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杨元庆一如既往对中国公众和媒体高姿态释放出我要让国人为联想自豪、联想会是最好的、联想加油等等这样煽动性的语调,联想可能就会一如既往成为民族品牌的标杆,被国人持续赋予希望、荣耀、自尊,当然还有超脱至整个民族复兴和强盛之类的臆想。中国人怕输,唯恐被指责自己不行。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依据国情不难想象,联想应该是个政府扶植的“民营”企业。所以当杨元庆出不逊之言---“出身中国是联想吸引国际用户的最大障碍”---同胞的驳斥也针锋相对:“如果不是在中国,联想早就不能联想了”。其实,较真一点儿说,这句话可以正反两方面假设的,其一是,中国为联想的成长壮大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它才有机会成长为世界500强;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不是在中国这块土壤上,联想可能已经在三星的座次了。
在究竟哪种假设更接近真实?杨元庆和批评者的认识是不同的。这种认识的差别来自对中国的解读以及解读的态度。其一,恐怕批评者不会比杨元庆更了解联想;其二,批评者自以为很了解联想吗?没有,其表达的意思更接近“我了解中国,所以我反对此说。”这个关系很容易梳理:因为我了解的中国是一个,至少是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那么,你杨元庆这样说就是在扯淡。或者,因为你在中国成长起来的,所以你这样说就“悖宗弃祖”。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概念最初还让不少爱国者亢奋了一阵子。自2007年玩具风波、牙膏风波以及有毒水饺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中国制造”背后的成千上万劳作在恶劣环境中产业工人,数百家玩具加工企业倒闭,国际市场对低质量中国商品的抵触等等,纷纷浮出水面。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背负这样一种“中国制造”的概念,谁还奢望中国品牌不会遭遇“偏见”?!
其实,关于企业迁徙的例子在国内早已有之,新希望从四川迁往上海,汇源从山东搬到北京,企业迁徙固然与受制于科研、市场等因素,但不可否认,大地方被认可的程度往往要高于小地方。至少,在区域经济严重失衡的中国,“产地”这个标签多多少少可以使品牌增值的。如果“产地”的差异中还包括了民风、诚信、民众素质等这些因素,品牌的差异化会更大。比如,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精细,我们在消费它们的品牌的同时,一部分消费给我们的“认识”了。
请不要误会。中国人是勤劳的、勇敢的(不知那些忍受可能致残的生产车间的工人们是否喜欢这个词汇)、善良的、友好的,这与西方的善于冒险、诚信的特征算得上一种互补关系。中国人可能是从西方人那里舶来的PC技术,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造不出比他们更好的。问题是,这个环境让企业有太多苦楚。
一个能营造丰沃土壤扶植某个企业发展的政府,必定也是可以运用权力戕害企业性命的政府。
因为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本如此之高,赋税如此之高,你能奢望民企的竞争力在哪里?如果只关注企业主本身的修为,将其和企业的兴衰成败挂钩,那是一种短见,甚至是一种偏见。因此,如果我们曾经把联想视作智慧和创造性的话,千万不要迷信它还能走得更远---你见过哪个民族的品牌崛起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一枝独秀,统领着一群或高成本的或低廉的或被扶植中残喘的企业群,向世界舞台发起冲锋?!
你可能非常爱国,把联想在世界舞台的表演很自然也很荣幸视作这个国家走向世界舞台的标志,甚或开端。不过,如果正解杨元庆的话,我想应该是,若中国制造的廉价、低质量等硬伤不解决,联想的困境就不会消失;如果现有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中国制造”死去的会越来越多;当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大体制,因为种种原因,这不是要谈的问题,但却是必须认识到的问题。我们讨论中国的品牌,总是用技术眼光加以审视。其实,如果对中国企业的生存成本和生存环境进行考量,联想们已经是奇迹了,当然,在500强中撑起面子的“中”字号品牌们,他们才是顺理成章。如果你不否认“中国制造”很糟糕,杨元庆的话没错;如果你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对不起,大概就是那些以国籍取舍的联想的国外的客户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