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良有上市的打算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网盛科技的年报清晰地显示,其发展过程当中的最高峰其实是在2004年,而孙德良第一次上市想法的萌芽是在2003年。“那时候我们所有的材料都已经准备好了,马上就要在香港上市。结果2003年底正在香港证券所接受审核的时候,北京的中化集团因为商标问题临时要跟我们打官司,所以我们不得不从香港赶回来,当时的上市计划也就那样搁浅了。现在看来还真幸运,你看看那段时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现在都已经不行了。”之后,网盛科技的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大幅度下滑,2003年到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46.7%、19.8%;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为100%、7.56%。而2006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在上市之前的大半年也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在我们的招股书当中,搜索服务平台项目实际上早在2003年就开始做了。那时候是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们根据当时市场上最有潜力的搜索需求,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开发组,专门设计化工专业搜索服务平台,这一设计就设计了三年多,预计在今年推出。”即使出现明显的增长趋缓,网盛科技还是于2006年12月15日顺利在深圳交易所完成上市,发行价为14.09元,融资2亿元。在上市当天,股票一开盘即报价68.10元,涨了383.32%,之后连续三次被深交所强制停牌。当日最高价78元,收盘价62.80元,收盘涨幅高达345.71%。对于这一连串仿佛不太正常的数据,说话一向苛刻的郭凡生倒是罕见地温和了一回:“他们的上市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而且得到了这么高的市盈率,这也会给香港地区以及美国的股民和市场一些有效的提示。”不过,这些来自各界的祝贺与夸赞似乎并不能保证网盛股票一路狂飙的走势。这支号称国内第一家的纯互联网股票在此之后一度出现大幅震荡,随之而来的“泡沫”舆论也将光环下的网盛科技再度拉回冷静的思考。网盛科技董事副总裁邹寿就曾明确表示,各大投资银行给出的估价与实际股价差距很大,“现在网盛的市盈率已经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除非公司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才有不回落的可能。”不仅是网盛科技意识到了维持股票走势稳定的艰难,看过无数上市起落的深圳交易所也有着更为清晰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孙德良在上市当天敲完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交易所的“内部培训”。“他们给我上了整整三个小时的课,就教我一件事:让我学会怎么说话。他们给我讲了很多,什么是可以说的,什么是不可以说的,可以说的该怎么去说,他们说这叫投资者语言。那三个小时对我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洗脑,我明白了身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该怎么去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