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这样理解的:人生有限,知识无涯,用有限的人生去学无涯的知识叫做殆,即太危险了,那怎样学习呢?用大道相应法学习,首先你应该向内追求,找回本我,明白你的使命是什么?你的喜爱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专业是什么?把这五法归为一体,即本我、使命、喜爱、目标、专业五位一体,那么你的定位就非常明确,你的学习成本极度的低,你的精气神高度的充沛,这样你就时间求道了……
怎么求道呢?得遇正见大师帮你解惑,然后把学来的正见运用到自身五位一体的事业当中去,不断地往下问为什么?问到最后,解答到最后,那就是大道,不难理解,你能够不断地往下问为什么,从而得到详尽的解答,成为自身所处领域的领头羊还难吗?这个领域的所有机会,唯你看的最准,准备最充分,把握性最大,成本最低,胜算最大。
二 女企业家的家庭与事业依大道相应而取舍
1、建议女企业家处理好家庭秘诀遵循五道妇
母妇:对待自己的丈夫要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用智慧和慈悲双运教育自己的丈夫,与丈夫相应,去骄横不道。
臣妇:对自己的丈夫忠贞如臣,尊重丈夫如夫君一样相应。
妹妇:对自己的丈夫如妹妹对待哥哥一样有亲情相应。
婢妇:侍候自己的丈夫如婢女对主人一样无微不至体贴相应。
夫妇:对待丈夫的父母与亲戚如自己的父母和亲戚平等无别。
五道妇是建立和谐家庭的秘诀,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古人说的好,一个男人无道就是一男人,一个女人无道,就会毁掉几代人,因为女人担负着抚育后代的重任。
2、女企业家搞事业切忌多元化:
明白了因果相应取舍原理后,相信大家都会形成一个共识,多元化的背后是成本,成本是多样化的,色法(自然成本)和心法(精神成本)成本一样都不能少,女人由于家庭和身体自身的因素,更应该把事业做专、做强,提高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再来做大。
这样女人的身心更健康,心情更舒畅、家庭更和谐、体态更美丽,事业更顺
当。
第四节 企业家为即身成就依相应而取舍
企业家要即身修成就必须明白世出世间的取舍抉择,
一、明理
(一)、主修二正一证,正见正念证量,持三根本戒,修体用归并齐。
正见:宇宙人生通透的真谛。
正念:用心性看住四念住,身受心法四圣谛而不乏。
证量:须按次第修证般若慧三个层次:
1、总相智:总为空的意思,证到空性的声闻乘人,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谛,薄贪嗔痴慢疑,增戒定慧三学慧力。总相智有四个果:
1)预流果:预流者,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一切圣道说为流,能相续流向涅槃故。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意指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达违逆生死瀑流之位,称为逆流果。盖预流之‘流’,即指圣道之流,方预参于圣者之流,称为预流果。
2)一来果:又称一往来果,亦称斯陀含果。见道之人,断欲界前六品,存薄贪嗔痴后三品之惑。
3)阿那含果:又称不还果,证得此果,死后住于五净居天(禅定之中),禅定转深,到了灭受想定,即是解脱,所以不再还到凡夫的生死界中。
4)阿罗汉果: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到阿罗汉果。
在家人修行佛法的生意人或居士,一般可证阿那含果。这是由于家室俗情之累,不能即生进入灭受想定或彻底无欲的境界。但是,若能进入五净居天的深定之中,已是必得解脱的境界了。
在家修行又分欲乐天与禅定天,内光明功能决定成就三果或四果。
2、别相智:
别相智有俗谛与圣谛之分,
1)世俗谛之别相智:声闻行者依四圣谛从现象界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苦、空、无常、无我,或依四念住法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于如法了知此四念住之身、受、心、法之差别相貌;如是依四圣谛、四念住之观行,能于自相、共相深入观察所得之智慧者,是名别相智。
2)胜义谛之别相智:又叫后得无分别智、般若别相智、相见道。此别相智乃指菩萨以意识心找到第八识如来藏之心体,能于现前观察此真心之体性常住涅槃、真实不灭、清净无我,如是体验而使意识心出生了般若总相智,也就是大乘的真见道;菩萨复依此真见道之总相智,现前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至其体性功能差别,莫不如是从此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或显现,乃至现前观察世间一切万法,皆由此第八识——如来藏,与五蕴十八界和合运作,所辗转出生或显现;如是依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体性,观诸法功能差别相,发起般若智慧,故称大乘相见道。唯大乘菩萨所能证知故,迥异于世俗谛之别相智也。复次,此别相智出生次第,必先依于总相智之出生而后有之,也就是《成唯识论》所云:「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八:「问:苦谛亦应永断,何缘唯说集谛是应永断?答:由集谛永断能显苦谛永断,是故唯说集谛是应永断!复次,于诸谛中略有二种现观:一智现观、二断现观;智现观者,谓随次第于诸谛中别相智生。断现观者,谓随次第无倒智生为依止故,证得所有烦恼断灭!」
3、种智:
梵语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参考佛学大辞典)
菩萨在分证种智时有十三地之分,即从地菩萨到十三地菩萨、初地佛。
身戒:身为世范、行为世表、身行不二、解行并用。
口戒:口德庄严、喉舌谨用、病祸俱消、铭记三言
真话不全讲、讲得全真话、智行方便语。
意戒:戒念头种子
智慧为体持意戒、心性为本持念戒、清静为用持种子戒。
二、呼唤相应
与内光明相应,学会专修根本本尊相应法,对内求般若大智,对外求通达无碍。
与内无量种子相应,分证种智,与外四无量相应,行六度万行,终证无余涅槃。
内光明属于八识心法,是我们人体精神作用的主体,是三魂七魄的依托处。在唯识学上,八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其中,眼、耳、鼻、舌、身是受交感和副交感系统控制的感官系统;第六识——意识,是人体心理活动的控制系统,它受制于大脑神经系统,主要的传导物质为多肽蛋白质;第七识——末那识,也称恒审思量,是永不停息的识别、操作、参与、控制、执着的自我意识处理系统;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无量种子、无量数据、无量信息、无量境所、无量境界、无量功能、无量过去、无量现在、无量未来之本源、更是无量宇宙之本源。所以向内求是通向大道、获取世间成就、家庭和谐、事业强大之根本,向内求是打开智慧、消除障碍、变逆缘为顺缘、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之本法,向内求是明心见性、获大自在、得遍才无碍、上善若水之真如,向内求是清净种子、无量德泽、无量取舍、无量相应、真唯识量之实证。二十一世纪是精神的世纪、是向内求真求明的世纪、是厚德载物的世纪、不是丢失良知、贪得无厌、物欲横流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旷古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竞争最为激烈、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二十一世纪是有史以来环境破坏最为严重、呼唤生态文明最为强音、呼吁科学发展观最为急切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是召唤东方文明、化解全球危机、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美人生的关键时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共同追求正见真谛、明白相应与取舍的真正内涵、以满怀慈悲和智慧之心面向未来、面向二十一世纪,让我们共同呼唤世界人民的心声、东方文明的德化、让天下苍生受益、黎民百姓受益……
谢谢大家!
内容提要:
1. 相应五法
2. 色法与心法相应关系
3. 八识依缘生起(六因、四缘、五果)
4. 色法心法因果模式图
5. 色法心法因果取舍图
6. 大道学习法
7. 明理
8. 证量
备注:
一、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1、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2、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3、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4、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5、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6、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7、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