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门票是涨了也好,降了也好,2013年又一个旅游消费热点落幕了。 围绕全国各大旅游景区的涨价与降价,在官方和民间历来是各种声音纷纷扰扰。透过涨与降的表象,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总是围绕门票做文章。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利益冲动,作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门票是最好控制的一环,里面包含着地方政府的税费收入,所以各地一直有涨价的冲动。 在最近陷入舆论旋涡的凤凰古城“套票”风波中,大家清晰地看到,地方政策在148元的门票当中有33元的税费收入,这就是景区门票涨与降的直接奥秘所在。 另外,很多景区都是由地方政府和民营公司联合开发的,在税费收入之外,景区门票也直接影响着有关部门和公司的利益分成,所以涨价总是占上风,消费者的利益总是被漠视。 事实上,一个消费者到一个地方去旅游,所付出的门票费用,在总的消费当中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门票收入对于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总收入来说,也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因为门票是最直观也最敏感的一环,所以总是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 “门票经济”当转型为“产业经济”](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10999232807.jpeg)
在我国刚刚通过《旅游法》的背景下,各地景区涨价应该受到更加强有力的监管,这是我国旅游业摆脱“门票经济”,恢复到产业经济本质上来的契机。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囊括了吃、住、行、购物等多个方面。地方政府应该从“门票经济”更多地转向服务,围绕着游客做好吃、住、行等方面的配套,让游客心满意足地掏钱消费,这样做的收益可能更多,而且是长远收益。 目前,全球各地都很欢迎中国的游客,因为来自中国的出境游消费在全球排名第一,中国人的出境游拉动了各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虽然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也是全球排名第一,但是就消费能力来说,国内游的消费能力还是大大弱于出境游,而在我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省、市、区,譬如贵州、广西等地,都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这更需要地方政府做好旅游业的服务配套,挖掘游客的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