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近期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房地产的价格却还在一路狂涨。为此政府税收和土地出让金持续增长,地政管理部门和房地产主管部门陶醉于上好的工作业绩,各地方政府为成功地经营城市而志得意满,开发商更是额手称庆,拥有多处房产者也因物业升值而喜色难耐。只是虽有广厦万间,却无以庇天下寒士,终至民怨载于途。
同时,一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形形色色的“经营者”之间,近来却起了内讧——既是为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而频生怨怼,也是为房价上涨的根源与责任而相互推诿,做多的一方还煞有介事地猛批“挟持论”和“泡沫论”。在他们眼里,房地产业或许就是中国的新经济,它已经实现的和继续预示的将是真正的、无尽无休的长期繁荣,这个“钱”景远比肥皂泡上的七种色彩斑斓绚烂得多,怎么可以称作泡沫呢?!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到底是否存在泡沫?假如这只是一个纯粹的认知问题,估计大家争论的焦点就会是如何识别和度量房地产泡沫之类学理性的、技术性的细节;可是看看现在喧嚣于耳的争论,你会发现,虽然这方面的问题也偶有涉及,但并非真正的焦点所在。许多金喇叭鼓噪着的,无非是把房价狂涨的责任推卸给别人,无形无迹地诱导潜在的买者继续入市追涨,明火执仗地企图影响以致误导中央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真可谓但见利益、不辨是非,事情的本来面目和真正的道理却黯然蜷缩于膨胀无度的欲望丛林的角落里。道理似已轻于鸿毛,态度反而重于泰山——道理已经有人说得清清楚楚,可是当谬论讲得比真理还响亮的时候,关于有无泡沫的论断已变得无足轻重,是“挤”还是“吹”的态度分野竟然成了问题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挤”的还未见成效,“吹”的倒成绩斐然。
昔扁鹊见蔡桓公曾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可那桓公偏偏讳疾忌医,数度错过救治良机,直至病达骨髓,无药可医。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有一路上扬的利税和价格趋势线,但仍难掩病态。至于泡沫之有无,那只是疾在腠理还是病入血液的问题。倡“挤”者,大约是说人家有病的不识时务的人;主“吹”者,大概是高呼“大王貌康体健”的桓公近臣。如果说讳疾忌医只是人性的弱点,危害的虽关乎性命,到头来也只是个人得失,可牵动众多产业环节的房地产市场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转和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不正视其病症则会贻害无穷。何况连续多年的房地产价格上涨,确实已过多地透支了尚有一定能力者的信用,并把为数甚众的无房者挤压出市场,致使更多人的实际购房能力下降,造成居住消费需求满足的迟延和牺牲——其程度甚至不亚于计划体制下的情况。
在旧的福利分房体制下,人们有稳定的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他们总是可以分上或大或小的居所,并能定时地改善居住条件;而在改革之后的现行体制下,一部分最需要解决燃眉之急的人,居然得等待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还难以满足起码的住房需求,这就不可容忍了——特别是在住房自有率极高的情况下,这就更加难以容忍。在这样一种畸形的市场条件下,人们必然会质疑,住房制度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房地产业的暴利和税收贡献?还是大幅上涨的土地出让金?新制度在解决人们住房问题上的效率又体现在哪里呢?除了搞火上浇油似的适度饥渴的土地出让之外,难道政府真的无能又无力抑制房价的无度膨胀吗?
其实,抑制资产通货膨胀有许多有效办法,比如稳步扩大土地供应、灵活运用利率手段、消除官商勾结、减弱房产商的垄断程度、划定投机区域并运用金融和税收手段打击投机等等。只要遵循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只要真正做到关心普通消费者的疾苦并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只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运用市场手段,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实现宏观调控的既定目标,办法总比问题多。眼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舆论观点还是政策实践,其实都还没有出现多空对垒的局面,因为“吹”者甚众,而且都很卖力,一切都还在无节制地膨胀着。然而,只有那些批评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人们很少能在别人的吹捧中获得进步与真知。
泡沫宜“挤”不宜“吹”。当房地产业被视为维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时,在既定的制度前提下,它也就变成了载着某些利益集团从小康奔向“大康”的汗血宝马——只是它流的是没有工人身份的建筑工人的汗,滴的是既失地又失业的农民、被拆迁令驱赶着的城市平民,以及把后半生的劳动果实提前透支出去的新兴中产阶层的血。骑在马上的人,为一日千里的行进速度而惊喜不已,却根本不懂得或不理会,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歇歇脚、饮饮水。他们脚穿镶着马刺的长靴,手中握着的只有钱袋,没有缰绳和指南针。可是,今日中国的房地产业已不同于当年的海南与北海——那时他们凭着嗅觉及时地抽身远遁,只怕这一次,拖累着数不清的无辜者,他们最终将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