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百度上市、博客网千万融资后,中国创投界就一直热闹至今,先是搜索、博客、SNS、社区,紧接着是视频、无线、教育、餐饮,然后连锁、零售也受到了亲睐。也正是由于这种资本力量的存在,这股“创业中国风”才越吹越猛,袭卷了职场,热闹了中小企业主,甚至在高校中也开始将创业与就业相提并论。
也正是由于风投或者说创投的活跃、投资基金接连增加、造富神话似乎又发生在身边等因素使然,创业沙龙、投融资大会、天使投资大会、创投大会等各种会议、沙龙、俱乐部几乎是周周都有、月月都开,从北京到上海,从成都到深圳,从广州到武汉,投资人们也是从南飞到北,从东部转战至西部,据说一些热门投资机构每月收到的商业计划书达到近千份。
不仅如此,媒体发起的创业秀、创业访谈、创业专题、创业报道让创业更有了些味道。比如2005年时的“创智赢家”,这个活动本身有点虎头蛇尾,一届之后,即现夭折,倒是陈曦借此热成为80年代创业者的典型人物;央视主导的“赢在中国”将创业秀推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发展到第三届仍然是“捧”者如潮。而在这样的活动中,风投与创业风云人物当仁不让地扮演了评判者角色,决定着参赛选手的下一局。风投的威力,由此亦可见一斑。
创业,环境不是决定因素 靠的还是自身,无论风投也好,抑或政策也罢;无论环境好坏,抑或是否利于创业,只要不是“白色恐怖”,或者存在某种全国性的政治运动,那么对于创业者而言,都是有成功机会的。只是机会的大小、成功的概率有所不同而已,最终的决定者仍然是创业者自身。比如我们拿现在的创业环境与二十年前的相比,人们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其实是各有千秋,各有优劣,对于真正的创业者而言,没有什么不同。二十年前,民营经济受到诸多约束,人们思想仍处于萌动期,不少产品供不应求,具备商业意识与头脑、知识的人很少,付诸商业实践的人更少,这种状况下,如牟其中、南存辉等人物是创业者的经典表现,而且2000年左右百富榜上的人物多是那时候开始创业的,目前多个行业的前三强企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创业的。
到如今,政策环境变得宽松,民营经济的约束已经大大放宽,人们的思想活跃,大多数产品都是供大于求,具备商业意识、头脑与丰富知识、经验的人可以说遍地都是,付诸商业实践者也不在少数,但在各个行业里仍在不断地崛起新锐,尤其是家电、地产、汽车与新经济行业,比如黄光裕、陈天桥、王文京、邓中翰、丁磊等。
所以,无论是在二十年前,还是十年前,抑或今天,只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活跃期,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那么,对于善于发现机会与创造机会的创业者而言,都不失为黄金期。尤其是当下这种经济活动频繁、思潮踊跃、政策宽松、创投活跃、用户成熟的大环境中,如果还不是黄金期,那什么时候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