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潘石屹的「我用一生去寻找」,第一感觉是他真「敢」,敢大声的说出自己的管理哲学,不管「现代」管理教科书的那一套,甚至说这十几年来不读管理,只读文史哲来修炼自身。
太多的管理者都要表现出重视管理的样子,所以去修EMBA,读一堆管理名著,搬回一套又一套的管理技术,却不管是不是真的会用。而潘石屹回到了管理的最本源--作生意就是作人,思考着人生,把人生感悟当作管理,还征求谁能为这样的感悟提出更多的答案,不必「假装」学了一堆管理,很会管理的样子。
我以为潘石屹的人生哲学或他的管理哲学可归为四项:
一、 无为而治的管理,所以需要信任别人的修炼,不膨涨自我的修炼。潘石屹在看到文景之治崇尚垂衣拱手而天下治的思想下,民间欣欣向荣,从刘邦时找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都找不到的民穷国困,才四十年,到刘彻时就能动辄出动骑兵十多万扫荡匈奴,他领悟了无为而治的威力。要想作到无为,所以潘石屹说他的『简单的成功法则』中第一大修炼就是具备信任他人的品质,并指出不能太坚持自我,年轻时要放弃自我,年老时要懂得超脱,这样人才洒脱,才敢放。放开双手才能拥抱世界,握紧拳头只会制造冲突。这不正是中庸之道的思维,要求为政者「不大声以色」,甚至「无声无臭」,隐慝了自我,才能给别人发挥的机会。
二、 以磋商取代命令的沟通方式,所以需要诚实的修炼。潘石屹认为生活始于磋商,个人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人群成为生命共同体,所以要相信他人不是地狱,而是你的福祉,磋商寻求共识,才能互利双赢。坚持一己之见,作为领导就只会以权力压人,作为社会一员就会以权术谋人,都会制造冲突。所以他的成功法则另一项修炼就是透明,要诚实,而且要有仁慈的口,才能作好磋商。这又是中庸之道的思维,中庸有云修身之本在于诚,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以诚为始,可以化民,天下皆守礼而不乱,无为而治,百姓却生生不息,万物并育。
三、 愿景与文化先于流程与规章,所以需要执着理想与风格的修炼。潘石屹指出一个无为而治任员工发挥的公司要求其实非常高,要求员工有创造性及自律性,这有赖公司有一个主题鲜明又细节丰富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在精神上不断追求。他更直指SOHO中国有自己的风格,所以可以吸引相同风格的买房者在一起,大家满意度反而很高。这正是大学之道的哲学,其中三纲之道在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不正是自律、创新、进而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于领导人,其中治理之道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换言之,领导者诚意、正心、修身,才能坚持初衷,坚持理想,以理念聚得志同道合之人,成为一个公司的愿景与持之久远的风格,这才是企业基业长青之道。
四、 小企业与平台,取代对大而强的追求,所以需要分享的修炼。潘石屹在「小的是美好的」一章中感悟到小的力量,一群小企业结成的网络可以力量极大,却极有弹性,反应与改变很快,更适合全球化与网络经济时代。大的公司不是因为消灭小公司形成垄断力量而变大,而是服务小公司,让小公司发挥战力而变大。它们要不就是平台,如马云生态圈的战略布局,要不就是一个公司网络中的汇集点(hub),因组织小公司一起作事而变大。因此潘石屹鼓吹每一个人都怀有你的机会,要作好分享的修炼。本土心理学者翟学伟强调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一是人伦的规范,一是分享的精神,晋商强调「不作霸盘」,不正好是这种大家有生路,大家能分享的思维吗?
在国内,一谈中国式管理往往就是权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一谈现代管理学就是层级、流程、规章、控制,潘石屹的管理思维无疑是空谷足音,回归到了管理就是管人,管人就要管心的道理。而这一切来自于个人的修身—信任别人的修炼,诚的修炼,简单的修炼,执着理想的修炼,懂得分享的修炼。潘石屹以这样的管理获致成功,无疑地为最素朴的中国的管理思想作了很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