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公积 从人为事件的行为学逻辑谈盈余



经济行为属于人为事件,这一点相信大家不应该有异议了。人为的事件,行为心理学又谓之“操作行为”,“操作行为”一词对应于“反应行为”而言,“操作”是强调正常人的行为具有主动的动机支配,行为和动机具有逻辑一致性。《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把这种动机行为的逻辑一致性总结为理性人的“理性”。

作为人为事件,它的发展逻辑可以归结为“必要性×可行性=必然性”,也就是说,一个人为的事件,如果是人所需要和希望发生的,又具备发生或实现的条件,则必然会人为地促使其发生。

有句俗语说一个人“有贼心无贼胆”,是说他不可能干坏事。“贼心”就是“必要性”,“贼胆”就是“可行性”,既然有贼心无贼胆,当然也就不会有“贼行”了。

如果这里的“可行性”指的是通过市场交换获得需求满足的话,这个逻辑翻译为经济学的话来说大概应该是“欲望×盈余=交换”。

 盈余公积 从人为事件的行为学逻辑谈盈余

 

过去我们搞一个项目(人为事件),首先要弄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作用就是论证其“可行性”即条件的具备程度或称为“盈余”,加权上投资者对获取利润的“必要性”,使其确定投资决心,让获利欲望变成一个投资事实。

其实,《可行性报告》大多都是“打哪儿指哪儿”,定向而论,自欺欺人的书面托词。如果让支持者撰写,结论就预设为可行,大谈有利条件和必要性;如果让反对者撰写,则大谈不利条件,“可行性报告”会写成“不可行性报告”。故而,早就有人对可行性报告的虚伪性提出了质疑,倡议要做“可行性报告”就要同时做“不可行性报告”,不能搞偏听偏信。

 

欲望×盈余=交换,就是说,一个交换事件的发生,是以欲望和盈余为前提的,只要交换者有欲望,又有可以满足欲望的支付能力,则就可能通过交换方式来满足其欲望了。

我们显然不会认可“必要性×不可行性=必然性”这种逻辑,既然不可行,就谈不上必然发生了。经济学“有效需求”的概念其实就是符合“欲望×盈余=交换”这个操作行为的逻辑的,“欲望”被“盈余”加权之后就是交换事件的“有效性”,因此,“有效需求”之“有效”,也就是“欲望×盈余”。

主流经济学所谓的“稀缺”在行为科学看来实在不知道该作何解释。顾名思义的话,“稀缺”本应该理解为某种条件的“欠缺”,如果“不欠缺”某种条件因素,“稀缺”无从谈起。而“条件”是事件发生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条件”事件依然可以发生,则也不成其为条件了。但是,面对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多如牛毛的人为的经济事件,经济学家竟然总结说它们都是基于“稀缺”的!这无异于认可“必然性=必要性×不可行性”这种荒唐逻辑了。

“必要性×可能性=必然性”,这种行为逻辑足够让我们应对一切人为事件了,当然也适用于分析经济事件。因此,我们谈论经济事件,还是要从“盈余”谈起,时刻把握住“盈余”这个交换事件的必要条件,不要再掉入“稀缺”的错误思路陷阱里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3793.html

更多阅读

盈余公积 累计折旧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盈余公积是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公益金和一般盈余公积两类。公益金专门用于公司职工福利设施的支出。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按照税后利润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

声明:《盈余公积 从人为事件的行为学逻辑谈盈余》为网友纵横王者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