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到来,给城中的企业家特别是地产界的企业家们提供了新鲜的话题。许荣茂惯用宏大的叙事表现其商业的理想,他会在浙江写多大的故事?
内容来源:市场导报
2007胡润富豪榜的“探花”,同年福布斯富豪榜的“榜眼”,掌管近800亿资产的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太平绅士于4月22日率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高层代表团造访杭州。 他的到来,给城中的企业家特别是地产界的企业家们提供了新鲜的话题。许荣茂惯用宏大的叙事表现其商业的理想,他会在浙江写多大的故事? 而在此之外,对很多浙商来说,许荣茂本人的经历就是一本想要探究的传奇。 从零起步 和很多香江传奇一样,许荣茂的财富故事也是从香港开始。 上世纪70年代,许荣茂离开了家乡福建石狮,去往香港发展。因为父母的影响,他学习的是中医,所以,自然就从药店的伙计开始做起。中医讲“望、闻、问、切”,可是当时的许荣茂只懂闽南语和普通话,最基本的沟通无法进行,许荣茂的中医梦想就此破灭。 之后,他去过工厂,换了好些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证券市场,成为一名证券经纪人。许荣茂对数字的敏感和心算过人让他在这个行当里如鱼得水,在不断的“买入卖出”积累之后,他自己开了一家金融公司,几年倒腾下来,收益不菲,有了过千万的盈利。 守着这笔钱,许荣茂想的是如何让财富增值。股市里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思索再三,认为还是要投资实业的他选择了投资纺织和成衣。 在80年代中期,许荣茂在香港投资建立纺织厂。因为成本的原因,他又在深圳和兰州建了多家工厂。许荣茂的事业版图开始延伸至内地。 今天很多OEM企业有过的困惑,许荣茂在20年前也经历过。他的纺织和成衣主要销往美国,员工多,业务量大,却利润微薄。“帮美国人做加工,等于为他人做嫁衣,成衣后贴上他们的标签,没有自己的品牌。这虽然也是实业,但缺少满足感。” 再一次转型,许荣茂选了房地产。 地产风云 1989年,许荣茂回到老家石狮,投资兴建了振狮大酒店和振狮经济开发区,又投资开发了占地6000亩的“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诚如很多石狮商人一般,许荣茂的轨迹也奉行了“石狮是出发点,但不是终点”的原则。 这位日后名噪地产界的大鳄,由此开始了房地产市场的南北征程。 1993年,许荣茂在福建武夷山投得500亩土地,以2亿元资金投资开发旅游度假区。1995年,许荣茂“进京”。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低落的时期,他却大手笔进入。10万平方米的亚运花园、16万平方米的紫竹花园、20万平米的华澳中心、20万平方米的御景园等,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在房地产市场还未火爆的年份里,他的楼盘却是开发一个成功一个,几乎抢占了北京1/3以上的高档住宅市场。 可即便是这个时候,许荣茂的名字对公众来说仍是陌生的。他进入媒体的视野也要到2000年。 这一年,许荣茂力排众议,将投资地转向上海。他日后透露,当时觉得加入WTO后,上海会是中国最大的受益城市,“而且当时经过亚运概念洗礼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已经被拉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升的空间已经比较有限了。” 许荣茂再一次在当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间进入,也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眼光独特。 与进入北京市场不同,进入上海,许荣茂玩起了老本行,用资本撬动地产。 2000年8月,业绩一路下滑的上海万象集团宣布变更第一大股东,上海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接手其26.43%的国家股。上海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属世茂集团旗下公司,由许氏家族于2000年3月出资5.88亿元组建,占93.33%股权。许荣茂浮出水面。 2002年2月,万象集团更名为“世茂股份(600823行情,股吧)”,以恒源祥闻名沪上的老牌商业股从此变更为世茂股份,并将过去的主业由商业转型为房地产业。 在大手笔资本整合的同时,世茂集团接手上海万象国际广场项目,更名为上海世茂国际广场,在这个333米高的项目之外,世茂还获得投资100亿元的上海北外滩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项目。至此,世茂集团在上海的投资已形成规模效应,世茂滨江花园、世茂湖滨花园、世茂国际广场、世茂佘山庄园全部定位于高档物业。 许荣茂曾表示,开发高档住宅只是世茂进入房地产行业第一阶段的产品定位,通才型的企业未来将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他所指的“通才”,就是要涵盖住宅、酒店、商业建筑、旅游区开发等各种房地产产品类型。 事实上,他在各地拿地的时候也是这样计划的。所以,世茂集团参与的项目大体体量大、投资预算也高。现今,世茂集团已经在全国30个城市有项目投资。 很多地产界的人也都认为现下的房地产市场不容易做。许荣茂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不管在什么市场,只要自己做得最好,就有很多机会。“人生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应该认真把握。我这个人只要看到一个机遇,都想尽量去抓住它。” 记者印象 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身铁灰色的西服,就在我担心许荣茂会否因为下一个行程而取消采访的时候,他依约出现了。 他说话的语速不快,细声慢气,也只是在告别时候,从他比来时仓促的脚步声里,才看得见些许的赶时间的匆忙。他说自己自小受到从医的父母影响,学过中医,明白平和很重要,不能急躁,因为“急躁容易出错,是做事业的大忌”。 也许正因为这般的沉稳和耐心,创业30年来许荣茂几乎从未有过重大决策失误。 许荣茂这次来杭州,还有一个身份是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高层代表团的团长。所以,即便所有人都明了他会要先行离开,他还是会专程去和每一个团员打过招呼再走。 儿子许世坛曾评价父亲:“非常细致、严谨,每个细节都认真对待,一个灯也可以调上几百次。” 许荣茂的习惯后来成了世茂的习惯,在做每个项目之前都会投入高额的成本进行前期调研。他今日之成功,细致、真诚也一定居功至伟。 上海地产圈的记者告诉我这样一则事例:世茂在南京曾有个大项目,当时为表诚意,许荣茂事前派人做了全套规划模型,装了整整一卡车运到南京。令当地政府感动不已。 许荣茂自己在讲述成功经验的时候,也曾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比人家更投入、用心、注意细节而已。项目图纸我要一遍遍看,很多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都认真去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功成名就之后的许荣茂依然异常低调。他几乎不接受媒体记者的访问,讲述创业故事时也只是轻松带过,之所以,连地产界的资深人士万通集团主席冯仑都好奇,曾跟相熟的记者表示“你见到许荣茂先生,一定要替我问问他的财富发展历程。” 冯仑的疑惑还是很多人都有的。座谈期间,几乎所有的浙江企业家都想从许荣茂这里了解企业发展壮大的经验,或策略或管理或人才。杭州地产界的两位大佬——同方集团的董事长朱志平和金都集团的总裁吴忠泉更是在许荣茂离席的时候也紧跟而去,不愿错过一点点可能的交流时间。 许荣茂用一道算术跟我讲述了成功的来由。他说,一个企业如果每年增加都是50%以上,那么十年就是一百倍。“今天很小,十年以后就是航空母舰。”而对于第一桶金,他一直谦称是在金融市场比较顺利,运气稍好。 他没有提及胆识和眼光。事实上,1989年进入房地产领域,1994年去北京,2000年转道上海,奠定他江湖地位的大手笔,都是在当时市场的低点毅然进入的。许世坛说父亲经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许荣茂自己说,“在赢得世界之前,先拥有放眼世界的气度!” 高端对话 许荣茂几乎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也许是他当天的心情甚好,答应了《市场导报》记者的专访要求。他对浙江要加大投资,对浙江企业家的建议,都还原呈现给大家。 会加大在浙江的投资 《市场导报》:我知道你在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和湖州都已经有投资项目。能不能谈谈对浙江的印象? 许荣茂:我昨天去了西湖边,真是流连忘返啊。大家都觉得这里山好、水好,人也好。浙江企业家留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他们勤劳、拼搏,特别是危机感很强。一个企业只有时时保持有危机感才有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空间,我想会加强和浙江企业的合作,以及加大在浙江的投资。 《市场导报》:企业跟你合作的机会在什么方面会比较多呢? 许荣茂:我在浙江的五个城市已经有项目投资了,对温州、台州等地我也是热切关注中。合作的机会会有很多,比如浙江的民营企业想集体盖一个最高的楼作为总部,我也在和他们商谈这个事情。 另外,我们在金融和地产方面会有多一些的经验积累,这些都可以拿来和浙江的企业家分享,大家一齐提升。 《市场导报》:我知道你特别中意临水而建。也因此,世茂形成了独特的“滨江模式”。杭州的下沙项目也会延续这种模式吗? 许荣茂:我在国外走得比较多,发现临水的地段具有稀缺性,在各国都是高档住宅的集中地。世茂杭州项目东临钱塘江,独拥1600米钱塘江岸,世茂的“滨江模式”已经成为我们的特色,我们会在钱塘江畔再次呈现这一经典。 《市场导报》:在银根紧缩的形势下,现金流成为很多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头疼的问题。你拿的都是航母级的地块,投入的都是巨额资金,而且拉的还是全国的战线。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控制资金流的秘诀? 许荣茂:其实,房地产投资自有其诀窍,几十亿的资金不可能一下子投入,而是2亿、3亿地分期投入;同时要拼预售,尽快地回笼资金。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还有就是要快速运作,我不习惯把面铺大,而是把各个项目之间衔接得比较紧凑,以应对庞大的财务成本。 此外,房地产企业应该多一些融资渠道。我建议内地的企业多出去,多看看,和国际资本多融合。
20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