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金融海啸退去,人们会发现全球经济势力的分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多元的经济增长引擎向双极中心转移。那时候不再需要G7或G20,世界只需要G2――美国和中国。
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仍在恶化。金融与市场的灾难在向工业生产、全球贸易和就业市场蔓延,看来世界上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个个人可以完全置身于事外,经济的最坏时间尚未到来。
不过笔者认为各国灾后的复元能力,可能大不相同。同样跌一跤,中国是二十岁的青年,拍拍屁股就可以爬起来;美国是四十岁的中年,腰可能扭了一下;欧洲是六十岁的老人,反应迟缓,腿骨也许摔断;至于日本则已届八十岁,一个跟头盆骨随时可能出事。无论此次危机源自何地,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同步调整,决定了没有国家可以幸免,它们复苏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自身的体质和造化。
全世界都在救经济,欧美各国将巨额公帑扔进银行这个黑洞,而中国却在产业振兴计划的名义下将资金投向产业。动用国家财力资助产业,在平时必然会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甚至招致贸易制裁,但是在今天,全世界都为北京的财政扩张政策鼓掌。当这轮周期性危机过后,人们会突然发现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造船业、汽车业的竞争力又上了一层台阶。
今后十年的趋势是,美国消费者减债、去杠杆化,中国的消费信贷大幅上升、增杠杆化。尽管在短期内由于就业恶化,中国的消费会遭遇暂时的回落,但是笔者对中国的长期收入增长、人民币汇率走势有信心,而此将带动内需在经济中的比重稳步上升。
金融海啸之下,欧美银行的经营模式已彻底破产,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非利息收入势必大降,今后的盈利要靠传统的借贷业务。投资银行的自营交易和衍生产品也被打上休止符。中国的金融业本来就没有出现产品上的「进化」,所以躲过了一劫,资本账面基本健康。欧美银行的败退,使中国的金融业和世界同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不过中国经济在今后几年仍然要面对痛苦的转型,美国消费模式的破产,意味着中国增长模式必须作出改变,出口拉动型经济必须要转型。
经济转型势必带来就业压力,势必在短期影响消费,中国的经济在今后几年因此会面临偏低的增长率。出口制造业的行业整固,甚至可能拉低中国的趋势增长水平(potential growth),但是内需的起步应该可以提高增长的效率。
经济放缓的痛苦仍然强烈,社会风险仍然偏高,但是长远来看,中国应该是这轮全球经济洗牌中的赢家。
本文原载于今周刊,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