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集团公司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活动中,集团领导果断决定取消五月的月庆活动,将之前制作旗帜、服装所剩下的月庆费用全部捐助给震区灾民。在集团的倡议下,部分合作客户也纷纷慷慨解囊加入到赈灾募捐活动中,希望通过该公司,将捐款送到每一位受灾员工手中。
在春节前夕,有媒体谈论各个企业在经济危机当前公司惨淡经营的状态下,是否应该取消年终的团圆年会,基本结论是不应该取消,理由是员工年会聚餐第一扩大了内需(真正的“内”需啊),第二增加了公司的凝聚力。
现在流行“共克时艰”一说,总理在向人大报告工作时也提到此说。表面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即时势处于艰难阶段,需要大家共同克服共同度过。有人指出,克服当前经济危机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民众的收入,“按人发钱”的具体增收策略也被提出。这种观点非常合理,因为市场只认同有效需求,需求疲软就是支付能力疲软,根子就是手中缺钱,如果人人都有支付能力,就不存在“时艰”了,就无须共同克服了。
经济危机就是发生在经济领域的一场地震,地震中受到最严重损害的就是收入最低的居民,他们是经济地震中的灾民。不断有学者呼吁给经济灾民发钱,政府也正为钱从何来发愁呢,有人提出:何不将让有钱人把用于扩大内需的钱捐献给国家用来救济经济灾民?
为了拉动内需拯救下滑中的经济,新一轮的“家电下乡”运动又开始了。但是,家电下乡作为一种运动来推动,似乎有辱中国商人们的智慧。而今家电厂商作恍然大悟状顺杆儿爬,其中除了一个“利”字恐怕无它所求。
农村中有钱的家户的内需早就到附近的城市里解决了,甚至直接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解决内需了。当年东莞先富起来的人都爱到深圳消费,后来爱好弄个港澳通行证到香港消费。农村中在本地消费的都是穷困的农户,手里的些许余钱都预备着如何盖比邻家更好的房子上面了。
消费具有“棘轮效应”,即上去了就难以下来。但是消费也是一种习惯,和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花钱习惯有关。因此,大手大脚地不会节俭度日,很多年少时习惯节俭度日的人,发家之后还是习惯于节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是穷人,可怜的一点钱还要用于安排一日三餐,哪有闲钱去响应国家的号召去拉动内需?拉动内需,还是要先拉有钱人的内需才是。然而,有些富人的“吝啬”一点都不亚于没钱的穷人的“大方”。
刚刚去世不就的台湾商界领袖王永庆,据说其生活简朴是台湾富人无人能比的。生前穿着的旧球鞋据说有N年历史。他作为塑胶工业大王,自己却把用塑胶制造的一双球鞋穿到破烂。他在台塑办公楼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自己种菜吃。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竟然用了27年。
这种“有米惜炊”的富人抠门事例很多,不多举例了。
据说中央的现任领导也是秉承“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精神,也是衣着朴素克勤克俭。现在的领导人不像邓公时代提倡带头富起来了,没有在拉动内需的运动中“先拉起来”,这是好事。
台湾东森新闻网曾经报道,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住家附近兴隆市场的裁缝曾经爆料说,马英九10多年的旧球鞋修了又修舍不得丢,就连泳裤破了也拜托母亲送到市场给裁缝店补。
马英九的西服师傅曾透露,马英九的西装穿了十几年了,还在改来改去、补来补去;马英九最常穿的T恤、衬衫价格都不高,平均在500元新台币(约120元人民币)上下,且衬衫都是自己烫,家里及办公室各准备一个电熨斗,只有西装才送洗。马英九当选“总统”上班的第一天,竟然还是穿着他的旧西装。
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和当前需求疲软经济不振凑到了一起,让马英九也不得不祭“扩大内需”这面天知道有没有用的大旗。前几天,马英九为了号召台湾民众积极消费,自己便放下一贯的简朴作风,以身作则和同事幕僚带头购物消费,此番作秀每人一次花掉几千台币。
有人说对于公共开支应该节约,对于私人消费应该鼓励。但是,在资源利用和循环这个角度,两者没有任何差异,不论是公共开支还是私人消费,都要占用资源,都是资源的消耗,各个方面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其实不论是厉行节约还是积极消费,都是经济危机时期的“经济雷锋”。厉行节约,减少了资源浪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节约平安渡过经济危机,不给国家和他人找麻烦,这是勤俭节约的雷锋;积极消费,把自己放在储罐里的钱消费掉,明明可以买到更好的价钱的商品,偏偏要在当前高价位上扶厂商一把,帮助厂商走出低迷困境,此乃乐于助人的雷锋。
诸位,你是愿意做勤俭节约的雷锋,还是做乐于助人的雷锋?不必费心了,随便你怎么做,都是雷锋,甚至不经意间还是一个兼具勤俭节约和乐于助人两种美德的活雷锋呢。
徘徊于厉行节约与扩大消费之间,恰恰说明人们在价值理论的认知方面,知道“有用性”有一个对谁而言有用之问题,所以何时节约何时消费其实还与所有权有关。这也是为何人们会去计较是公款消费还是私人消费的原因。崽买爷田不心痛,他人的钱花起来更顺手。手中拿着自己的钱,就高呼“厉行节约”,节约的是自己的;而当手里掌握的不是自己的钱的时候,就高呼“扩大消费”,花掉的压根儿就不是他自己的,甚至可能钱的流行正是他自己那一亩三分。也正是处于这份担忧,才会有众多的人对四万亿流向的格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