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八次提到“信心”,并且为了证明有“信心”,又接连用了八个“来自”的排比句式。这是以往政府工作报告从来没有过的。随之,各界人士纷纷发表感言,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对今年经济增长“保八”信心百倍。主流舆论也是为“坚定中国经济发展信心”的口号摇旗呐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几乎成为危机面前的最强音。
诚然,中国经济确实需要信心,但问题是,信心不是口号能喊出来的,它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有实质性基础作支撑,来源于对中国经济真相的全面了解,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及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犹如人在饥肠轳轳的时候,精神食粮能使人在信念和意识层面暂时忍受饥饿感,但如果腹中空空如也,最终会因为能量的缺失而难以立稳足而倒下。可见,信心是不能当饭吃的,它至多是餐厅里美妙而愉悦的音乐或是一道开胃菜,让就餐者吃得开心,但却不可能填饱肚皮。
中国经济并不缺少信心,缺少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病症的正确诊断以及恰当的治疗措施。当老百姓的钱包鼓了,社会保障和医疗的后顾之忧没有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再依赖出口拉动,而是强有力的内需支撑,信心也就自然产生了,这就是“民富国强”的目标比许多口号更令人鼓舞和感动的原因。
今天中国经济所面对的现实,正是以往经济增长缺陷的恶性发作。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扎实而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以及持续有效的制度跟进,绝不是只靠几声树立信心的口号就能解决的。老百姓只有从这种改革中看到了希望,信心才能得以重建并维系。
中国老百姓对提振经济、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寄予了太多期望,但如果只是雷声大,而雨点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透支政府的公信力,老百姓的信心缺失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演变成一场信任危机。
经济危机面前,信心固然比黄金更重要,但提振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不仅要有坚定信心的勇气,还要有支撑信心的招法,更要有维系信心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