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商界都在为多元化头脑发热的时候,王石提供了一个清醒的标本。万科的成功证明,中国的土壤里也能成长出专业化的品牌企业
1993年,在中国商界多元化热潮涌动的时候,万科董事长王石第一次提出了做“减法”。这个减法一做12年,当年可称是包罗万象(房地产、零售、广告、货运、服装、家电、手表、影视等等)的万科逐步树立起了住宅房地产品牌企业的形象,不过王石说,万科还要精简,追求进一步的专业化。
“1993年春节之后,万科有个‘务虚会’,管理层聚在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不谈利润、不谈指标。谈国家大事、公司的未来、个人的未来。那一次提出了把房地产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 王石对《中国企业家》回忆说,“1992年,房地产占万科利润30%,并非最大,但是发展速度最快。之所以确定做房地产基于两种考虑:第一,这个行业将来肯定要发展,市场规模无比巨大。第二,这是一个没有形成垄断的行业,不向家电、IT竞争激烈。” 但王石也承认,如果不是接下来发生了两件对自己和万科冲击非常大的事件,他也不知道会不会立即推动万科的专业化。 1992年万科作为新八股登陆A股市场,1993年计划发行B股。自我感觉不错的王石对境外机构投资者说,你看,我有服装厂、手表厂,我搞房地产,我还拍电影、电视。你投我就等于什么都投了。 机构投资者当时就把王石噎回来了。“你这叫主业不清。我肯定要多行业投资,但是多行业的组合是我基金经理确定的,不是您确定的。我投资一个行业一定要投资龙头企业,万科这么多产业,哪个能在行业中排名靠前呢?”王石无语。 万科的转型就这样启动了,不过最开始万科旗下的各种公司仍旧存在,不过都开始运作房地产项目。经营局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此时,被王石称为“3.30”事件劈面而来。 1994年3月30日,君安证券在特区报刊登《告万科股东书》,建议万科改组,集中主业,并号召小股东投票。王石马上看出了其间的恶意:“君安本身是万科B股的主承销商,了解万科的现状。而且,很多建议摘自万科的整改方案。”1994年股市低靡,交易冷清。君安提出收购改组,势必刺激股价上升。得到小股东信任的君安,将轻而易举获得万科的控制权。 王石属意董秘:连续行驶三次停牌权,同时不断发布信息、说明情况。“当时君安和万科都请了律师,剑拔弩张。我直接找到证监会夏斌(现任国务院金融研究所所长),证监会允许我们再次停牌。” 在停牌的4天中,王石想,洋洋洒洒的万言《告万科股东书》,没有一个月准备不出来,不可能没有夹杂利益因素。调出一个月之内万科股票买卖情况,王石发现,君安在太原、安东分别建了两个老鼠仓,大量吸纳万科股票。公告之后,万科复牌,股价波澜不惊,王石松了一口气。“君安这个事情让我们坚定了做减法的决心。” 随着减法一步步做下来,王石随时被问到的问题是:万科的结构已经很好了,你还要减吗? 2001年到2002年,万科将万佳超市全部转手华润。业界一片惋惜:“零售和房地产搭配是最合理的,一个利润高,一个能提供现金流,李嘉诚都这么干,王石还要怎么样呢?” “我脑子非常清楚,零售和房地产都非常有发展前途。但是,零售只占到我们公司资源的10%,排中国零售14位。万科地产占公司资源90%,行业排名第一。而且房地产基本没有什么国际竞争。但是零售就不一样了,2005年一放开,多少大零售企业就进来了,万佳更没有地位了。”王石说别人都觉得卖掉万佳可惜,但他觉得是松了一口气。 对于万科而言,做减法并不仅仅是关停并转。仅就房地产行业,也有收缩的要求。产品线要从写字楼、酒店、商场、保税仓等等全面收缩到住宅。在1995年第一次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之后,王石还要顶住外界和公司内部对做减法的置疑,将万科地产在区域分布上收缩。 聚焦住宅地产之后,万科的精力放在了精细化、标准化、产业化这三个方面。2005年,在诸多房地产企业通过多产品类型扩张的方式规避风险时,万科又果断分离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将万科的项目销售交给专业房地产销售代理行。在房地产风声鹤唳销售冷清的2005年,万科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55.6亿元,净利润8.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9%、126.4%。不过王石说,专业化的万科真正发力,还要等3年之后。“中国总是有多元化的声音。言必称李嘉诚、GE。我觉得中国从市场规模、管理能力上都达不到那个层面。”王石笑说,“我不和谁争执谁错谁对,长期看吧。” 1998年,本刊以《万科背后的王石》为题,探讨了“专业化问题”,王石当时认为,“专业化是新兴企业的优势”。 来源:《中国企业家》
200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