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究生教育在全国9所高校进行试点收费的话题,有些教育学家认为,在国民教育序列里,研究生教育层次最高、就业回报最好,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其受益者理应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缴纳部分学费,从而增加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认真分析这些“收费鼓吹者”的观点就不难发现,支撑他们拥护收费的逻辑几乎是简单的经济逻辑:由于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受教育者出钱购买教育无可厚非;全面收费学生并不吃亏,因为他们的教育投资将使其获得较好的回报。这种简单的需求、回报等经济逻辑,将一向被国人视为神圣的教育衍变成了一种彻底的交易。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有可能使高校与教育的使命渐行渐远,这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本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武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糟糕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成为凝固和复制阶层差距的工具。高等教育作为有别于私人领域与经济领域的一个独特领域,它具有公共领域性质与公益事业性质的属性。
简单的经济逻辑并不能为“收费鼓吹者”的观点赢得多少支点,在经济学界,经济就是“对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经济就是“经世济民”。不管是资源配置,还是经世济民,都是一个宽泛、抽象的概念,其实这里面蕴藏的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处世哲学。而这种处世哲学作用于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对于自由与公平的态度了,所以说,自由与公平的兴衰决定着经济的强弱,整个经济的历史就是自由不断深入人心的历史。而经济生活就象广角镜从各个方面折射出了自由与公平的全貌。
为此,简单的经济逻辑是必须抛弃的。因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创收和牟利,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应该远远大于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的个人投资与回报的问题。如果仅仅因为经济的原因优秀卓越的学子被拒之于更高殿堂之外,那么这样的教育政策显然是不公平且值得商榷的,而全面收费的政策势必造成很大一部分优秀的学子挡在学校高墙之外。从而导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质资源被强势群体、富裕群体所垄断,而弱势群体、穷人则失去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公民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差距,进而是社会地位的边缘化,成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之音。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投资,因此用简单的经济学逻辑来计算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进而支持研究生全面收费是不妥当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