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企业文化差异 试论企业文化本源的差异



    企业文化有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区别于其他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把企业文化分为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哈佛商学院的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将企业文化分为强力型、策略合理型、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学者将企业文化分为鹰式、狼式、驴式和蚁群式文化,我国的学者也曾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不同的模式,如国有企业文化、乡镇企业文化、私营企业文化和股份制企业文化,又如岭南派、齐鲁派、燕赵派和巴蜀派等企业文化。这些划分各有依据,各有特点,都有很多可比较之处。然而,真正形成较大差距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差距,这又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国家企业的文化差距,因此,本章重点分析美、日、中、欧等国家的企业文化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

  企业文化的本源来源于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熏陶和遗传,就决定了企业人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然而,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要比较企业文化,必须追溯其民族文化,我们主要是以国家共同体比较单元,选择中、美、日、欧等四大主体进行比较,来探索企业文化本源的差异,从而为进一步进行企业文化比较提供一个前提基础。

  中国日本美国欧洲

  地理特点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人口众多,东西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地域辽阔,海岸线长,资源丰富,人口适中,主要地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西欧海岸曲折,

  港湾众多,大陆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宜人

  民族特点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单一的大和民族国家共同体一个“移民之国”的国家共同体多民族多国家的共同体

  文化特点文化传统深厚,崇尚儒家文化;中庸之道;仁、义、礼;重人治轻法治,人情味浓;追求大一统思想;重人文、轻科技宗教是神道教,以社为家、国家至上;诚、信、和,以“和”为中心;武士道的忘我拼搏精神,接纳能力强,民众富于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个人主义至上,英雄主义强烈;自己是自己前途的主人;重视法律与契约的理性;科学精神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分离基督教的信仰;强调世人互爱;追求理性与民主性;善于逻辑思维(尤其是德国人),崇尚科学,也注重人文

  从地理特征来看,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人口众多,东西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美国地域辽阔,海岸线长,资源丰富,人口适中,主要地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欧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大陆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宜人;等等这些,都是形成期文化的自然条件。

  从民族特点来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大国,按照人口和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来分析,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并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政治统治地位,当然在文化上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笼统的来说中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是中华大地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日本则是一个单一的大和民族国家共同体,民族单一,内聚力强,日本列岛孕育着大和民族,自古就有锐意进取,崇拜强者,佩服强者,无条件地追随强者的心理特征,日本人注重家庭观念,日本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国家意识是这一宗教的核心。美国是一个“移民之国”的国家共同体,美国人没有单一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如此多元化和多样性,人们就必须求同存异。美国没有“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可言,无共同的民族意识,只有共同的国家意识。欧洲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的共同体,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相通而不相同,但宗教信仰基本相同,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英国人的风度,各具风格。

  从文化特点来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传统的民族文化中蕴涵着许多卓越的思想。文化底蕴深厚,儒、道、兵、法等各家思想缤纷灿烂,中华民族文化渊源主要来自儒家的“修己安人”、“以民为本”;《周易》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说;墨家的“兼爱”、“利人”学说;法家的“唯法为治”;兵家的“运筹定计”、“知人善任”、“应敌而变”;佛家的“以人为善”等。当然尤其崇尚儒家文化,讲求中庸之道,儒家文化是道德优先、以和为贵的文化,它一方面要求人们修德,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义(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整个的美德,另一方面倡导德治,即以道德教育的方式来提高民众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带来社会秩序之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安人”,“以民为本”,“三纲五常”,“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君子喻义,小人喻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仁者,爱人。”;重人治轻法治,人情味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追求大一统思想,重人文、轻科技,是技术为雕虫小技,登不了大雅之堂,大学问者唯有知诗经,懂人文历史,相信迷信,缺乏科学意识,数百年来,一直将“杞人忧天”当作笑柄,其实这是一种科学怀疑精神萌的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重农轻商,学而优则仕。重视人的因素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从尊重人的价值出发,建立符合人道的管理,如孔子所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厚施予,“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西汉贾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国家的安危存亡兴坏,定之于民;君之威侮、昏明、强弱,系之于民;吏之贵贱,贤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战争的胜败,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为准。”这些思想历代都有,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但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却会窒息社会生机,诸如血缘宗法、任人唯亲、等级特权、家长统治、尊官轻民、缺乏民主等等。因此,我国企业文化在来源上,应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应全盘否定,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也不能全部继承,走上国粹主义的道路。而应当结合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古为今用”,把实用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开放性、批判与互补结合起来,使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发扬光大。

  日本文化宗教是神道教,神道是日本社会最持久、最普遍的特有信仰,它所追求的国家观与世界观经过长期的宣扬浸润,已经内化融进日本民族的思想与价值理念之中。根据经过历代政要和国粹主义者对神道教义的阐释,统治众神世界高天原的最高神为天照大神,它是“万世一糸”的天皇的祖先,日本民族的祖先则是臣属於天照大神的天界诸神,以社为家、国家至上;日本文化在与中国的长期交流及农耕文化的长期发展,使日本接受了儒家学说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和宗法观念,形成了诚、信、和相结合,以“和”为中心;日本民族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功利导向的多维相对主义思维模式。日本的文化传统强调对矛盾的自我同一,比如生与死、善与恶、人与神、物质与精神等相互对立、对应的概念在日本文化中被认为是自我同一的关系。功利导向的多维相对主义思维模式使日本人不会恪守任何绝对的原则,往往能面对现实进行判断抉择,表现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上则呈现为随机应变的实用性特点。由于日本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当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传至日本列岛时,日本尚未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与价值体系,也就未能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形成文化筛选机制,很自然地功利主义便成为文化引进与选择的标准,因而有用与否便成为日本对外来事物接受与否的衡量尺度。这种功利主义态度一直延续下来并影响着日本人的人生态度。日本普遍信仰的神道传统缺乏一致性的系统经典和戒律也培养了日本人的功利主义处世哲学。这种态度使日本人处理世事的原则不是依据精深宏大的理论思辨,而是从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出发,表现出浓厚的功利色彩,从而使得日本人善于适应环境,灵活变化。日本人不是只用一种价值标准来衡量所有价值观与信仰,而是用多种价值标准来衡量。他们认为,异质甚至水火不容的多种价值与信仰在应付和解决实际问题中都是有效的,尽管效用的范围与程度不同。他们并不在意各种信仰与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与差异,而是注意其功用。“有利、有用即有价值”的实用主义态度深深渗入日本国民的人生精神之中。在历史上,神道、佛教、儒学并存,近现代则各种价值伦理共存,皆是这一态度导致的。[1]武士道的忘我拼搏精神,民众富于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美国是一个新人类群在一块新大陆上创建并形成的一种全新文化、经济和政治体系。纵向上看,最早到达新大陆的欧洲人,面对王权、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基于现实的共存共处的目标,只有选择民主妥协;而民主妥协的自然结果,就是“求同存异”、面向现实的新文化的诞生。美国文化作为一种“集合文化”,一开始就注定其无根无源,既然无可追溯,人们就把价值的关注点投入到现实。因为求同存异,故能开放地吸收、整合诸多文化源流,吸引、容纳各色人才,鼓励创新、包容异类。因为面向现实,故能有效组织和利用资源,积极创造和把握机会,倡导务实创新、致用为本,因而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整合性。200年来,来自世界各地150多个民族的人,源源不断地汇入美国这个名不虚传的新大陆,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文化的特性—“求同存异、面向现实”。[2]美国文化是以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这种价值观念要求每个人都享有独立空间的天赋权利;美国文化的生命力首先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美国文化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构建了它自己的宗教的、政治的、社会的、思想的和哲学的体系。而在这构建的过程中,它汲取了世界诸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的精华。欧洲的政治文化对在美国形成的三权鼎立制衡的模式、美国的人权观念和美国的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不断地吸纳世界各地的头脑和文化。这种吸纳使美国文化总是处于一种演进的过程之中,它不断地吸收诸文化的优点,并使这些优点成为自己文化组成的有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文化开放性,使美国文化成为近100多年来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一支生气勃勃的、不断进取的、不断自我调适的文化力量。美国文化的实验性(在政治文化上,它就是一种制度创新精神)就是它的一种不断探求、不断更新的一种文化精神。这种实验精神与传统、守旧以及保守相对的。可以说,美国文化的实验精神是美国文化的生命线。[3]美国人个人主义至上,英雄主义强烈,自己是自己前途的主人,重视法律与契约的理性;美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美国文化关注现实,关注物质,关注效率,关注金钱;因而美国人具有实用主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利益导向,强烈的科学精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分离。

  西欧文化形成的地理条件,主要表现在西欧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水陆交通方便,气候温和宜人。当今西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犹太教文化、希腊文化和拉丁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尤其是共同的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影响,给西欧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并给西欧企业文化注入了一种普遍的哲学意义。[4]精神性与人文主义色彩较浓,西欧文化的精神主要来源于基督教,基督教的信仰是相信神,即上帝的存在,同时,欧洲人普遍重视美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理性与民主性思想,深深植根于西欧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欧洲人尤其是最富理性的德国人精于逻辑思维,思维严谨周密,做事严肃认真,稳重谨慎,追求科学,善于化解风险、优化开发、优化质量、优化策略、优化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要求民主是人文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德国文化有些例外,强调集权、独裁。继承传统,追求卓越西欧国家尤其是英、法等国十分尊重和注重继承传统文化,要求人们从自己的民族特点出发。如英国人比较追求气派、矜持、庄重,讲求等级,其传统习惯不轻易改变;德国则追求精湛,完美。奋斗目标明确是西欧民族素来有着渊源极深的宏图大志、人民富有抱负的集中表现。所以,共同的基督教的信仰;强调世人互爱;追求理性与民主性;善于逻辑思维(尤其是德国人),崇尚科学,也注重人文等文化特质,是西欧企业文化的主要源泉。

  [1]陈橹,日本文化传统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境界”网站http://lyg1999.126.com/

  [2]佐佑,“闭着眼睛”看美国,智囊财经报道,http://km.daochina.com/

  [3]朱世达,美国文化:开放性与实验性,中华读书网

 中日企业文化差异 试论企业文化本源的差异
  [4]曹诗图,杨宇,欧、美、日、中企业文化比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4094.html

更多阅读

试论计算机软件保护的途径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列

试论计算机软件保护的途径孔建会(中豪律师集团四川事务所主任律师/高级合伙人)内容提要: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是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盗版问题严重,导致国际国内对我国计算机软件法律

中日松山战役纪实 松山战役笔记

中日松山战役纪实:“东方马其诺”的覆灭(图)2010年01月05日 10:28文汇报【大 中 小】【】 共有评论16条松山战役主攻部队划帆布舟渡越怒江向日军进攻(照片为1944年5月29日美军记者拍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有三次日本军队被全

内部行政行为:试论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试论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李帅2009-01-20 行政机关上级对下级作出的批复是否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该问题以及与此类似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指示、指令等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可诉的问题,是当前比较前沿的行政诉讼问题。 引子

试论彭修文的民乐创作

彭修文是中国音乐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尤其是他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师生前在民族音乐领域内,亦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音乐财富,那一首首动听、耐人寻味的乐曲,犹如余音绕梁、至今不绝耳畔,真乃“雅俗共赏”!试

声明:《中日企业文化差异 试论企业文化本源的差异》为网友忠于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