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养闲人感悟 “寒冬”与“不养闲人”



  一个时期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以不养闲人为价值指向。这对于加强经济核算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带来的负作用不仅是用人的功利倾向,而且使得企业创新能力枯竭。与战国时期孟尝君门客三千的盛况相比较,当代的企业家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显得很无助。在企业遇到“寒冬”的时候,管理者在经营活动萎缩时如果以不养闲人为由大批裁员,那结果可能会更加糟糕。

  “战国四公子”是春秋兴起的养士之风中的佼佼者,其中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在诸侯中就很有影响,一些图强的诸侯国都争相聘他为相。这是因为他凭着自己拥有的庞大门客队伍,政治声誉迅速抬高。然而在他的一次落难中,诸多门客似乎没有帮上什么忙。孟尝君觉得养着这些闲人没有用,准备将他们遣散。有个叫冯欢的名士给他讲了一番顺其自然的道理,不要“怨士”,否则就难以成就大业,孟尝君翻然悔悟,“遇客如故”。应当承认,孟尝君收留的门客中不乏鸡鸣狗盜之徒,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是一些闲人。作为食客,他们平日里似乎大多无所事事,而且还非常在意自己的待遇。孟尝君均以礼相待,不论出身门第,努力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更多的实践证明,他们很多都是有才之士,连鸡鸣狗盜之徒在关键时候也派上了用场,使得孟尝君一次次化险为夷,留下了毛遂自荐,狡兔三窟等等佳话。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就是通过“养闲”的气度表现出来的。

  如今的管理者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任人唯贤。然而,人才的竞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往往表现为对人才的竞尊,即看谁能够对人才更为尊重。难怪在公开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代,养士成为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那时候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养士之风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相辅相成的。现代企业的发展当然不能寄托在“养士”上,但是既然要任人唯贤,前提应该尊贤则是一样。所谓贤,一般指得是有德有才的人。然而金无足赤,贤者也有自己的俗念,尊之是需要养之的。这里的“养”不仅是给他们提供相当的物资生活条件,而且是与“用”相对而言的。古人历来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说法,反过来讲,用贤一日需要养贤千日。因此,尊贤就需要尊闲,养贤必须养闲。

  不惜养闲而养贤,似乎有不讲效率之嫌,有悖于科学管理的理念。的确,按照泰勒科学管理的设计,生产线上的工人每一分钟时间都值得利用。但是士的身份与“白领”比较接近,他们的工作效率是无法用掐秒表的方式来计算的。即使管理者有办法观察他们是否在满负荷工作,在他们能够创造效益时鞭打快牛,否则就无情裁员,那也很容易陷入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苟合。用人者与被用者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考量对方,很难在危机面前同舟共济。实际上,企业不养闲人不等于不需要人才储备,不等于在使用人才时可以杀鸡取卵。实践证明,企业如果只管使用人才,不管培养人才,在团队中就难以形成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很容易丧失。将一些对企业暂时不能创造效益的人才“养”起来,不仅可以利用他们的潜能为企业发展积累后劲,还可以防止他们跑入竞争对手的阵营,付出“养闲”的代价是必要的。

  贤人之贤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以闲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无可厚非,管理者需要正确认识贤人之闲。对于急需人才的管理者来说,贤人之闲未必是坏事,“招贤”未必一定要采取“挖墙脚”或者“转会”的形式,而要敢于引进那些“赋闲”的贤者。市场经济中不乏才华横溢的穷光蛋,他们或者怀才不遇而闲居,或者折戟沉沙而被边缘化,管理者如果能够待之以礼,收而“养闲”,更能促使他们图报“知遇之恩”。贤者做事不像庸者那样整天忙忙碌碌,即使身负重任也能等闲处之,事半功倍,因而总能螣出更多的空闲时间;即使身处危局也能坦然以对,在风吹浪打中闲庭信步,让外人看起来很悠闲。管理者如果能够力排众议而“养闲”,那是一种情感投资,往往成为遇到挫折转危为安的伏笔。贤者之贤,是超越功利的,他们的作为有时候纯属帮闲,管理者对此必须采取包容的态度,不仅不能中断“养闲”,而且要鼓励他们“试错”,以便为以后的发展布下“闲子”。像冯欢为孟尝君焚券“买义”一样。

 工作不养闲人感悟 “寒冬”与“不养闲人”

  在这里,养闲不闲,不是在养懒汉,管理者不必对一个“养”字耿耿于怀,需要突现一个尊字。养闲就是在尊贤,连贤者之闲也要尊,表现为尊闲。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尊闲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在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尊重贤者创新活动个性化的表达,是在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对开拓能力的集聚。首先,要善于从“闲人”中发现贤者,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在企业普遇“寒冬”,职场“一地鸡毛”的时候,管理者能够大胆“收容”,会比股票市场上的“抄底”更具有投资价值。其次,在任人唯贤中不妨任贤为闲,以便取得柳暗花明的奇效。现代企业的首席学习官(CLO)就是一种任贤者为闲的职务,首席学习官的任务就是为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部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自动自发的学习。谁能说这种务虚不重要呢?再次,管理者自己也要虚怀若谷,不要为“养闲”得不到即时的回报而失贤。“养闲”不仅是超越功利的行为,有时候也是一种责任。在管理者身处逆境的时候,即使一些贤者表现的比较功利,也要表示理解。在寒冬的蛰伏中,管理者如果依然能够承担起“养闲”的职责,那他就能够为春天的来临备下最可贵的种子。

  在广揽人才与“不养闲人”的理念发生冲突的时候,的确考验着管理者的胸襟。好在今天的管理者中,有人并不缺乏孟尝君“养闲”的智慧。据《华商报》报道,西安市一些企业“巧招”应对金融危机,让员工从元旦到春节期间带薪休一个长长的“寒假”。这种“养闲”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如果不是放假,而是在学习型组织中完善“核心人才队伍建设”,那效果会更好。推而广之,如果拉动内需的举措能够在最低生活保障的体制之外,惠及那些“赋闲”的人,同样有利于“保增长”,同时可以为经济转型另辟蹊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3634.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德育工作不流于形式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浅谈德育工作不流于形式(自修考试论文答辩初稿)【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普遍流于

工作不是“找”来的 我不是新闻工作者

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几年里,很多人问过我关于找工作的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提高投递简历的命中率和面试的成功率,面试之前需要做些什么准备等等。其实,在我看来,求职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有终点,有起点和路线。所以

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话 为什么员工工作不努力?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感觉到现在是“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员工工作不努力是他们普遍的共识。在老板的潜意识里是“你办多少事,我给你多少钱”。在员工的潜意识里是“你给我多少钱,我做多少事”。暂且不说谁对谁错,为什么会

声明:《工作不养闲人感悟 “寒冬”与“不养闲人”》为网友妞真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