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冰棍”也能做大?这显然是几乎是所有的冷饮生产厂商都不曾想到的事情,而事实上是,这种情形竟然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企业乐了,经销商们也乐了。当然,也有不乐的,那就是曾经的冷饮行业的“龙头老大”,伴随着中国冷饮市场非竞争格局形成,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小老弟”们“竟然也会在中央电视台上做广告”的惊异,而销声匿迹。
怎么?中国冷饮市场系“非竞争格局”而不是“竞争格局”?是的,因为中国冷饮市场的基本竞争格局业已不复存在。“不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道还有不需要竞争的市场?是的。比如,一提到冷饮,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么几个品牌,可是,谁会把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品牌记在心上?恐怕,谁也不会记在心上,只有曾经拥有它的老板除外。
亲爱的读者?您曾经去过全国最大的一个冷饮市场即沈阳的“塔湾”吗?十年前,它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冷饮市场了。有多大?最大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都在亿元。诚然,我这是在估计,因为谁也不知道,它一天的营业额究竟有多少,因为谁也不会告诉你。既然如此,笔者凭啥说,它是全国“第一”?因为其经营业主在千家以上,而其每天的营业额平均在十万元以上。有的,日营业额可突破百万元。这还不包括沈阳的冷饮厂家的销售额。
诚然,最初的时候,它主要销售沈阳当地和周遍地区的冷饮产品,但到后来,其经销的品种便不再单一。先是吉林、黑龙江产品的介入,后来是天津产品的介入,再到后来便是伊利、蒙牛、石家庄产品的进驻了。现在,它每天的销售量仍无减少迹象。但是,在它的内部,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或者说“革命”。怎么个“革命”?当然是厂家的“大换血”。
或许有人会问:冷饮这种东西系“降暑”用品,而中国最大的冷饮市场,怎么会跑到了沈阳?问得好。现在我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南方人,都不怎么喜欢吃冷饮;相反,越是寒冷地区,吃冷饮的人和吃的冷饮产品的数量越是大。当初,我也不怎么理解,但后来才算彻底搞清楚。
第一,在热地生活的人们,最需要的不是降温,而是出汗,因为只有“出汗”才能释放大量的热。第二,寒冷地区之所以喜欢冷饮,有以下原因:1、摄取的食物中的热量比较大(如肉类);2、室内的温度偏高,高到令人口干舌燥;3、穿得衣服酷多,体内的热量释放不出来;4、天气相对寒冷,尤其是在冬天,经销商用不着冷柜,摆在路边,就能够销售。
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在春节期间,孩子们手头上有大量的“压岁钱”,也对推动冷饮市场北方格局,奠定了“货币基础”。这些“优势”,显然是南方地区所没有的。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上述表现就越发地突出。我对中国冷饮为什么会在东北的分析,可以说是“独家”的。不知道牛根生">牛根生先生是否了解这一点。但可以肯定,绝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还有一种情况或许大家就更不知道了,那就是,在北方,冬季所销售的冷饮产品的总价值,并不比夏季少。第一,冬季销售的,竟是些高价值的产品;第二,由于上述冬季室内温度教高,吃的油性又比较大;第一,便是孩子们手头有钱;第四,不仅是孩子卖,一些大人们,尤其是刚喝过酒的大人,消费量并不差于孩子。这些,都是南方少有的现象。
笔者在这里讨论这些问题,与“中国的冷饮市场的非竞争格局”又有什么意义?意义当然有了,那就是,伊利、蒙牛这些冷饮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换言之也就是说,上海的“光明”要想做到这一点,他们须承担比伊利、蒙牛更大的生产成本。正所谓,“近地丑妻家中宝”的道理,并非“光明”的生产工艺、配方不如之。
或许有人又会问:你怎么把伊利、蒙牛“原产地”优势给忘了?诚然,没有忘,因为伊利、蒙牛压根就不存在上述所谓“优势”。换言之,内蒙古压根就不是中国最大的牛奶生产大省!那么,我国的牛奶生产大省是谁?我可以告诉人们,第一是黑龙江,第二是辽东半岛山东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消费者那里,这个“美名”,却让伊利、蒙牛给沾了。
当然,也是更重要的,那就是现在的伊利、蒙牛已经把产品“做大”,“大”到他们可以在中央电视台上随意地做广告的程度。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伊利、蒙牛的产业,其实是在全国消费者的错觉中崛起!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有《内蒙古经济在消费错觉中崛起》一文发表。这里,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也就不再赘述。或许,伊利、蒙牛为此会不高兴。
以上各种事实都可以证明,中国的冷饮使是非竞争格局,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程度。诚然,笔者也不是说,一点竞争也没有,而是说已步入非竞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