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为了大亨们在汶川大地震中捐了多少钱而开骂,尤其是王石一席捐了两百万就恰如其份的言谈,引发一阵挞伐。
这一次大灾中,全国人民不冷漠,不再等待政府安排,自发的行动,自发的捐献,而且灾区秩序井然,灾民也能自组织起来自救,不像很多国外的经验会有人趁火打劫,在在表现出中国人爱人利他,又能积极行动的美德。网友们一时间义愤填膺,应该也是这样情怀的展现。
只是义愤不要压制了理性。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王石的一句重要的话,就是慈善是要长期的,不要因为一次激情而伤了以后。台湾九二一大地震时也是爱心满溢,但一次捐了很多钱后,却造成以后连续四、五年捐款减少,使得很多NGO在后来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更糟糕的是,震灾本身的救助就是长期的,灾后马上要为灾民建简易屋,作心理辅导,持续提供关怀与生活救助,帮助灾民的重建工作。到重建完毕,可能一年多,甚至三、四年,住在简易屋中的灾民的教育、心理、生活、重建在在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怀,直到他们能完全恢复自立。
震灾救助最怕的是健忘,一阵激情过后,媒体不报导了,人民也不关心了,政府对相关组织与地方政府的监督也放松了,这时灾民的孤独长夜才真正开始。一时间涌来了大量的钱与物资并不能保证未来长期的妥善运用,后来台湾震中的南投县还爆发救灾物资被贪污的弊案,更多的物资则被堆在仓库里,相关人员没能善加运用。
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只看今天,更重要的是看以后持续多久。也不该只看钱的多少,还要看人的行动。企业领袖们最合适投入自己,组织社会团体,因为他们有组织能力,又有社会号召力,中国古代自组织的领袖不是士绅,就是绅商,理由即在此。他们的自我投入才是更值得观察的重点。好的企业文化中,员工们也不仅是在公司动员下,甚至镁光灯的闪耀下去捐钱而己,而该有投入义工行列的行动,他们自主的、持续的爱人利他的行为,最能展现一个公司的文化内涵。
震灾中,源远流长真的比一次捐款重要,人的投入也比钱的投入重要。
针对震灾而言,现在就断言企业社会责任还太早了,两三年后我们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一时间强大的舆论压力,我怕得到的不是企业社会责任,而是不乐之捐。那些一捐六千万、一个亿的企业家当然让我们佩服,但这不是结束,应该只是开始。我希望会有媒体善昼企业社会责任,在灾后复建完成后,再作一次统计,看看每个企业捐了多少钱,完成了那些重建工作,企业家们亲身作了那些事,不是只是今天作个捐款排行榜。更重要的是这一阵过后,当生活一切恢复到过往,我们还能记得灾区吗?两、三年后还有兴趣看新的社会责任排行榜吗?还会对那时不善昼社会责任的企业发一阵义愤吗?
现在发义愤是容易的,但不健忘才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可以督促企业、媒体与政府昼更多的责任。
PS. 请网友们不要在这个文章上讨论王石的人格、谋略或对他博文的想法。我对这些都没意见。
我只为王石“辨护”一点,就是万科捐两百万够不够?很多人觉得不够,提出很多论据,十分理性,很好。我则提出我的灾后重建经验认为,震灾是长跑,所以一是要长期观察,第二是我以为捐“人”比捐钱更重要。你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共同话题,可以理性讨论。
另外我也引王石一句话,慈善是要长期去作,你可以不喜欢王石,但我以为不以人废言,因为这正是作慈善的人需要警惕的。所以我在呼吁,不健忘才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你也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另外,我希望能多认识愿意化义愤为行动的朋友,我在网上留了我的email,重建就要开始了,我们可以商量去作一些事。
请不要在不相关的议题上打转,灾区等着我们去作很多事情。逞口舌之勇,不如化义愤为行动。
附上一篇我的呼吁:
灾区重建志工的功能
有网友希望我提出更具体的个案,来说明震灾区自组织在重建过程中能扮演的角色。在即将到来的重建期中,下面是几个经验可以分享。
一、 重建第一阶段是恢复期。尽可能原地重建,除非有极大的后续灾害的威胁,否则一群人回到自己的家乡重建,避免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瓦解,灾民间还能有些生活上互相照顾,心理上相互扶持的伙伴。大灾后最常发的是忧郁症,一段时间后自杀率会提高很多,所以原来的社会网至关重要。此时,政府或慈善机构进入重建区建周转房,在台湾,慈济功德会这个工作就作的很好,不断的组织义工去建房,将灾民从帐篷中转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家。
二、 此时,志愿者可以帮忙灾民自组织起来,成立社区协会,并让灾民提供各式各样如何重建家园的想法。灾民如果只是等着政府安排,没事可作,反而想东想西会想不开。社区协会的另一个功能是让心理专家更容易地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组织原来就相识的灾民相互分享受创的经过,相互安慰,在受有专业训练的志愿者帮助下,较易获得心理支持。
三、 第二阶段是才是重建期,此时善款变得十分重要,企业或社会团体可以认养灾区重建,让懂社区规划及建筑的志工参予社区协会的规划,提供专业意见,并导引灾民对未来的社区提出想法,获得共识。专家们需要将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住房建设提出统一的规划。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后有一个十分成功的重建个案,就是邵族安置社区的重建。经过重建,地方经济转型成观光事业,两岸开放观光后,大家可以去日月潭时看看邵族重建的成果,那里己成观光景点,人民生活改善不少。
四、 重建时期的经济生活可以由以工代赈的方式支持,让灾民们自建自家以及社区公共建筑。认养企业提供材料并发薪水,因为重建规划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共建自己的家园,所以积极性很高,而且自信心恢复的非常快。懂社区规划及建筑的志工需长期指导灾民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了以后的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可以建一个工厂作为外包厂,或农业企业可以在当地发展较高级的农业,但前题是企业是企业,一定要评估过不会亏本才能投入,否则一旦只为了一时行善跑进去,撑不住倒了,会对灾民形成二次伤害。
五、 志愿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地方文化建设,建立当地的文史工作室,整理当地风土民情,可以激发社区的认同感,成功的重建不但使灾民挥别忧伤,而且获得更强的自信。文史工作室还可以作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不断的对外报导灾区的故事,让社会不忘掉灾区。一段时间后,当政府监管越来越放松,善款会越来越难募,志工越来越少,有一些灾区甚至四五年重建不完,灾民住在周转房中那么久,苦不堪言,所以不断地报导才能让社会不断受到感动。
我要说明的是邵族重建过程不是我本人的经验,我有一些经验,只是十分失败,所以有很多感触,尤其是对没有持续性与社会的健忘感触甚深。任何专职的NGO主持者都比我有资格对志愿者发出招唤,想要多了解民间自组织在重建中的功能的网友,可以上网看邵族安置社区的资料。我只是有一点灾后重建的心得,希望能使多几个人了解志愿者对灾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