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憧憬着尽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成果的构和谐社会新时代,关注健康、注重健康,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追逐的一个目标。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后,过去的一些非常见病不但已成常见病而且还呈低龄化态势,人们期盼的健康与长寿水平并未与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怎么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儿童与青少年怎么才能茁壮成长?中老年怎么养生保健才能延年益寿?健康问题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除心理、自然季节气候、环境污染、卫生条件,以及生活有无规律等外,另一尤为重要的因素就是饮食。对此,现代医学专家把病因归结为是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少人改善了膳食结构,但健康状况却改观不大。天天都要吃喝,不少病是自己吃出来喝出来的,因此,从吃什么喝什么入手,来探讨防病乃至治病、保健与增寿,必是人人都渴望求知的热点与焦点的民生问题。
近期,一名畅销书《无毒一身轻》的台湾作者林光常,据相关报道是美国环球大学东方医学研究所博士,只因提出了若干具体喝牛奶有害的问题,而受到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15位营养学、食品学和预防医学领域的专家,联合在卫生部网上发表文章,出“重拳”驳斥其“牛奶有害论”,倡导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文章认为:喝牛奶有害的说法“根本不可能出自一位‘博士’之口。即使是营养学的外行,也不能对这样简单的问题做出如此错误的答案”。
笔者认为,倘若是一名西医学的博士能向西医学既往的定型结论提出质疑并说“不”,这无疑是其难能可贵的,否则,还需要研究干什么?应该指出的是,不管是什么人,此问题提出的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深化探究的问题。如果喝牛奶有害是指特定部分人群,那么,此问题在中医看来,就是数千年前早已被我们的祖先证实过的结论。尽管这位医学“博士”的结论有失偏颇之处,但却仍不失为是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而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提的好,最起码是明确表明了,饮用牛奶并非是人人皆宜的客观事实,身边活生生实例的验证,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此若是加以否认,那就只能说是掩耳盗铃。所以,笔者对15位报刊上称之权威的专家所做出的全盘否定,不仅不敢苟同,恐怕连那些一饮鲜牛奶就会有副作用产生的人,也不会随声附和。应该承认:有的喝牛奶有益健康,有的喝牛奶就不益健康。若完全仅凭现代科技术水平对牛奶营养成分的认识,就来简单而绝对地下否定结论,这也不符合饮用牛奶而产生了不同效果的实际。祖国医学认为牛奶味甘而微寒,对体质偏寒性者来说,饮用鲜牛奶就不适宜。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反映在饮用牛奶上,对食用各种肉类、饮料、菌类、蔬菜和水果等食品来说,同样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要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还得根据我国数千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药食同源理念,来深层探寻其同源的本质在哪儿,只有揭示出同源于何处,才可以说是揭示出了药食同源的本质,才能把此问题回答清楚、说明白。现代医学专家认为的所谓小问题实际并不小,简单的问题实际也并不简单,人们从中足可以窥见到中西医差异的一斑,足可以感受到,中医既是一门以实践出真知并探素真知的科学,也是一门与人们日常饮食及养生息息相关的科学。因此,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也是一次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真正使国人知晓:中医是唯一尚未被世人认识与尚未被开发的中华民族第一大发明。祖国医学是人类的一大瑰宝,只要对其认识到位又有了弘扬的紧迫感,才能真正从现状中认识到,中医已是一个非抓不可,以及非从基础与方法抓起而不能振兴的问题。
药食同源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发扬中医的独特优势,既是提高全民体质、造福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从内涵上,指导制作健康食品与指导科学饮食的根本途径,这才是食品安全的完整表述。然而,面对市场丰富的食品,究竟选择吃什么喝什么?标有添加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卵磷脂、功能因子等成分的食品,是否就可作为选购的依据或标准?只要对周边的人稍加调查,便知以此为参考选购食物,大多数人都已习惯这样做了,只是效果不尽人意,有的还抱怨产生了副作用。不少的实例表明:这些营养元素不但重要而且还非常重要,只有在以纯天然的食物方式摄入,而不是以营养补充剂摄入,这些营养元素才能真正发挥营养与健康作用。人造的添加营养元素,不仅远不及食物中的天然营养元素,而且其副作用还将累积显现,即使是从天然动植物中萃取的营养元素,其作用也远不及天然动植物中内含的那样有益健康。据此,现被称之最著名的营养学家,才又提出了大力倡导“一荤一素一菇”的饮食配餐,但其效果仍不尽人意,仍有不少人产生了副作用,这是因为药食不同源的现代医学所认为的食品结构合理,只不过是从其所能认识到的部分营养成分而非整体所进行的断言,因此,远还没有达到药食同源的中医,历经漫长的实践与实症所升华到的理性认识水平。
日常生活中常有人因喝纯鲜牛奶而发生腹痛、泻肚,若伴之吃些羊肉就无此症状。反之,有人吃羊肉就感到口渴、烦躁,乃至口舌生疮、大便干燥,若伴之多吃些苦瓜或喝杯纯鲜牛奶,此症状也不会发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不仅堪称现代医学的西医至今尚未能给出答案,而只能以对某种食物的过敏来搪塞;令中华儿女汗颜的是,就连本可立即做出回答的中医,现也已被西医化得找不着北。
我国是中医药的故乡,也是中西医齐备的少有国家,囿于认识上的重西医轻中医,不仅医疗卫生工作自身,就连与之相关的领域,也都是以西医的标准来裁决,从而使中医的长处与优势,不仅长期得不到发挥,而且还失去了法律地位上的应有保护。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固然重要,但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就更为重要。对这一再浅显不过的道理,我们竟为之付出了从近代算起,长达一个半多世纪的沉重代价。今天,从重温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相关论述作为切入点,实事求是地探索攸关食品安全内在本质与养生保健的关系,实际上,既是一次中医相关知识的普及,也是通过理念的比较、切身的感受,对中医相关论述的验证。只有这样,才能悟到根基深厚的中医文化所具的独特优势与魅力,才能从西医“洋为中用”的各领域,悟出中医“中为洋用”的必然。
两千多年前,在根本不具备现代技术条件,把中医所指的精微物质,能部分剖析到现称之营养元素的水平时,中医就以药食同源的理念指出了所食之物相宜,须因人而异的道理。药食同源的本质,不仅是养生保健的关键、食品安全的深层内涵,也是步入以食来防病、养生保健的根据。药食同源的本质、内涵与广延,不仅是部分中医精华的微缩,而且还是识别天然药物、食物属性的关键。足见中医理念的惊人超前性,与对现代医学前沿问题研究的启迪性,足见中医的博大精深及相关食文化的深邃内涵。
药食同源的本质理念,一旦为人们所认识,重新认识中医、期盼获取相关知识,必将成为现世人追逐的一大时尚。其带来的效益之大、影响之广,与国与民都将难以估量,造福人类的中医文化,仅此,就将在21世纪再创辉煌。
今天,重提药食同源攸关健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并为世代验证了的命题,既是其历经曲折后科学本来面目的回归,也是对此尚未有全面认识的西医科学,需要在未来不断进行探素,而加以解决、证实的问题。笔者苦研中医数十年,对其远期与中期的成就颇感震惊,但对其发展的滞缓与继承基础上的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之匮乏,却痛感遗憾。振兴中医、弘扬药食同源的食文化,首先要认识中医,为此,从认识与感悟出发,来论述药食同源的本质、内涵,及其对食品创新发展的意义,并以此剖析饮食与防病、保健的关系,破解病从口入与养生的奥秘。
<2007年3月28日作者对本文有做了修改>(待续)《本文将分六个专题讲座陆续发表》
本文第一个专题:《从百草到本草是…》将在3月31日上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