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最近说:“中国经济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我认为是对的。原因是:第一,出口虽不好做,但国内市场仍很大;第二,市场对小宗商品的需求依然很高;第三,在现代服务业态中,好的盈利模式仍存在巨大市场;软银表示在所谓的“冬天”愿意给中国的年轻创业者提供机会。我在想,为何人家敢飘洋过海来中国做创投?为何人家的嗅觉总比民资灵?真要静下心来反省一下。不要等外资“把地圈完”,民资就等着赔钱赚吆喝吧。用科技提升国家竞争力,不是火箭上天就够了,让高新技术民用化十分重要啊。例如微波加热的高精尖技术,一旦用于微波炉走进千家万户,就迅速催生和壮大了一批知名民营企业;大量优秀公司的诞生,又解决了就业问题,稳定了社会,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质,这是一连串的问题。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应由“快速追随型被动发展”转型至“发明式突破型主动发展”。“渐进式中庸改善型”,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实际只是一种推卸责任的伎俩。是贻误战机的罪魁。
没有系统的创业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创业革命活动,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赢得创业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能”而不是“钱”,当然更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 “打土豪、分田地”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少?小岗村农民说,我们不是不想富啊。家庭联产承包只能保证温饱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解决了。怎么致富?怎么发展?有人提出,让村民自愿自主决定是否把名下的土地交给村农业公司统一企业化经营,也许是发展的一条道路呢。全民创业可不是说只让城市创新创业,农民只能继续种地。今年初,民建中央的领导说话了,他说:“加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集群建设,集聚社会资本,形成创业集群效应,降低创业风险。政府应加强以创业基地和科技创业孵化器为主要形式的创业集群建设。”其实这条就是土改的声音,创业土地改革,先土改才能有声势。 民间投资人深知:投资企业如同农民下田播种,创业企业和项目基因是导致项目薄收的原因。基因不好,费再大的力气后期追肥也难有收获。要命的基因的确很重要,在小巨人成长的过程中,关键的几个环节,品牌力、营销力、组织力能否跟上,又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控制。首先是保证投资企业的基因正确,其次,保证成长过程中的几次关键营养和风险控制到位。这种科学育种中心和资本的科学农场主结合,才是丰收的保证。 中国乡村除了农业生产之外,还可以创造游憩体验,旅游度假等功能。发挥服务。乡村也并非没有机会和未来,只是大部份人看不见,还有欠缺有心人的投入,长期重视城市、产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没有好好的规划乡村的未来,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若在许多偏僻的小镇,甚至于“鸟不拉屎”的地方,长出许多充满美感创意和地方特色的各式休憩空间,包括乡村的餐厅、茶馆、咖啡屋、工作室等。那将诞生更多幸福温馨的角落。 事实上许多人的心中都有梦,只是没有机会去实现。总以为必须拿到风险投资才能实现梦想,但已经有太多回乡创业的青年造就了为数不少的创业成功案。他们给社会证明了:在大家以为没有机会的偏远乡镇,不但可以拥抱梦想,还能创造事业,满足城市人的需求。在原本没有机会的边陲,可以创造许多幸福的天空! 天地生人,一人当有一人之业。全民创业并非指每一个都要站在第一线上,各人应该做自己能做的事。所谓创业者一定是突破那些被错称为"原则"的瓶颈的人;是超乎寻常的冷静、理性、敏锐、而又激情似火、雄迈执着的追求创造他自己与社会共同的梦想!主要体现在是不是:体察客户需求、恪守职业素养、拥抱变革挑战、满足客户价值、并收获幸福和令人尊敬的成果。 东部某省省委内部会议:凡是中央没有规定不能搞的,一定要争取搞。凡是中央没有设定上下限的,一定要用足上限。江苏,浙江两省在创业投资体系完善上有了新进展。江苏南京提出打造“创业投资之都”的目标。浙江杭州的政府引导基金已经进入具体运营阶段。湖南、湖北为开启“全民创业时代”的真正到来,正在降低创业门槛。其中,湖南将重点扶持50个创业基地建设,作为催生中小企业的孵化器,长沙着力打造创业之都;湖北武汉市3年拟投6000万扶持全民创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中央之“新政”若要真正贯彻到县,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整个社会,旗帜鲜明的支持和保护那些致力于满足人们根本价值的“创业者”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先机,才能跨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才能推动创业型公民社会非线性发展。 现在,随着企业转型的不断深入,支持创业,抚育中小企业发展的“变革新政”越来越具体。有人开始谴责政府如此“狂抓”不合理。我倒认为:要客观的分析。第一,政府的职能在不断的转型、正在向服务型政府靠拢,这是客观;第二,出台的政策是好的,但结构性的落到实处才是关键。第三,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相应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将成为重中之重。最近,民意对“减税”的诉求日益高涨,政府也不断提出减税方案,重点是,政府减税的政策目标为何?将需要先厘清出来。在此,本人认为减税政策必须审慎考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性,只有支持全民创业,才能使减税政策落实,让减税政策成为富国裕民的德政。我们担心政府的善意,被既得利益集团恶意扭曲、利用或操控,以致对社会的公平正义造成更大的伤害。 近古典平衡理论认为,市场机会对所有人都是一样公平的,要不要找机会,关键在于当事人。也就是说,当事人的创业精神决定创业机会的发掘与实现。不具创业精神的人,不愿承担风险,没有成为创业家的企图,机会对于他们是不具有意义。心理学家则进一步主张,成就感、控制欲望、冒险精神、积极进取的个性等因素,会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业精神。因此创业家的人格特质,才是影响创业机会的关键因素。 发展创业型社会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给创业者创造更自由、更创新、更公平的发展环境;第二是以成长型经济促动人们的创业意愿,只有在繁荣与成长的经济体中,事业才有大量获利的机会;第三个条件则是法治社会,因为只有在有效率的行政管理与规范的市场秩序,价值创造与生产力提升才能被充分的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就是建设创业型社会。 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产业转型,既要有中国创造的理念,也要有中国服务的理念。服务创造价值,而服务空间最需要的是智力资本运营能力。当然,伴随产业转型的是金融转型,即民间金融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其中“人文”因素随着“天文”科技的不断发展,将极大推动人们精神财富的积累。另外,人文资源将是突破中国信用体系薄弱的重要推力。解放思想,支持创业,完成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的任务,就是对毛泽东同志最好的纪念! 从全局观、长期观的角度入手,必定大盈。但大盈的后面对称的是,要有大空。这就是“阴阳对冲,冲气以为和”。这和字啊,就是这样来的吧。巴菲特最近发言了:“你会在中国看到我大量投资”听上去,寒风凛凛。但结果将会是促动内地创业板尽早推出,让政府以为的希望尽早破灭。这个创业板目前还不是普通人可驾驭的。但越早推出,越早进入死局,它一日不出,就一日不能有效攻击这个泡沫,感谢巴菲特。 权威机构预测:目前创新产业的发展,至少有10万亿~20万亿元资金缺口。所谓创新发展是要波及、拉动整个产业链条的转型与提升,如果资金方能够满足这方面诉求,那么以原创为主的创新型产业将会有大规模的发展。如果政府能从根子上把民资“解放”出来,鼓励用“产业投资基金”这种金融工具,那将为孵化更多有竞争力的创新技术产业奠定金融转型的“社会基石”。高盛“养猪”意味着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总觉得外资的嗅觉总是比民资灵敏。外资看到中央逐步放开农村金融了,赶紧先找个位置先占着。这就是战略卡位啊!建议把党支部建在创投公司,以创业者为中心,集民智、聚民资,全方位支持创新者创业,用科学改革观扎实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这样做的原因是:中国政治权力需要社会权力来疏导制衡泛滥的资本权力。这点变革,一定是整个体制变革中很重要的、实质性的一环;一定是“民本主义”的落脚点;其实,创业投资是一项比较复杂而有趣的投资方式,这种工作需要把各种“流”有效配置,合理优化,以求对冲各类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比如:项目流、资金流、管理流、信息流等不对称现象是创业投资管理机构需要突破的关键点。除此之外,就是努力协助创业团队调整心理结构,这将在未来的时间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创业投资机构在考量项目时,通常最关注5个主要因素:创业团队管理班子的水平;投资回报率;市场规模;发展潜力;产品特殊性。其中管理班子的水平是影响投资决策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因素比较重要,看团队成员,是否具有必备的道德、大局观(战略高度)、对行业市场的理解、整合能力等。其次看项目所处市场的前景。然后评价该项目过去现在在行业内的表现并对预期进行判断。 其次,创业企业的组织目标能使平凡的人有能力从事不平凡的工作。用低成本整合渠道,以轻资产撬动传统产业的消费时代的“轻公司”即成VC们所着眼的新重点。其中同时具备‘轻公司’、‘重资源’、‘软资本’、‘硬终端’、‘低成本’、‘高成长’的创意商业模式和看上去越简单的东西、其实越难复制。无法复制的商业模式最值得投资,当然市场还要足够大;再次,我们在看项目的时候,经常会考察创业企业是不是根据“客户诉求”特点及企业“可控资源”来设计产品,是不是通过划分目标客户群,理解这些客户的行为方式、购买习惯,在此基础上摸索独特营销渠道和行之有效的销售手段,初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客户群。然后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寻求产品定位,以各种附加功能及服务的不同组合来满足不同“客户诉求”。我们经常对创业者说,收集客户抱怨等反馈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不断达成“新产品开发”的任务。 对于小企业来说,企业有限的资源都要围绕目标来配置,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决定企业未来的“生存质量”。衡量这个目标的主要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有些知识密集型企业初创时,“销售额”不一定上升很快,而“市场占有率”上升的很快也是有不少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市场占有率”能够稳健上升的创业企业是值得VC投资的企业。 英国前首相托尼8226;布莱尔八月二十六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光彩夺目的奥运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令他印象更深刻的是访问中国时遇到的一些青年精英。布莱尔写道:这些青年聪明、锐利、有远见,不惧怕表达他们对中国及其未来的看法。总而言之,他们给人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感觉。这些人没有生活在恐惧中,而是充满希望地向前看。是的,我们虽然永远无法为那些新的事物真正作好充分的准备。我们不得不调整我们自己,而每一次彻底的调整本身就将使自尊心面临一次危机:我们经受着考验,我们不得不证明自己。这需要我们振奋起自信心去面对剧烈的变革,这样内心深处才不会感到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