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税制改革 资料--近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

 近年来税制改革 资料--近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术语起源于2001年~2002年间,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组建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小组,但所谓“综合改革”在实践上是指各个方面的推进:如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不良贷款化解和减员增效;由于当时的决策层把上述的各种症状当作病因,因而在各个层面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乃至孤立进行的。

  1998年为了按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要求改善国有银行处境,国家以2700亿元特种国债补充资本金,但是随着我国高储蓄倾向有增无减,资本充足率依然持续下降。

  1998年~1999年根据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党管金融”的概念,试图通过中央金融工委管住国有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方式,解决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

  1999年~2000年发现不良资产是制约国有银行经营乃至国际评级与融资成本的首要原因,于是有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剥离,并把“不良贷款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作为硬任务。然而现实如此吊诡:一方面四大银行每年都完成了任务,但新增不良资产达到2万亿元的水平。

  2000年~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穆迪的协助下建立了“国有银行考核评价办法”,试图建立一种“标杆竞争”(yardstick competition),同样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一方面,由于四大银行来自业务原本不交叉的专业银行,导致业绩根本没有可比性,另一方面历史包袱与管理问题的纠葛导致难以明察秋毫。

  2001年~2002年改革又转入了法人治理结构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在世界银行的援助下聘请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咨询服务,引入了先进的法人治理理念。

  2004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以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标志着国有银行改革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试图走一条新路,是一项综合改革的起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69175.html

更多阅读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剥离,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产生很大积极影响,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深化各项改革,增强竞争能力。但在实施不良资产剥离工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部分剥离后现有的不良率仍然偏高,绝对值偏大。

企业股份制改造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路径

从世界范围看,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排名,全球1000家大银行基本上都是股份制银行,排名前50位的银行中,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余全都是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发行,为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

借鉴经验的成语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借鉴

  这是我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文章的观点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条件还不具备,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银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创造条件。但现实与我的观点相反,国有银行不管盘子多么大,问题多么多,还是上市了。最近翻看我的这篇文章,

现代化商业街名字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

声明:《近年来税制改革 资料--近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为网友梦想陪我等天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