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句话,在当今汽车迅速实现普及的时代,已经开始越来越“露骨”地得到验证: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人实现着拥有汽车的梦想;一方面是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出行困难所带来的效率降低,以及交通事故的逐渐高发。 新技术的诞生一定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或者说是为了解决现实矛盾的,对整个汽车领域来说,其作用,当然是为了能让汽车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用技术构建和谐汽车社会](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13247336222.jpeg)
汽车互联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冲向前台。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汽车正在经历历史上第一次带有“智能生物”性质的进化。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汽车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可感知的移动终端和新的交互界面,追求对信息的第一反应能力和体验价值。如果说,10年前汽车行业所说的汽车互联技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内被汽车厂商用来装饰产品的概念,那1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真正地把汽车看成一个开放平台上的移动终端,为构建和谐汽车社会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其实,很多企业早就开始“醒悟”,纷纷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武装汽车,使之变得更智能和更贴心。从丰田,到通用,再到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上汽,以及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尔福,这些富有远见的车企们早已在全球部署各自的汽车互联战略。 有业内专家认为,现在的汽车行业是制造业,未来将是信息服务业。就像苹果手机一样,虽然卖的是手机,但其中却包含了巨大的信息服务,这也是苹果重新定义手机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数汽车企业想要在IT领域有所作为一样,汽车在未来本身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它连接着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将使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加高效,并将让人们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愉悦感。 而构建和谐汽车社会除了需要让人们感受到出行的便利以及高效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保障每个人的出行安全。毫无疑问,如果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直线上升,和谐汽车社会便不会存在。 随着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传统的“被动安全”理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因为“被动安全”理念并不能有效阻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主动安全”技术开始成为近年来各大车企在汽车安全方面的研发重点。 可以举例说明“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之间的差别。过去,汽车安全设计主要考虑“被动安全”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在事故发生后最大化地降低伤亡率,如设置安全带、安全气囊、保险杠等;现在,汽车设计师们更多考虑的则是“主动安全”设计,即能够使汽车在事故发生前主动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这种汽车上一般都装有汽车规避系统,包括装在车身各部位的防撞雷达、多普勒雷达、红外雷达等传感器以及盲点探测器等其他设施,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在不同行驶环境中可以随时以声、光形式向驾驶员提供汽车周围必要的信息,并可自动采取措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沃尔沃、福特、奔驰及凯迪拉克等企业,一直走在汽车安全技术研究领域的前列,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开始逐步推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全球化应用,这种将传感系统武装到汽车每个角落的技术一旦彻底应用到所有汽车当中,那么,车与车之间“想发生碰撞都会十分困难”。 当然,在眼花缭乱的技术世界里,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根基和希望,自主品牌势必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在技术领域存在的差距以及尽快消除差距的路径到底是什么,显然也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