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竞争原则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分析

 公平竞争原则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分析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分析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70) 摘要: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如何发展、能否实现公平竞争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公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农业与国外农业及非农产业之间的竞争具有不公平性的基本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开放经济 竞争环境 公平性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农业不外乎面临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方面是国际竞争即国外农业与本国农业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是国内竞争即国内其他产业与农业之间的竞争。所以农业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分析也应包括以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国外农业竞争时环境的公平性分析;另一方面是面对国内其他产业竞争时环境的公平性分析。一国农业面对的竞争环境是否友好、公平将直接关系到该国农业在竞争中的成败,所以对一国农业竞争环境的公平性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竞争环境的公平性测定方法 1、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国际竞争环境的公平性测定方法本文用来测定我国农业国际竞争环境公平性的指标是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Producer Subsidy Equivalent,简称PSE)。这是由美国的T.Josling教授于1973年提出,随后又在1977年和1981年加以发展而成的。其含义是假定取消所有现存的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措施,则由此造成的农业收入的减少额同其原来的收入额之比的百分数。生产者补贴等值通常包括政府对农产品产出的支持与补贴费用;对农业投入品的支持(特别是对使用部门的支持)与补贴费用;以及对农业增值要素(如优惠贷款、灾害救济等)的支持与补贴费用。此外,生产者补贴等值还包括对国内产出的一般支持与纳税。计算生产者补贴等值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一般的公式为: PSE={[Qp×(Pd-Pw)+D-L+B]/(Qp×Pd+D-L)}×100% 其中:Qp-农产品的国内生产量;Pd-农产品的国内价格;Pw-农产品的世界价格;D-政府对农业的直接补贴;L-政府对农业的税收和其他抽取;B-政府对农业的其他支持。如果国外农业的PSE%值>国内农业的PSE%值,则表明国外农业受到的保护水平总体高于国内农业受到的保护水平,国内农业处于不公平竞争;反之如果国外农业的PSE%值<国内农业的PSE%值,则表明国外农业受到的保护水平总体低于国内农业受到的保护水平,国外农业处于不公平竞争。 2、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环境公平性的测定方法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公平性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对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总体政策特性,其实质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判断资源的转移方向:资源是无偿从非农产业转移给农业还是从农业转移给非农业。因而,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可以用国家各项政策对农业的倾斜度来反映,本文采用了下面五个指标对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公平性进行了反映,即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国家财政资源对农业倾斜度、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倾斜度、国家对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农业税收负担水平。具体计算公式见见表3注释。二、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国际竞争环境公平性分析本文选取了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标对我国农业竞争国际公平性进行了测定。 1、国内外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水平测定对比根据PSE值的计算,具体结果见表1、表2。 表1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补贴等值水平计算年份1986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PSE%-38.5-21-30-13-24-7-21-3-12-18 资料来源:1986年数据来自程国强博士论文《国际农业贸易政策的经济影响》第37页;1991-1999年数据来自张莉琴博士论文《我国农业政策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效果分析》。表2 经合组织成员生产者补贴等值(按国别 占农产品销售额比重,%) PSE(%)瑞士挪威韩国冰岛日本欧盟美国土耳其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加拿大墨西哥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经合组织合计 1986-1988736670746242251435381734-1491138 1999-200170666663603623212019181818125133 资料来源:OECD: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2002。 2、测定结果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的负保护程度虽然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但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水平仍处于较大的负值。相反从表2可以看出,经合组织国家的农业生产者补贴等值水平基本上为正值,平均值高达38和33。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与国外农业间其实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我国农业总体处于不公平竞争之中。三、国内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竞争环境公平性测定本文利用1985-2002年国家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到表3,其中R1 ,R2 ,R3,R4,R5,R6, R7含义及计算公式见表3注释。 1、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的测定图1 我国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倾斜度曲线其中R1的均值是1.0544,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上升。图2 我国对农业基本建设倾斜度曲线其中R2的均值是1.1077,呈下降趋势。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长速度,但从趋势来看趋于下降;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速度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增速,而且有加速的趋势,换而言之,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总体增速良好。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总体是高于其他产业的。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首先从1999年以后数据变化趋势来看,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产业下降幅度较大;其次是1998年的数据异常,那是因为1998年我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导致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如果不考虑1998年的异常数据,其实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情况并不好;最后我国对农业及农村基础建设欠账还是很多,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江、大河、大湖得不到有效治理,许多河道淤积,以致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抗灾能力下降,大面积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表3 我国对农业倾斜度数据年份R1R2R3R4R5R6R7 19860.86871.08331.09021.20860.9990.9541.0339 19871.05031.21841.03550.83521.0440.9971.1146 19880.93630.89480.99360.97611.0350.9811.2984 19891.11301.30861.09610.95390.9751.0091.0103 19901.20711.16041.06011.15460.9451.0330.9994 19911.01841.10751.02850.81070.9381.0000.9734 19920.91711.13370.97890.84800.9720.9841.1918 19930.75161.04940.94400.83890.9891.0080.8173 19940.86891.04190.96960.93371.1270.9991.5278 19951.230.83310.91560.83961.0241.1101.0198 19961.24751.11861.04751.43270.9621.0221.1614 19971.1221.00560.94080.91550.9290.9870.9025 19981.28432.11831.28901.65450.9270.9700.8918 19991.25490.50810.77000.69590.8840.9880.9210 20001.04371.17280.94121.04910.9601.0060.9327 20010.95720.96880.99740.8171 0.9990.8513 2002 1.0181.2925 注释:R1代表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倾斜度系数;R2代表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倾斜度系数;R3代表国家财政资源的农业倾斜度系数;R4代表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倾斜度系数;R5代表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系数;R6代表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系数;R7代表国家对农业税收负担水平倾斜度系数。R1=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指数÷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指数;R2=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增长指数÷国家基本建设支出增长指数;R3=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指数÷财政总支出增长指数;R4=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增长指数÷国家科技三项费用增长指数;R5=农产品收购价格年增长指数÷居民消费价格增长指数;R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增长指数÷商品零售价格年增长指数;R7=农业各税年增长指数÷国家总税收年增长指数。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叶堂林博士论文《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整理 2、国家财政资源对农业倾斜程度的测定图3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倾斜度曲线其中R3的均值是1.0061,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下降。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国家财政总支出增长速度而言,比重在不断下降,且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如果排除1998年异常数据,情况还要糟糕。这说明财政对农业投入相对于对其他产业投入而言是不充分的。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家财政资源对农业倾斜程度低于其他产业,而且在加剧恶化。 3、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倾斜度的测定图4 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倾斜度曲线其中R4的均值是0.9978,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上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家科技三项费用增长速度,但情况趋于好转,其中1998年数据较为异常,这说明国家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相对于国家对其他产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而言是不充分的,虽然情况趋于好转,但好转速度较慢。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倾斜度低于其他产业的。 4、国家对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测定(1)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测定图5 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曲线其中R5的均值是0.9807,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下降。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收购价格年增速低于居民消费价格年增速,且呈恶化趋势。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低于其他产业,并在加剧恶化。(2)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测定图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曲线其中R6的均值是1.0038,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上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增速大于商品零售价格年增速,而且呈加速上升态势。这说明我国对农资生产、流通部门补贴的传统方法效率极其低下,不但没有使农资价格下降,反而导致农资价格上涨速度超过一般物价上涨速度,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利可图,农业丧失国际竞争力。究其原因就是农资生产、流通部门的垄断导致低效率。按“关税升级原理”农业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农资必须实现低关税率甚至零关税率。可见,今后放开农资部门实现市场化、改变农业补贴方向和方式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5、农业税收负担水平的测定图7 农业税收负担水平曲线其中R7的均值是1.0553,趋于下降。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各税平均增速高于国家总税收平均增速,但增速程度趋于下降。这说明农业总体税收负担增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这种情况正逐步趋于好转。 6、农业保护水平产业间测定的基本结论根据对上述五个方面的测定,我们可以看出除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较好外,其他四个方面农业在产业间竞争中都处于负保护之中。所以,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并没有真正实现公平竞争,也就是说,我国政府更偏重于保护非农产业,而不是农业。这可以从经济运行结果得以验证,具体可以见表4,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在拉大,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对下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大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97年为2.47:1扩大到2002年的3.11:1,2003年为3.24:1。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资料,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均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2:1,中国是其中一个。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0年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33元、1980元、2805元和5135元。1998~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64元增加到2253.4元,年均增长1.39%。同期,纯农户和兼业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34元和2031元降到1933元和1980元,年均分别下降1.68%和0.84%。总之,我们可以得出政府在农业与非农业这个天平上更多地倾向于非农业。 表4 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距数据及恩格尔系数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恩格尔系数农村城市 19972.473.155.146.6 19982.513.353.444.7 19992.653.552.642.1 20002.793.649.139.4 20012.903.647.738.2 20023.113.546.237.7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四、政策措施 1、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及财政供养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最终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税率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消化,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各地按照减税比例调减到户,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同时据实核减合法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并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提倡干部交叉任职,压缩乡镇开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2、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各级政府要依法制定并严格执行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 3、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具体包括对农田水利建设、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建设等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现代化条件。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和秸秆气化等各种小型设施建设。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粮棉生产基地、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农村能源示范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建设,加强退耕还草、围栏草场、人工种草、治虫灭鼠的草原保护工程,加强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西部地区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植树造林、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投入,东部地区加大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的治理。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上学难、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4、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为切实支持粮食主产区振兴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并本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5、加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应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继续安排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加大优良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尤其是出口优势产品品种选育,例如蔬菜、水果、花卉等,同时,应加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对农民应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对未来将要投产应用的技术必须超前安排,不间断地进行研究,从而使技术创新源远流长,始终拥有必要的技术储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3142.html

更多阅读

垄断竞争市场的优缺点分析 寡头垄断市场的优缺点

垄断竞争市场的优缺点分析(一)垄断竞争市场的优点垄断竞争市场的优点主要有:1、规模经济。由于垄断厂商的规模可以很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其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也可能使得垄断厂商具有更低的成本。2、虽然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没

非居民金融账户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

      居民金融资产就是可以为居民带来经济收益的资产,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主要有两种形式:股票与金融债权,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主要有现金、股票、储蓄存款、债券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银行储蓄存款比例占呈逐

完善的服务体系 经济全球化下如何完善工商管理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科技管理体系的飞速发展,进行高效工商管理的理论已不能再只是停留在单一方面,要结合大环境的发展趋势,制定出更完善更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理论体系。经济全球化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利益均衡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利益均衡机制的阶段性分析

摘要: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上的认可度已逐步提高,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已经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即强势集团和弱势集团。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就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的强势集团的约束及其偏好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一种制衡

声明:《公平竞争原则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分析》为网友挥霍小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