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圈地时代结束产业重心向消费类电子偏移
短短一个月,包括索尼、LG等国际消费电子产业巨头在中国的掌门人相继走马换将,近日有消息传出,韩国三星也将在近期更换包括中国广州区总经理在内的数位在华高层;如果加上去年六七月份伊莱克斯和松下两家跨国企业中国区新董事长的走马上任,那么,近半年的时间里,各个外资家电企业负责对华业务的掌门人已经进行了一次全面大换血。
有业内人士分析,2004年将是外资公司大幅调整对华发展部署的一年,一场消费电子产业变局即将爆发。
产业布局生变
最近日韩企业中国区高层人士的变动有相当的共同点,引人关注。其中,此次上任的索尼大中华区董事长小寺圭和LG电子(中国)新总裁孙晋邦,两人都已经在中国本土“蛰伏”多年,无论是对自身企业在华的发展过程还是对中国市场环境都非常熟悉,同时由于此前两人都身居要职,因此在对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塑造上,也都将具备延续性。
有业界人士指出,起用海外公司副手接替前任,说明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区经营现状的肯定;但“后来者”继任的本身也预示着外资企业在华产业布局的调整,标志着近10年跨国巨头在中国“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外资企业的经营天平将由规模向效益方面侧重。
据了解,索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了重新打造中国产业链的步伐,而2004年的最大特点将是索尼将其目前全球最大盈利项目,“个人电脑”和“家用游戏”两大产业的制造向中国区转移。
同时,在中国家电市场投入一向不计成本的LG电子,孙晋邦一就职也马上表示:LG以家电为中心的中国投资已经告一段落了。今后在移 动通讯设备产品的投入方面将会继续LG电子(中国)战略性的投资,并在通讯数码领域及家庭互联网的领域加大建设力度。
而且,松下电器在新总裁伊势富一上任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区域经营的大规模重组,在规范了商标使用后,松下(中国)40余家分公司“大一统”的产业链整合也将在今年完成。
重定“中国目标”
“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国、最大的生产国、最大的出口国。”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仲文以“三最”来诠释跨国公司“中国目标”的动因。而当意识到中国既成为世界电子类产品的制造基地市场又是跨国公司最具潜力的销售市场时,通用公司总裁瓦格纳断言,“如果你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那你就无法实现全球化”。
索尼尽管在2002财年中国销售额只为10亿美元,但2003上半财年,却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50%以上。受此刺激,索尼中国新总裁期望到2005年,在华业务将达40亿美元;到2008年,索尼在华业务有望超过日本本土业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而一直被视为索尼最大竞争对手的三星则在索尼目标数字后悄悄加了一个“0”。三星集团中国总部社长李相铉透露,2003财政年三星中国的销售目标将达到100亿美元,到2010年,三星将力争使中国事业的规模再翻两番,达到400亿美元。
松下方面则表示,到2005年要达到1万亿日元(约700亿元人民币),甚至相当于其2003年全球目标(800亿元人民币)的87.5%,这也比其2002年在华销售额(300亿元人民币)“翻一番”还多。
此外LG电子(中国)在2003年营业额突破了70亿美元之后,新当家人孙晋邦更是扬言,为了在世界一流企业角逐激烈的中国市场中生存,LG电子的全部产品必须要占领三强的位置。
“中国区”地位升级
据业界透露,为了表现中国战略的“坚定性”,跨国公司近年来已经将“大中华区”大本营安扎在中国内地;而索尼、东芝等日资企业的中国区总裁如今也正式升级为“大中华区”的主管。
据了解,目前跨国公司已经出现了将地区总部从香港迁移到内地的趋势,原来处于依附地位的“中国区”逐渐演变成了“大中华区”的核心。除家电、消费类电子企业外,DHL、欧姆龙、麦肯锡、IBM等众多跨国企业,也已经完成了将大中华区总部从香港迁到内地的动作。有分析人士指出,跨国公司不断强化中国市场地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其对大中华区周边国家市场的战略制定。
刚刚上任的索尼大中华区董事长小寺圭则同时作为索尼驻上海总代表常驻上海,小寺圭甚至一并担任索尼集团东亚业务区域(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市场及销售总裁。
此外,日本东芝也将于2004年3月在中国内地设立一家新公司以协调处理东芝在大中华区的半导体销售、营销及生产业务。主要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市场,目前这些工作由三地当地的东芝子公司分头处理。
中国区地位升级的另一方面表现则是,各个公司加大了企业“本地化”发展的投入和决心,松下、伊莱克斯、LG等企业都同时表示,要加大中国员工在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的比率。跨国企业的“中国化”运作也将成为2004年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激战的又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