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门淹了好几辆车!”8月1日凌晨,一场暴风雨后,西安多处路段内涝,微博[email protected] 不久前的7月12日晚,大雨也造成了西安市堡子村转盘、半坡博物馆门前、唐都医院门前、华清路三环立交下、纺南路、田洪正街、战备路、电厂西路、振华路等路段严重积水。 实际上,入汛以来,除西安外,陕西省许多城市也轮番上演了城里“看海”的大戏,不同程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城市排水防涝再成焦点。近日,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年底前完成普查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然而,近年来全国多省市接连内涝,各地纷纷叹曰:“离文明还差一条下水道。” 针对这一现状,今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2014年底前,各地要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认为,上述任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大。一方面,部分城市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雨污分流改造,而且城市新区建设规模较大,改造工作相对容易,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可行性较强;另一方面,我国排水防涝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划逐渐成熟,1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时间较充裕。

为此,陕西省政府也将排水防涝提上日程,要求各市、县人民政府在2013年12月底前完成城市排水体系现状普查。 普查内容包括城市排水设施的现状,城市分区域功能、泵站功率和调蓄能力等。同时调查城市受纳水体的水文资料、河流、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设防标准及灾害的历史记录等,以及近10年及以上降雨观测记录(包括历时观测记录)、历史最大降雨量观测记录等,内涝灾害统计分析,包括近10年来发生内涝的灾害分析。 加强设施建设标准 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城市内涝正在呈现的这些特点,其实与国内排水标准普遍偏低、大部分城市采取规范下限有着密切的关系。 按照2011年最新修订的中国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年—3年,即抵御1年—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年—5年。但在实施过程中,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反观国外,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纽约是“10年—15年一遇”的标准,东京是“5年—10年一遇”,巴黎则是“5年一遇”。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投资巨大,要花地方财政自己的钱,并且不像住房、水电、通讯等系统建设那样可以慢慢收回投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城镇化的提速,也使得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比较容易忽视排水设施建设,只把湿地、洼地、内河做简单表面处理。地面上的钢铁森林急速落成,地下的脉络却欠债累累。 为防止出现上述情况,《意见》因而强调了陕西省内城市的排水防涝设施设防标准,即: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采用1年—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3年—5年;特别重要地区应采用10年或以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采用国家标准的上限。 划拨三成城建配套费 同时,按照远近结合原则,《意见》要求优先安排社会要求强烈、影响面广的易涝区段排水设施改造与建设,重点完成城市行洪的出水口及河湖水系清淤与治理等建设任务。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另外,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与城市开发等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滞能力。 而这些措施将涉及更多的投资,成为政府公共支出的重头戏。 因此,《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加提高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城市防洪经费等用于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比例,每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