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推荐:困惑:中国企业的七个不安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面对各种持续的变化时,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时,做好基本的是最重要的。 

 

  回顾这两年的中国企业,明显地感觉到企业的浮躁、明显地感觉到企业脆弱,国际环境的变化,原材料供应商的策略调整,终端零售商的改变,基础资源的紧张等等,企业没有能够以自己的能力来面对这些变化,反而因为外部的变化加剧了企业自身的焦躁,也因为此,我曾经反复地强调“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时,做好基本的是最重要的。”

  在持续高增长的同时,很多企业正在逐步丧失其战略的根本点,甚至很多企业几乎就没有关注到需要回到战略的基本面上去累积,但是没有战略基本层面的累积,这个企业是无法走得很远的。中国经济再次高速增长,我奇怪为什么看到这种情况,我竟然会感到不安呢?

 

  第一个不安:持续的高增长是否有泡沫?

我们都不会否认中国企业在这20年间是持续的高增长,但是,这样的增长并不能说明我们自己有能力了,我们需要明确回答:持续的高增长来源于哪里?

 

增长也许来源于市场自然增长?

 

  增长也许来源于原料持续涨价?

 

  增长依靠企业能力的提升占多大的比例?

 

  第二个不安:能否保持稳定性的持续增长?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些数据: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5年,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8年,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我无法追究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是我们也许可以看出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我们企业的平均寿命却是持续下降的,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持续增长能力的脆弱。造成企业不能够稳定的持续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企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样的产品、一样的服务、一样的营销。而在研发、工艺和服务方面看不到不同,更看不到创新。

 

  原材料涨价、全球化、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仍然是困扰我们的关键因素

 

 文摘/推荐:困惑:中国企业的七个不安
  我们还不具备真正的经营能力

 

  第三个不安:是否具备大规模作战的系统能力?

迈克尔·波特曾经提醒过我们:全球化的过程,让竞争的规模愈来愈大、而且愈来愈复杂。个人时代结束,团队时代开始。虚拟组织、战略联盟、协同效应、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竞争、合作与合并等等这些概念不断地出现在经营和市场中,最为简单的表达就是全球化。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企业不再能够单体作战,同时企业也不能够凭借单个要素获得成功,系统能力是企业必须具有的基础,但是我们是否具备了大规模作战的系统能力?

 我们还停留在流程、分工、协作的粗放阶段,对大规模产销是从容应对还是惯性使然?

  走到今天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还停留在流程、分工、协作的阶段,企业从10亿到100亿到1000亿所采用的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对于这样的变化更多的是利用经验和惯性,而不是系统能力。

 

  我们还做不到内部能力市场化

  中国企业基本上还不能够按照内部市场化的办法处理企业各业务板块间的关系,只有内部能力外部化,强化内部服务对价值链的贡献和整合,只有这些做完才能真正具有系统能力。可是更为令我不安的是我们企业内部不仅不能够市场化,甚至内部协同都做不到。

 

  第四个不安:在市场竞争中我们到底靠什么活着?

  市场竞争是企业最为致命的话题,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在市场中获得自己的生命力,德鲁克更为明确地告诉我们:企业就是创造顾客,企业只有两个功能:营销和创新。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地理解顾客的价值,企业需要不断地营销和创新,体现顾客的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但是中国企业又做得如何呢?

 

  我们还停留在90年代顾客价值的定位上

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今天还是以价格、质量和服务来存活,而这些要素却是90年代顾客价值要素。

 

  我们无法在实现顾客价值的点上有所作为

 

  第五个不安: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运作水准?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我们都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我们的市场是全球化的,另一方面我们的同行是全球化的。但是这也正是我第五个不安:我们还不具备国际化运作水准。

 

  我们能不能用国际化规则来运作市场?

  企业要走向国际化,就要理解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标准,并遵守规则,达到标准,这些规则和标准,包括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劳工标准等多个方面。如果我们连国际规则都无法把握的话,我们是没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

 

  我们能不能让企业能力具有国际水准?

 

  第六个不安:我们是否形成有效的服务模式?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是附属于产品、帮助产品实现价值的。而到了体验经济时代,服务本身成为关键性的增值部分。我们正处在这个时代,可是我们却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模式。

 

  免费服务的模式对吗?

免费服务模式是错误的。

 

  员工有服务的心态?

  在公司里我们看不到快乐的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忧郁的人群。试想如果我们都不能够喜欢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又何来快乐的心态,更加不要奢谈服务了。我的不安来自于人们疲惫的身心。

 

  第七个不安:我们的状态、心态、能力能否支撑我们走得更远?

企业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标竿学习法”,选定一个标竿企业,全面、全力的学习,毫不怀疑地学习,不打折扣地学习。对于我们的状态、心态和能力可以支撑我们走多远,我深感不安。

 

  我们学习优秀企业的心态如何?

有人说,美国人对于别人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会马上认同,但是在内心中会非常地自傲,而中国人对于别人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会不认同,但是内心中会非常的自卑。我们的企业对于优秀的企业的心态就是这样,我们并没有真正的认同,所以我们就无法真正地去学习,也就无法真正地超越。另外,开放意味着吸收与辐射,我们很多企业可以吸收,但是不会也不愿辐射,不能够辐射的企业事实上是没有开放的心态,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到东西。

 

  我们学习优秀企业的能力如何?

中国企业学习常常带有自己的严重的色彩,比如:形式上学习并没有关心根本的内容;更多地是学习概念和知识,没有学习规律和体系等等。事实上我们到今天还没有具备学习优秀企业的能力。

 

  我们这群人的状态:激情够不够?是否永远在创业?

最惨重的失败莫过于平庸无为和丧失机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3531.html

更多阅读

2012:中国企业的胜负手

2011年再有15天就成为了过去,2012年就要来了!在国际上战争鼓噪、债务危机迭传、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的情势下,电影《2012》中描述的未来似乎正在成为现实。那么,现实版的2012年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不敢像算命先生一样进行预测,

陈春花管理谈:中国企业的七个不安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面对各种持续的变化时,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时,做好基本的是最重要的。  柳传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20年的中国企业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被淘汰的要么是适应不了环境,要么是在管理方面出了问题。”柳传志的说法,正

王育琨:中国企业的十个真问题

郎咸平到处讲发现行业本质,把本质看成一个最终的东西。从一个固定终点的“本质”看世界,郎眼里到处是不经济和危机。我到处讲发现本真,强调要专注企业运行中那一刻接一刻的、运动着的真实。从一刻接一刻的“本真”看世界,到处是活生生

马蔚华:中国企业的年轮和冠礼

 马蔚华: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这次年会的主题我觉得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冠礼是要举行成人的礼仪,表明我们中国企业经过20年已经成长壮大了,年轮,大家都知道是树上的成长的记录,实际也是在全球化中,中国企业的成长作用的记录。

声明:《文摘/推荐:困惑:中国企业的七个不安》为网友狂或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