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少委员关心中国政府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是否精确合理的使用问题。
4万亿,如何花更有实效,这也许都是大家所关心的和极为关注的事情。笔者认为,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地区发展差异也大。4万亿,并非天文数字,应该合理策划用在刀刃上,用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上。4万亿,用在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上,重点用于落后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化的配套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教育、人文环境改善上,就是及时雨,或许会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艾君博侃两会”(3)
4万亿,非天文数何不用在刀刃上?
艾君/文
“艾君博侃两会”上篇博文与博友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2008年两会的意义给我们的意义”以及对即将召开的“2009年两会的特殊背景和意义”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展望。
今天是3月3日,大家盼望已久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协会议今天开幕,全国人代会也将在5日开幕。
在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呈现出阳光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如何应对所带来的挑战,自然将会成为两会委员、代表们热议话题。
全国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济问题是当前政协委员“关心最多、讨论最多的话题”。不少委员关心中国政府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是否精确合理的使用问题。
去年11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十项经济项目,针对目前的经济困境,两年内用「额外开支」4万亿人民币刺激市场。
围绕4万亿投资计划的议论一直很热烈,其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就是4万亿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中国经济增长?4万亿投资目标花在何处更合适?4万亿能否让中国经济在2009年完成“保八”目标?
人们备感诧异,把4亿元当成天文数字。许多专家对4万亿投资计划对于经济拉动的效果表示乐观。于是有人建议用于基础建设,用于改善民生,用于震区重建,用于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在中国4万亿,真的是天文数字吗?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产业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国家。地区之间人的思维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行业之间、城乡结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人口素质、环境资源、经济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垄断圈子,存在着自然形成的结构圈子和等级圈子。可以说,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差异呈现出来的不平衡性也很明显。
对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4万亿用来解决全国经济发展问题似乎觉得力不从心,花不好,用不好,则很有可能起不到任何的实际作用,成为水漂。笔者想,这也许都是大家所关心的和极为关注的事情。
4万亿人民币,是天文数字吗?笔者观点,非也!
有人认为,世界公认最强大,最有钱的美国,也不过就拿出8000亿美元,而我们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5600多亿美元,已经很有作用了。这种简单的比较,自然缺少科学依据。
美国经济雄厚,5600多亿美元用在每个人身上相当于每人2800美元,而我们的5600多亿美元用在每个人身上相当于每人430美元。何况美国的社会结构比较合理稳定,美国的社保体系比较健全成熟,美国的城乡差异比较小,工业化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都比较高。所以,美国拿出8000亿美元在国内市场所起到的作用或许会比我们明显。
刚才我算过,4万亿分布到每人头上,人均也就是3千多元,如果全部用在9亿农民身上人均也就4千多元,从纯粹的救济看很难从根本解决农民生活、教育和家庭居住问题,何况我国还有许多地区仅仅处在解决温饱的状态下。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用在基础建设上。从北京情况看,在五环以内盖一栋10层高建筑面积二、三万平米的普通大楼就需要五、六个亿,一条10公里长的马路扩建改造也需要八、九个亿,4万亿也就是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盖个万八栋高楼,改建几百条大城市马路的费用。用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一些基础建设也很难体现出价值和实际意义,或许解决不了全国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的现状。如果用于解决城乡公民住房实际困难,也很难起到作用,等于杯水车薪。如果起不到明显作用,也就很难刺激国内市场起到立竿见影、保证增长的作用。
4万亿元对于中国这样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使用上并非天文数字,要力争实现8%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国首需要在当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站稳脚跟,让经济平稳发展。
4万亿,该如何去花好呢?
“好钢用在刀刃上”。笔者之见,让中国经济在当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先站稳脚跟,在平稳发展中去争取突破。
中国经济经不住折腾,中国人经不住折腾。不折腾,首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的经济稳定,在稳定中寻求增长和发展。
“钱到用时方知少”。国家宏观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持市场稳定发展、提高国人素质修养、公共环境和民生改善等,这些有益于子孙后代的大事上或许都需要钱。
对于一个刚刚解决温饱的国家,4万亿的花销更应该用在实事上,用在刀刃上。
有人说用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用在民生改善上。笔者认为,似乎行不通,也难以从根本实现。
结构的调整、民生的改善,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国家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政策的调整、法律条文的修正、机构设置的合理化,以及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制约的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
也就是说结构的调整、民生的根本改善更多的是需要相配套相呼应的政策的扶持。一项好的策略、好的政策的出台,自然就会带来质的飞跃,实现可持续发展。金钱的作用只能起到暂时的解贫难以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和实现民生的良性循环。4万亿元用在13亿人的民生改善上似乎杯水车薪。有好的政策,自然就会创造出好的出路,结构的调整、改善民生就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4万亿元,如果用在基础建设上,如果不是集中投资建设打歼灭战,而是分门别类分布建设资金,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中国太大了,该做的事太多了。
那么,4万亿元该如何去花好呢?
以笔者之见,4亿元用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重点用于落后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化的配套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教育、人文环境改善上,或许会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如果分配到各县里,每个县可以得到20亿元左右,如果有选择性地用在500个相对贫困的县,则每个县可以得到80亿元左右。80亿元,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劳动力相对低廉、房产市场还没有形成、教育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下,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改善等于如虎添翼。
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消费潜力不是在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也不是在发达地区,而是在小城镇和乡村,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制约相对落后小城镇和乡村的消费市场的因素在于其落后的经济和相对传统思维。落后的经济改善,需要政策扶持和投资扶持;而意识的落后需要教育的普及和环境的改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是改善人的意识的外在因素。而教育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良性的提高是改变人的思维观念的内在因素。
思维意识的革命和乡村环境的改善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思维意识和理念的改善和革命,也就实现不了从根本上乡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工作环境的改善;而没有人文环境和居住、生活、教育、公共环境的改善也实现不了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所以,思维意识和理念(也可以指人文环境)和居住、生活、教育、公共环境的同步改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我国的乡村大多数还处在相对封闭、相对传统的旧模式和思维理念中。要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过渡,实现包括社保在内的城乡一体化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原因和策略可参考笔者05年前后写的一系列三农文章)。确立实现包括社保在内的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小城镇的建设问题还应该大力扶持和推广和提高品位,这是刺激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消费的大本营。也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辐射地核根据地。
强调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就要实现农村环境的改善和意识观念的革命,从根本上去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点,就在于实现包括社保体系在内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去年年底,中改院对我国360多个专家的问卷中也表明了这一点。结果显示,80%多的专家认为,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76.09%的专家认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点在农村,最大的消费潜力也是在乡村。只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将小城镇的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公共环境解决好就会带给乡村思维意识和生活理念的变革,就会再次唤醒还在沉睡中的大多数的乡村,让他们从解决温饱为出发点向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理念的转变,消费市场就会自然形成。
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小城镇和乡村来说,不仅会实现环境的改善,思想观念的更新,增长方式的转变,小城镇和乡村也可以带动和促进大中城市的多元发展,激发大中城市的购买活力和消费品的下乡。城乡的和谐发展,产品流通,民生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的解决就会得到良性发展。
4万亿,应该用在刀刃上,4万亿,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用在乡村小城镇或许就是及时雨。或许委员、代表们会有更合理的建言献策,笔者和大家拭目以待。(艾君2009年3月3日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