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德利克:过“年味很浓”的春节
文/本刊记者 陈艳艳提要:菲德利克的母亲是一个中国通,过年的时候,一样会按照中国的传统贴春联,挂福字,也像北京小孩的父母一样,在春节期间,领着小菲德利克去逛公园或是去颐和园溜冰。唯一不一样的是,母亲在过年时从来不给菲德利克压岁钱插语:92岁的老人让菲德利克拜年,拜过之后,老者递上一个红包,菲德利克以为对方在贿赂自己,坚持不肯收,老者解释之后,菲德利克才红着脸收下红包。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收到压岁钱aihuau.com由于工作的原因,菲德利克时常连圣诞节和春节都过不上,因为在中国工作的时候,圣诞节不放假,而春节时则返回意大利家乡。作为意大利著名的阿纽利—贝纳尔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菲德利克目前帮助在中国的意大利人和在意大利的中国人解决各种法律问题。同时,菲德利克也在意大利大学里教授中国的法律,而他的“中国通”母亲也在大学里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通过菲德利克母子了解到了中国文化。菲德利克的母亲曾是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77年,两岁半的菲德利克跟随母亲来到中国生活。整整八年,菲德利克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期。“那时候没有国际学校,所以我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在北京的普通学校度过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略带一点京腔印证了他在中国生活过的痕记。20年后的今天,他还清楚的记得自己是在芳草地小学读书,“那时,全校只有我一个外国人,我的名字还是当时的老师根据我的意大利名字取得。所以我一直没有中文名字。”菲德利克有点自豪的说。饺子和意大利面条一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是留给儿时的菲德利克,最为深刻的过年印象。“我总记得小时候的鞭炮声,感觉全北京一起在放鞭炮,那种景象和声音太壮观了。”现在,北京已经不允许在五环以内燃放烟花爆竹了,“尽管很怀念小时候的爆竹声,但我觉得不允许燃放爆竹是件好事,花炮真的很危险。”当时,菲德利克住在建国门的使馆区,每每快到过年的时候,他都和北京的小伙伴们去买花炮,“我小的时候很淘气,常常因为玩花炮把一些干树枝点燃,现在想想还真是很危险。”菲德利克笑着说。中国人过年的传统食品饺子,菲德利克喜爱的不得了。其实他不仅会吃,而且包的一手好饺子。“包饺子是我的小学体育老师教的。现在,我的太太也学会了。我们最喜欢的是猪肉白菜馅儿。”在菲德利克家里,饺子已经和意大利面条一样经常出现的餐桌上。对于儿时的菲德利克来说,过年有好有坏,“过年是在寒假期间,放寒假学校会留很多作业,总是让我很头疼。”而过年的好处,除了放花炮和吃饺子之外,就是可以回到意大利和父亲团聚并且得到一大堆玩具,“我和母亲回意大利要在香港转机,那时,香港就是一个购物天堂,每次我都会缠着母亲要玩具。”菲德利克的母亲是一个中国通,过年的时候,一样会按照中国的传统贴春联,挂福字,也像北京小孩的父母一样,在春节期间,领着小菲德利克去逛公园或是去颐和园溜冰。唯一不一样的是,母亲在过年时从来不给菲德利克压岁钱。1985年,菲德利克的母亲结束了在中国的工作,母子二人回到了意大利,对于菲德利克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他第二个故乡,春节也成为他们家的一个传统。在意大利菲德利克的故乡有一条唐人街,每年春节的时候,唐人街的中国朋友都会邀请菲德利克一家一起过春节,大家会一起包饺子,一起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在意大利上大学期间,菲德利克用流利的中文争取到了一个导游的工作机会,每年,他都回来中国两到三次,重温在中国度过的快乐时光。“做导游不仅可以挣一些零用钱,更重要的是可以免费来中国,中国有很多老朋友,也有很多记忆。”菲德利克当时最好的朋友是小学同学,名叫聂戈,直到现在,只要菲德利克来中国,这位儿时的伙伴都会陪菲德利克过圣诞节,据说,他在今年还特地为菲德利克两个女儿装扮圣诞老人。唯一一次收到压岁钱其实,菲德利克的母亲也一样割舍不了对中国的感情。现在,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每到农历新年,母亲都会给菲德利克打个电话,叫全家吃一个团圆饭。而在意大利的农村,也有一个庆祝耕种时节到来的节日,其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其实,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相同的地方。”菲德利克说,“虽然,圣诞节是教的节日,但也和春节一样,会吃很多食物,会送上祝福。”事实上,意大利传统的圣诞节是没有圣诞老人、火鸡以及赠送礼物的这些习俗的。传统的圣诞节,不吃肉,一般吃面和鱼,每家会盖一个木制的小房子,将“教”的人物放到小房子里祈祷并祝愿。“在意大利,保持这种传统的人已经很少了,大部分人都受美洲圣诞文化的侵袭,放弃了传统的文化,圣诞节已经变得很商业。其实,中国的春节也一样,很多传统的东西都丢失了。意大利和中国一样,都应该保护传统的过节文化。”菲德利克有所担忧地说。菲德利克觉得老年人还是很注重传统的,有一次,正好是春节期间,他去香港工作,谈过公事之后,对方请菲德利克在一家中国味道很浓的饭店吃饭,席间,92岁的老人让菲德利克拜年,拜过之后,老者递上一个红包,菲德利克以为对方在贿赂自己,坚持不肯收,老者解释之后,菲德利克才红着脸收下红包。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收到压岁钱,“我还要继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后不会出现这样尴尬的事。”过去的一年,恰好是意大利文化年,菲德利克除了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之外,还协助意大利文化部的朋友做一些宣传意大利文化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意大利和中国都是我的家乡,我希望通过自己微薄之力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现在,菲德利克的一部分工作要在中国办公,每年,他都会在中国呆上几个月。菲德利克的妻子和孩子也一样喜欢中国,只要时间合适,都会和他一起来中国,刚刚开始咿咿学语的大女儿已经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爸爸妈妈,你好,再见!还有发票。”——“我们坐车吃饭经常要发票,大女儿听的多了也就学会了,现在,每次要发票都是她出马。”谈到女儿,菲德利克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菲德利克表示,今年在中国过春节,他要和家人一起过一个中国“年味很浓的春节”。
更多阅读
德鲁克:最后的管理大师
在这个滑稽而又现实的世界,能够称之为大师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曾受到过特定偶像的崇拜,也曾受过反对派的强烈质疑。学界的争议永远是推动学术健康发展的催化剂,管理学界也不例外。 何谓真正的大师?英国著名管理学家查尔斯
英国著名建筑师托马斯·赫德维克:老建筑藏有人类灵魂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Seed Cathedral)、伦敦的新双层巴士、耸立在曼彻斯特令人目瞪口呆的“B of the Bang”……这些作品,都出自英国42岁建筑师、设计师托马斯·赫德维克(Thomas Heatherwick)的手笔。在英国,50岁以下成名
马利克:经济危机是美国式管理方式的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一次金融危机,但是从管理方式上来看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危机,尤其是美国管理方式危机。”著名的欧洲管理大师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教授在接受《经理人》博思会采访时,如是说。 今天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
德鲁克管理思想总结 德鲁克管理思想遭遇不被认可的尴尬
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
德鲁克:不要将“管理”置于高阁之上
太多人关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和论著,却鲜有人深入了解德鲁克生平和人生轨迹。读一种理论或思想,必须明白那是一个人的理论和思想;割裂了人与人的思想,不深刻地了解这个人,如何深刻地了解他的思想? 当然,这里说的是关于企业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