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罕见的金融海啸,卷走了天文数字的财富,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失业故事,更使全世界的经济在衰退的漩涡中挣扎。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1)始于个别金融产品,但所触发的连锁反应,波及所有资产种类和几乎所有的国家。
(2)金融体系遭到重创,银行信贷断流,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企业倒闭、个人失业、盈利下降,再反馈至金融层面。
(3)各国政府以史无前例的努力救市。巨额的财政刺激方案、央行的零利率政策,力求稳定金融、刺激就业。
(4)财政政策是刺激方案的主打,相信会对经济增长增长带来拉动效果,单从GDP经济增长来看,2010年的数字未必差,但是财政扩张能否重启民间商业尚有待观察。财政扩张政策的主要收益者是地方基建项目和劳工,对外贸的帮助可能有限。
(5) 贸易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的「buy American」是这种思潮的代表。贸易纠纷、金融限制会愈演愈烈,资本输出国也可能以买卖国债响应。
台湾经济在金融海啸和全球衰退的夹缝中举步维艰,去年第四季度增长暴跌8.4%便是佐证。出口倒退20%和由此引起的投资减少23%,凸显出台湾目前的经济困境,凸显出台湾外向型经济的弱点。
台湾的金融机构没有购入大量的有毒资产,财务状态稳健,银行的基本面比较良好。但是,出口却遭到沉重的打击。台湾出口的两大市场美国和中国均出现罕见的需求大幅下滑,再加上信贷环璄恶劣,近月出口竟然出现40%的负增长。
各国实体经济衰退程度开始明显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失业是实体经济恶化的标志性指标,美国的失业状况开始飙升,日本、欧洲情况十分严峻,中国的农民工失业估计也已接近10%。全球范围看,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信贷收缩,各国消费失速难以避免,而此势必导致企业盈利倒退,投资停滞,再带来新一轮倒闭和裁员,由此带来恶性循环。在已公布的第四季度GDP中,几乎所有国家的数字均远远差过预期,笔者相信2009上半年也难有明显改善,甚至可能更弱,下半年出口订单也未必有象样的反弹。
台湾的出口是以IT产品为主体,而电子产品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尤其敏感。这轮危机始于金融市场,个人消费的收缩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就业市场的大幅度收缩,电子产品的订单在近月出现悬崖式的下跌,并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蔓延。当企业盈利陡降时,他们的IT更新换代活动几乎全部停止,这也影响电子业的整体需求。
在过去十年,经济增长中52%来自内需拉动,48%来自外需拉动,48%的外需拉动远超过亚洲平均的37%。台湾经济的外需主导特征十分突出。
2008年的私人消费增长为-0.3%。经济不景、就业停滞,已经使台湾的消费乏善可陈。全球衰退进一步影响消费意欲。马英九内阁的经济刺激举措,重点放在发放消费券上。消费券的总规模为830亿台币,占全体总消费的0.6%。历史上消费券对刺激消费的成效似乎不大,在华人社会中更是如此。华人总体来说不缺钱,缺的是信心。收到消费券,自然皆大欢喜,但是消费券替代出来的款项,终究用于消费还是被存入银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日本上次的经验是,仅有三成替代出来的款项也用于消费,因此对经济刺激效果不彰。
政府推出了十二大基建项目,这是近年公共开支上的大手笔。不过,台湾的政府债务/GDP比率超过45%,财政上已经捉襟见肘。马英九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和财力,像中国、美国那样通过财政扩张来稳定经济、创造就业。
台湾的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央行二月十八日在GDP数据公布前紧急降息一码,反映货币当局合作共度时艰的意愿,但也只降了一码。台湾央行对汇率稳定的关心更多,很难如南韩那样大幅减息。到今年年底,笔者预料政策利率分步骤地再降一个百分点。同时新台币对美元再贬5-7%。
中国因素被看成一根救命稻草,不过笔者相信最终失望可能大过惊喜。两岸关系缓和、三通成事,无疑拉近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距离,不过两岸之间的互信需要时间培养,经济融合也不会一蹴而就。
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本身也面临着自上世纪九○年代初以来最大幅的增长倒退,就业市场形势极其险峻,收入增长放缓。大陆游客的海外旅游人数急速下降,来台湾的观光客人数也难有突破性。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大陆QDII,在笔者眼里更属无稽之谈。首批QDII出海,平均亏损超过50%,QDII在大陆已成票房毒药,很难募到新的资金。旧的QDII连大陆基金经理熟悉的H股现在都不敢投,超跌的美国、日本蓝筹股都不敢投,在可预见的将来他们没有理由冲入台湾股市。笔者所熟识的QDII经理中,还没有人开始关注台湾市场的。
台湾经济内需不足,政府的扩张性政策的空间又不大,中国因素短期难出好彩,复苏的希望唯有寄托于外围环境的好转,出口订单的回升。
主计处调低了2009年全年GDP增长率至-2.97%,不过笔者认为这个新数字仍然偏高。内部民间无力,外部经济进入深度衰退,政策活动空间又有限,相信台湾今年的增长应该介乎负6~7%之间,如果撞上新一轮金融海啸则情况也许更差。
除了周期性经济不景外,台湾还必须面对结构性调整。自九○年代产业空洞化之后,台湾始终没有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新定位,投资裹足不前,竞争力钝化。生产线的大量输出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更使产业链断裂。政府的「拼经济」流于选举语言,实质性的跟进不够。更重要的是,台湾缺少一个既有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的长远政策打算。少了通盘的战略考虑,政策必然散乱,也难让经济从泥淖中拖出来。
“魔镜,魔镜,墙上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惨的经济”?经济学人杂志在最近一篇介绍台湾经济的文章中,以上述语言开篇。
本文原载于台湾财富月刊,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