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猴子,我们也很自然的想到这样的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 一只猴子下山去玩,先看到一片桃林,就兴高采烈的摘了桃子,路过玉米地的时候,就扔了桃子,摘了一堆的玉米;又路过西瓜地,就扔了玉米,摘了一大堆西瓜;而后又看大了一只兔子,就扔了西瓜,追起了兔子来,最后当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竹篮打水一场空”,折腾了大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故事自然是想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时候不要贪婪,不要三心而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但是我觉得,在猴子的这个放弃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最后一步外不切实际外或者失败外,其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维持了猴子的最大利益。我们深信:如果猴子不扔掉桃子,肯定是得不到大量的玉米,为了更好的西瓜,肯定需要放弃玉米。假如不扔掉西瓜的话,猴子知道肯定追不上兔子。 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在这个寓言故事,猴子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第一,只有当事人才深知做出决策(放弃)时对他们的边际效用。选择本来就是一个一种取向代替另一种取向的过程,很多时候是一种“彼长此消”的现象,所以就存在着一种“边际效用”的问题,而这“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的大小,只有当事人才能够衡量,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其中的价值。如故事中的猴子,当它意识到玉米的效果大于桃子的效果时,它就放弃了桃子而选择了玉米,难道我们能够评价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吗?还有,我们假设你迷失于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这时候你肯定是选择背上可以维持生命的水和粮食,而不是沉甸甸的黄金和白银!而我们能轻易的批评他的这种取向么?显然,一种选择的价值只能由当事人的需求、效用来决定,而非旁人的指点所左右,毕竟只有他才能真正其中的价值!这里我们可以引申一个想法:只有最终使用者才能对商品的存在价值加以审辩! 第二,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如果猴子不放弃桃子的话,就肯定得不到玉米,放弃夏季挂是为了拥有兔子,这种选择无可厚非,虽然最后失败了。在我们自身能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为我们的条件不足于同时拥有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像猴子那样懂得学会放弃一些东西,集中力量去拥有对我们来说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兔子),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相对于公司和企业来说,坚持20/80原则,放弃一些获利能力差的产品和市场,集中力量开发和发展获利产品和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三,定期的对产品、市场、目标、方法等进行检测,必要时直截了当的放弃。对产品和市场来说,总是存在着一个寿命周期,如果一个产品、服务、市场或者流程,已经奄奄一息,常常需要耗费最多的心力、资源,最大努力并且制约着生产率最高、最能干的人,那么就应该采取“放弃策略”,或者当最终使用者对这种产品或者市场的存在价值、效用需求发生变化时,我们的产品、市场策略也应该做出相对应的变化,重新选择!个人认为:这个过程不仅仅要对现行的产品、市场进行思考,做出“放弃策略”,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产品、市场或者目标的定期预测和定位,采取相对应的“放弃策略”和“拥有策略”,即是所谓的“审时度势”。
![三心二意的猴子 从猴子的“三心二意”到“放弃策略”](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550925852880.jpeg)
第四,“放弃策略”必须有系统的进行。虽然放弃从来就是不受欢迎的政策。但我们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还是要做出必要的选择,猴子的选择除了最后一步外,其他的选择程序应该是明智和正确的,因为他最后得不到兔子,使得它最后两手空空,所以我们在做出“放弃策略”进行另一种选择时,必须要有系统的方法进行才行,必须分析现阶段的资源配置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什么该放弃,什么该争取,值不值得放弃,能否实现,怎样实现等等实质性的问题。如果猴子在放弃西瓜追赶兔子之前能够理性的分析其可行性的话,那么,结果也将截然不同了。 从猴子的“三心二意”到“放弃策略”,这个过程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目标不明确,或者做事情不专心三心二意,而是一个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的过程,而放弃的价值(或效用)只有当事人才能定价,相对企业来说,只有最终使用者(消费者)才能对其产品或市场的存在价值加以审辩,而我们的企业或公司就据此加以系统的、明智的采取“放弃策略”,虽然放弃从来都不是一种受人欢迎的决策! 20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