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冯仑的话说,吴晓灵,王岐山,楼继伟这些今天在台面上的人物,当年都和他一起研究改革问题。1989年的社会转折,把冯仑一脚踢出体制外,经过两年的痛苦思索后...
内容来源:《首席执行官》
如果不是要去采访冯仑,我大概不会去看这本《野蛮生长》。过去这些年,人们已经形成了对商人的某种印象:他们聪明,灵活,能够凭借惊人的直觉随机应变。在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是最容易存活的品质。他们很幸运拥有这样的能力,却从而很难拥有另外一种能力——形成某种思想,并且表达得当。所以若非有所求,我通常不对他们的书抱有过高的期待。 这种印象还包含了道德判断。我有一些在商业杂志工作的朋友,他们立志要做一本中国的《财富》,中国的《福布斯》,他们要写好看的商业故事,时髦的商人。可是拷贝了写作方法,也做了扎实的采访,才发现中国商业故事无法书写。没有社会契约精神,没有正常的制度环境,在每个交易后面很可能都有无法搬上台面的内幕,不是内部人士,谁会告诉你内幕是什么?即使知道了,又怎么可能刊登出来?这恐怕是中国商业报导遇到的最大问题。所以,通常人们也难以把诚实、正直这些品行和商人联系在一起。所谓“原罪”,就是指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我看了《野蛮生长》之后非常惊讶。冯仑早年毕业于中央党校,一直在国家机关研究理论问题,用他的话说,吴晓灵,王岐山,楼继伟这些今天在台面上的人物,当年都是和他一起研究改革问题的。1989年的社会转折,把冯仑一脚踢出体制外,经过两年痛苦的思索,冯仑开始了商业。换句话说,他是1989年之后被迫从商,满脑子都是“伟大”、“理想”之类的词。 正因为如此,我看了《野蛮生长》之后非常惊讶。冯仑早年毕业于中央党校,一直在国家机关研究理论问题,用他的话说,吴晓灵,王岐山,楼继伟这些今天在台面上的人物,当年都是和他一起研究改革问题的。1989年的社会转折,把冯仑一脚踢出体制外,经过两年痛苦的思索,冯仑开始了商业。换句话说,他是1989年之后被迫从商,满脑子都是“伟大”、“理想”之类的词。相关阅读:冯仑:花钱反倒比挣钱难!
200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