毛绒、永嘉的纽扣、路桥的日用小商品、大唐的袜业、柳市的低压电器、金乡的包装。无一例外的都是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这主要由于我国小城镇产业集群绝大多数是从农村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如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均土地减少的南方居民面对生存压力,办起了许多家庭作坊,逐步形成了一些专业镇,如嵊州的领带、苍南铝制徽章、永康的衡器等。但这些专业镇多集中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产业中,技术要求低、人员素质不高、企业规模小,这些产品在初期,由于成本低会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随着类似产业的激增,相同产品供大于求,企业发展逐渐面临困境。

因此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集群企业要想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含量。小城镇发展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尽快完成技术升级,发展自己的研发机构,存国际市场卜立于不败之地。集群企业应密切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联合引进国际一流的装备及技术,共同建立先进技术研究机构,或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通过资金与技术合作方式研究先进技术、共同发展。同时政府应对技术型企业进行鼓励与支持,如对创新型、技术型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企业技术人员及引进的高层次技术人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要使产业集群由低成本竞争逐步向技术性竞争转变,劳动者由低素质竞争向高素质竞争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技术含量,令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4、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如果在产业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者技术断层,产业集群就会衰亡。我国的产业集群企业多是通过技术共享,互相模仿进行生产。而众多这类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区域内,难免会出现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的情况,产业集群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必然受到限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重复模仿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使得产业很难在某一区域聚集,形成规模效益。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深入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避免盲目地模仿、重复、进行不适合本地区的建设生产,要积极发挥创造性,整合本地资源,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可形成区域经济的辐射源,能有效将农牧民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内的加工、贸易、综合开发等产业支撑点,这是小城镇建设和吸引农牧民进镇的基础。培育产业集群,要考虑小城镇有无特色和支柱产业基础,而后培育不同的产业集群类型,如农牧示范型、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旅游生态型等。其次对于已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存在着产品同质性的企业来说,就要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不仅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从产业的规划设计上都要加强创新能力,增加产业种类,完善产业功能。如集聚产业发展得较好的浙江已实现一镇一品、一镇一业、全面发展。从浙江产品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的11个主要行业看,处于高度集聚状态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处于较高集聚程度的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空间分布比较均衡的有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众多行业的平衡发展使得浙江的集群企业分布有序、小城镇特色鲜明。最后还就注意要加强行业的内部分工及专业化合作,可将一项特色产品的生产工序细分,每一道工序由一个企业承担,形成大型的流水线作业,这样不仅能集聚更多的企业到集群中来,还能使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从而加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5、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产业集群的特色是集群的品牌,可以称之为区域品牌。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目前我国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如江苏有常熟纺织产业的“波司登”羽绒服、“雪中飞”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等三个中国名牌产品,福建石狮市的纺织服装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40多个,较为知名的休闲服装品牌有“七匹狼”、“富贵鸟”、“金犀宝”、“野豹”、“帝牌”、“柒牌”等。在浙江,著名的品牌有宁波的“杉杉”牌西服和“雅戈尔”西服,有诸暨的“恒柏”西服、“步森”服饰以及“枫桥衬衫”。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小城镇的许多集群企业还属于委托加工或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高,这使得集群企业的产品无法独立进行销售,只能依托在别人的品牌之下,这对于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日益增多,企业也必须靠争取国际贸易来增加效益,而在国际市场上,品牌既是一个令人更容易记住的代表企业产品的符号,更是企业的文化产品,代表企业的形象与气质,因此若想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品牌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决定因素。

6、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产业集群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区域的竞争力,提高了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推动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但它也为小城镇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浙江的纺织业的经济总量非常大,单位数达19万家,仅2005年1-5月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429.4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下工业的16.4%。其中印染企业837家,年印染量达125.47亿米,占全国总产量的49.92%,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但只占全省总企业数的3.05%的印染企业,其废水和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却分别达到了28050万吨和 6.55万吨,相应占到全省工业企业总排放量的16.7%、22.5%,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强执法力度,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督促企业安装运行废弃物处理设备;其次也应结合小城镇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小城镇发展的废弃物资源再生处理技术,如废水净化处理技术、电子垃圾回收再利用,使之变为工业原料的技术等等,另外除政府及专门人员对环保进行管理之外,还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这一制度在浙江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义乌市,水质性缺水比较严重。2003年8月,义乌市在全市96家重点水污染源的排污口和污水处理现场安装了摄像设备,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义乌市环保局还把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从环保网内部延伸到公众网。社会公众在网络上的任何一台电脑中输入义乌市重点污染源排污口在线监视的网址,即可在线观看排污口即时图像,对污染源实行公众监督。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即可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或通过电子邮件及时进行举报。该在线监控系统建成运行一年多来,安装了该系统前端设备的上述重点水污染源没有发生过一起偷排漏排的违法现象,主要污染物基本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王步芳:《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期。

[2]程丽霞、杨洁:《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长白学刊》2004年第4期。

[3]朱慧新:《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唐华:《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5期。

[5]国家统计局:《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报告(千强镇)》[D],2005年2月。

[6]冯波:《产业集群及其在江苏的发展思考》[N],《消费日报》2005年11月29日。

[7]浙江省统计局:《我省规模以下工业行业集中度高,纺织业经济总量最大》[D],2005年7月。

[8]郭振、陈柳钦:《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0]何静:《产业簇群的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

[11]李超等:《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小城镇发展思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第1期。

[12]苏海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3]黄兆银:《产业聚集区与地域品牌》[N],《光明日报》2003年2月13日。

[14]曾煜、陈方亮:《论产业聚集与我国城镇化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15]陈柳钦:《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编号:05BJL06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陈滢(1973—),女,江苏扬州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陈柳钦(1969年—),男,湖南省邵东县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9136.html

更多阅读

007与小护士攻略 007传奇视频攻略

007与小护士攻略——简介007这次生病进了医院,在等待治疗时发现小护士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性感迷人,于是想出了整蛊的方式泡到美眉并吻她,你能帮助他做到么?007与小护士攻略——工具/原料帮助007泡到MM007与小护士攻略——方法/步骤007与

李莲英与小德张 李莲英用嘴伺候慈禧

李莲英与小德张凉月轻风清末著名权阉李莲英在家乡置地三十六顷,珠宝金银不可胜计,并在北京购置房产七八处。慈禧死后,李莲英出宫。此后,李莲英一直住在护国寺棉花胡同的一所自家宅院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李莲英突然接到一张请帖

鼋与小头鳖 鼋与鳖的区别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关于鼋与小头鳖的一些问题,下面这篇文章可能会帮助大家。(文章和图片都来自网络)鼋与小头鳖是鳖科中最巨型的种类,成体平均体长都在一米以上,可谓十分魁伟。两者被传统分类系统分归在两个不同的属中,然而,它们在外形和解

丽莎·布鲁姆:如何与小女孩聊天译文及原文

如何与小女孩聊天作者:丽莎·布鲁姆原载:赫芬顿邮报·读书(链接:http://www.huffingtonpost.com/lisa-bloom/how-to-talk-to-little-gir_b_882510.html?ref=fb&src=sp)翻译:Elysia(http://blog.sina.com.cn/elysiahaiyan)转载请著名

声明:《产业集群与创新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建设》为网友帅哥哥的热头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