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纯本土”的管理,不管称之为中国式管理,中国化管理还是本土化管理,要不是管理者的经验或体悟,就是一些不是学者的“名嘴”夸夸其谈论语、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易经、甚至红楼梦的管理意涵,当然还有网民也有不少感悟。管理人人在作,谁都有感悟。这些感悟有时也很有用,但都是哲学,不能实证,不能进一步作科学研究,所以不能成为管理学。中国管理学落入这种不能实证,不能建构理论,只能清谈哲学的地步,就不会再有出路。
兴起于美国管理学九十年代,在国内也渐受注意的关系管理学,正是要避免这样的陷阱。本土化的关系管理学也引了中国思想的源头,包括论语的人伦思想,中庸的无为而治,大学的诚正修齐治平。但却可以衔接上学术概念如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以及自组织,进而有了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理论、复杂理论、网络分析法、动态网模拟模型等等理论与方法,所以可以把中国老祖宗的管理智慧进行实证,变成管理科学。
其实这些西方理论已有不少中国本土的修正。
国内学者及部分国外华人学者已作出一些成果,随意举例,比如西方对社会关系的分类主要仍是格兰诺维特区分的强、弱连带(strong and weak ties;),但中国心理学者黄光国却将中国人的关系分成交换性关系(或弱连带)、混合性关系(或熟人连带)以及情感性关系(或拟似家人连带)。我在作中国人的交易行为研究时也察觉到中国人对权力十分敏感,所以「权力均等关系」与「权力不等关系」也应该纳入关系分类之中。
在关系如何在经济行为(包括交易行为也就是组织间的行为,以及组织行为也就是组织内的管理)中运作的议题上,西方理论总是强调「公私分明」,韦伯称之为理性化,威廉姆森则以为交易之中只有权力与制度,无私情信任,虽然格兰诺维特提出嵌入理论,强调关系以及关系带来的信任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但此类争议迄无定论。然而对中国人行为的研究,费孝通指出中国人是「差序格局」的,不同的关系会适用不同的行为规范,社会学者陈介玄指出熟人连带更是将情感与利益绑在一起,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长陈晓萍也认为衡量中国人的关系品质绝对是「利益」与「情感」要一起计量的。我在中国人的交易行为中也看到,如上所述,制度之外关系绝对扮演关键角色,而关系运作则是一手「权力」,一手「人情」地交互运作。
另外又比如,在企业间关系结构的研究上,无核心、无边界,企业规模都不大的「小企业网络」结构绝对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结构方式(Hamilton 1990; 柯志明 1994)。企业内的员工关系网络上,现有的理论较集中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以及权力集中度这几项结构特征上,但我以为中国企业管理最大的问题却是派系问题,所以派系分析(clique analysis)应该是中国管理最重要的结构分析,其中由领导人自建的「派系」,也就是管理学者戚树诚所谈的「亲信」现象,更是关系着管理成败的关键性结构分析。
这些举例难免挂一漏万,这些发展也才是一个开端,但建基在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网分析方法的坚实基础上,结合本土社会学对关系结构的理解,以及本土心理学对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分析,我相信可以掌握”guanxi”在管理中的意函,进而提出有价值的中国管理。
关系管理学在中国管理研究中当然也是百家争鸣中的一支,但其五十年发展出来的坚厚学术基础,配合对中国「人情社会」的特殊研究而有的修正,会是一条走的长远,又走上国际的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