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航标文化看物质文化



    作为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标文化的研究重点是就航标这样一类物质,从其产生、发展、使用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探讨航标文化的基本定义、概念和范畴等等。在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注重了对于物质文化这样一个对研究具有指导和决定性意义的词汇的理解。

  一、结合航标文化研究对“文化”的基本理解

  “文化”是所有社会科学都关注的核心概念,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学界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层出不穷,由于研究文化的视角不同,学科背景也都不一样,因此造成了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的概念难以达到共识。在进行航标文化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结合航标这一特定的物质,来界定我们研究研究的航标文化范畴的问题。

  我们知道,文化的定义虽然繁多,但是,基本上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和狭义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所谓广义的概念,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等。当然,还有一种狭义的概念,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精神、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总和。

  面对这两种不同范畴的概念定义,我们如何理解航标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呢?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

  1.航标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既要采用广义文化的概念,又要借鉴狭义文化的概念。因为航标首先是一类物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航标的发展附着了人类大量的智慧;同时,航标的使用,无论在其业务功能还是在社会功能方面,都产生了大量的精神化的东西。而作为社会劳动分工中的一个相对独特的群体,航标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又构成了人类文化宝库中十分璀灿的一束。

  2.在借鉴两者的同时,又要十分注重研究的范围。比如,从物质角度研究航标文化,就不能简单地研究航标这类物质自身的沿革与发展,这样就不是文化了。同时,如果不研究物质,而进行一般性的精神化研究,又可能出现物质文化研究的虚化现象。

  3.在航标文化研究中实现四个结合:

  一是航标建设过程与航标使用过程相结合,探讨在航标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要素,比如,航标的建设过程凝聚了人类知识和精神的精华,航标的使用过程产生了航标人的精神、航标的社会助航作用及社会寓意等等。

  二是航标文化中物与人的相结合。作为物质文化研究,自然要将重点放在航标这一类物质上。但同时,因为航标是人建造的,也是人使用和为人的活动服务的,所以,航标文化的研究也离不开对航标人和人群的研究。

  三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结合。要研究航标作为物质的文明进步史,同时也要研究围绕航标的建设与使用而产生的极大的精神价值。

  四是航标文化与社会传播意义的相结合。由于其独特的作为,航标文化螦体现的精神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航标业内,而是延伸到社会领域,成为一种集合性的价值象征。

  二、关于航标“物质文化”的思考

  从一般意义上说,“物质文化”是一个有点矛盾的词汇。我们可以确信,物质不是文化,文化也不是物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物质又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无所不在地蕴涵着人类的创造性文化;而文化呢?文化不是物质,但是,如果离开了航标这一物质的具象来谈文化,自然也是行不通的。

  有专家认为,物质文化的基本定义是:“反映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关系的物质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包括人类对自然加工时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我们理解,这里面有几层意思是:

  1.物质文化中的“物质”是由自然物质转化而来的。贾载明先生说:“所谓自然物,是指客观自然生成,人没有对其产生作用的一切物质。野花、野草属于自然物,原始森林的树也属于自然物,石头和泥土仍然是自然物。”

  2.这种物质是人类对自然“作用”的结果。自然界的物质,经过人类的劳动之后,就变成了文化物。“所谓文化物,是指人(或人们)应用自己的思维、智慧(或应用他人的文化成果)对其自然物加以改造、改变、更新及利用的那部分物质。”

  3.人类在对自然物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中,使用了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智慧和技能是人类特有的,而且是持续进步的。

  4.人类在物质文化进步的过程中,创造了物质,同时也使用了物质。这些创造和使用的物质,都蕴涵着人类的文化创造。

  5.有人类创造的物质进步的过程,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过程。

  由上面的几点简单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航标文化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即“人化”和“化人”:

  1.人化,是指物质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的,物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果。同时,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作为具体的航标来说,“人化”是指航标是由人类的活动创造的。人类的水上活动产生了航标,航标的产生过程包含着人类对灾难的思考、对知识的创造、对技术的创新等等,这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航标文化的内容。

  2.化人,是指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类产生一种的约束和导向作用,使人对这一类的文化产生一种依附感和归属感。比如,航标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管理者的航标人,还是作为成果享受者的水上活动者,都会围绕航标的使用,产生一种对航标这一物质的特殊的心理、情感及行为上的需求和反馈。

  因此,航标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是航标产生及进步过程中的文化轨迹,二是航标使用过程中的文化产出。

  三、航标文化研究的具体层面

  上面的论述,已经说明了我们关于航标文化研究的大体思路,为了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的研究路径,我们想借用陈甲标先生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的“中国物文化的蕴涵形式探论”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具体论述。在此文中,陈先生探讨的是“中华民族是怎样把自己具有特征的生活及其信仰、道

  德、习俗的文化印记打向自然界的呢?”,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因自然而人化、因制作做而融入、因运用而赋予、因名人而留迹、因象征而寓托。以下我们借鉴这个思路,对航标文化的研究进行基本阐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航标文化看物质文化
  1.因自然而人化。

  航标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的挑战和改造过程,航标的建设和发展也因人类对自然规律的逐步把握而发展。在航标建设实践中,历史上对“碣石”的记载和长江巨石上的“对我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物质实施“人化”的结果,碣石在变成航标之后,虽然还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但是因为航海人对它的关注和使用,而被赋予了文化意义;而长江中的巨石,就是因为有了“对我来”,而变成了天然的航标。人类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必然把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信仰、道德、习俗等观念的印记打向自然。

  2.因制作做而融入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在初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弱小,受制于自然着甚多。虽然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多和人类创造能力的越来越强,人类文化融入物质的过程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显著。从航标来说,从天然航标到人工航标,从简陋的建设到复杂的设计,从工作需求至上到人性化的设计与建设,从基本物质性建设到VTS、ATS乃至数字化航标等等,无不反映了人类文化进步在航标制作过程中的“文化融入”。

  3.因运用而赋予

  同样一种行为,会因为行为施予者的价值判断、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的不同而不同。航标在使用中产生的文化,与航标人在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对航标施予的情感而产生,由于信仰、道德、习俗等心理积淀不同,航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是值得注意的文化要素。

  4.因名人而留迹

  这一方面的问题,似乎在航标文化方面较为少见。但是,我们也可以将其延伸开来,比如,佛塔的助航功能、运河文化与航标文化的融合、历史文物灯塔的传承等等,都是我们重要的研究对象。

  5.因象征而寓托。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当一种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形成一种民族心理的时候,在这种物之上也就寓托了人的生活人的精神。在队航标来说,把人的信仰、情操、道德观念寄托.在物之上,有大量生动的事例,比如,以航标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以航标为象征物的大量词汇等等。

  总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物质性研究为主的航标文化研究,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呈现出其物质和精神互动、物质和人互动、历史与现实互动、内部与外部互动等特点,这都是我们研究物质文化所要充分关注的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3383.html

更多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有何条件?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各有关省文化厅: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出现机构变更、合并等情况,个别保护单位履行职能

从网络格言看80后、90后的流行心态 关于心态的格言

从网络格言看80后、90后的流行心态 (李笑天)网上有个帖子:请问大家最喜欢的座右铭或人生格言?回答是:“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

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航标文化看物质文化》为网友滾尔媽悳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