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青年到英国去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其独具东方的刻苦,故才华横溢,所以觅得一位英国姑娘的芳心。两人的关系发展很快。有一天两人去逛街,来到一个人行道上。中国青年看到车流很小,便不想等40秒的红灯了,就拉着这位英国姑娘往前冲。即日英国姑娘便向这个中国青年博士提出了分手,英国女孩提出分手的原因是这个中国博士不能给他安全感,他们分手了!
小伙子很痛苦,攻读了博士学位回国在一所大学里当了一名老师。不久与一位大学女教师热恋起来,进展也很快。有个周末,这个小伙子决定去拜访女方父母,小伙子决定露一手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这对恋人于是去菜场,来到一个人行道上。女教师看到车流很小,拉着小伙子准备往前冲,小伙子迟疑了,回想起了在英国的那一幕,感慨万千。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却也没有说明,只是等待那等40秒的红灯时间滑过。没过多久,这位女大学教师向这个小伙子提出了分手,理由是小伙子太呆板,不浪漫,没经济头脑!小伙子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哀思。
大家读了这个“红灯记”的故事后,有什么感觉或者感受。说到底,很简单,那就是我们中国人“思维方式”作祟。为什么,因为一直以来,我们讲的都是情、理、法,而不是法、理、情。就如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先生强烈批判的“中国式思维劣根性” 的 “家本位个人主义”观念(所谓个人主义是相对集体主义的,强调目标和价值观都以个人为中心,一切外人和外界事务都是为了自己个人服务的,都是个人的附属物和奴隶)。所以个人主义表现出缺乏协作,缺乏集体主义,缺乏远景目标;不重视制度建设,即便是有了制度也不按此执行等等。
一:中国青年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经济方式”;小伙子在英国的时候,觉得行道没车,没必要等那40秒钟,时间宝贵啊!透过闯红灯这个细节,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国人的“劣根性”。看似“经济”的处理方式,在英国女孩眼中是多么的不堪!中国人很多时候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游戏规则,却不知道忽略规则往往要付出沉重代价,比如中国片面的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日益尖锐的环境问题等。
二:英国女孩选择分手和中国女孩选择分手的根本原因有根本差别;英国女孩看到中国青年闯红灯的一举一动,深深的感到后怕。因为这个中国青年潜意识里的一举一动,必将招致以后的风险,所以会感到没安全感。而这个中国女孩看到大家都在闯红灯后,而唯独这个小伙子没有,就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另类、呆板、不浪漫“不经济”。
三:如果说中国青年同英国姑娘分手是不争,那么同中国女孩分手就是不幸了;不幸在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抵触和排斥上,以及对西方自由、浪漫的错误理解上。西方的自由和浪漫是源于对规则法度的严格遵守,源于对大众安全的一种责任。没有对规则的恪守,没有对大众安全的这种责任感,那里会有安宁的环境?没有安宁的环境,那里会有自由和浪漫?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先生认为:真正的个人主义一个应该是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上的个人主义;真正的集体主义同样也应该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集体主义,两者没有对错,是相互支持和依赖的。我们目前表现出来的这种个人主义是一种过于自私、消极、渺小的个人主义。一切皆因为我们过于强调集体主义--过于自私、消极和渺小的集体主义,而导致的后果。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我在做民企管理咨询时的经历。当管理新思维引入一个“病态”的企业后,往往水土不服。企业管理者在面对新制度、新方法、新思维时很抵触不合作,不愿放弃固有的思维和方法。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在我们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度里,会表现出消极的个人主义,缺乏协作精神那?宁愿牺牲别人,也要成就自我,即使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根本不与别人合作,因为怕跟别人合作会给别人带来好处。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物极必反。过分的强调集体主义,完全否定自我的存在,反对个人主义,结果导致,个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过分的强调集体,就导致了个人的压抑,所以干脆个人站起来,反对集体,以自我为中心。我追求我的自由,我追求我的成功,我追求我的利益,难道这没有错吗?
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会有什么样人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行为根深蒂固,就形成了文化。好的制度形成好的文化,坏的制度形成坏的文化。一旦形成了文化,要彻底改变,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一定的思维方式是一定人生态度和一定行为方式的结合体。一定的人生态度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方式;一定的行为方式受制于一定的人生态度,派生于一定的人生态度,是围绕此人生态度而运作的。因而掌握了一定的人生态度,也就掌握了一定思维方式的内涵。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发展、前途和事业成败是取决于一种人文思想,一种文化素质、一种内心深处的是非黑白的判断。思维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因为这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也就是国人的思路,国人的思想方法能够真正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