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无疑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近年来,农村的基本状态一直难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每年的“两会”报告中都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本文对造成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 收入增长
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早在2001年的“两会”报告中朱总理就强调“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为什么在千头万绪的经济工作中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呢?这是因为,农民收入增加得快与慢,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 在经济上,农民收入的总水平直接制约影响着农村乃至全国的市场规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相对地缩小了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市场规模,造成了大量的农业产品的积压和生产能力的闲置。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工厂大量的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企业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倒闭;另一方面,农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却缺乏最起码的购买力,一些地方的农民家庭家徒四壁,他们常年除了买点盐、火柴、洗衣粉及少量的农资等必需品以外,很少发生购买行为。不是他们不愿享受现代工业文明,而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太低,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消费工业品,只能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贫穷生活。面对加入WTO的新的竞争形势,不解决农村市场问题,国内一些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将被进一步削弱,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降低,所以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农村问题,也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大局。
(二)在社会层面上,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增长速度的快慢,对社会秩序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农民们面对着丰富的市场供应却囊中羞涩,因而就千方百计地增加收入。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农民是奉公守法,辛勤劳作的。但是,也有不少素质低劣、法律意识淡薄、好逸恶劳之徒铤而走险,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坑蒙拐骗盗抢等样样都来,甚至形成黑恶势力。这些农民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经济学家把农民犯罪也纳入经济分析,也就是把农民的劳作和犯罪看作是一种机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的原理,一种选择的收益就是被放弃的那个选择的机会成本。农民作为经济人,要在劳动与犯罪之间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经济学家把由于增收缓慢,生活艰辛等诱导出来的农民犯罪,称为“可怕的低成本”犯罪。
(三)在政治层面上,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决定了农村基础政权的财政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在“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下,乡村两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开支主要靠从农民手中收取的税费。由于基层政府人员过多,开支庞大,入不敷出,最后必然要靠向农民摊派来养活这些干部,特别是在大多数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乡村政权的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矛盾。这一问题已经延续多年,不仅影响了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就是在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中也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基础将受到动摇。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全球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虽然建国以来农产品的供求形势从来没有这么好过,但是,改革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严峻的局面,农民的收入连续十年增长幅度下降,相当部分粮棉主产区和以农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家庭收入不仅相对额下降,甚至于绝对额也减少。这与整个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有关。去年下半年以来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使这一问题更加的严重。另一方面,即使在农产品价格较高或者上涨的年份,农民从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也是最少的,包括政府对相关涉农方面的财政补贴,其好处也是大多数被中间环节所得,真正能够到农民手中的是少之又少。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民宁可撂荒,进城打工也不愿意种地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的要特征的城市经济与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这种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家庭经营规模太小,剩余劳动力过多。我国有耕地面积约18亿多亩,而耕种的农户则有2.4亿户,户均耕地仅有7.5亩左右,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达3.5亿,人均耕地不足6亩,与国外家庭农场相比相差甚远。如美国家庭农场平均占有耕地3000多亩,法国300多亩,就连人口密度大高于我国的日本,平均也有16亩。我国这样的超小农户,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由于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出现许多“零值劳动力”。有报道说,过剩劳动力至少有1.7亿,劳动生产率难提高,这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超小型农户经济,要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捕捉市场信息成本很高,基本上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一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从事生产既要承受自然风险,又要冒市场风险。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下跌,种粮收益低,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花卉业、水果业等的生产。但是,这些产品对时间性、产销衔接、交通条件、组织化程度等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一些发达国家则是通过专业协会、批发市场、各种专业合作社或连锁经营来加以解决,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组织则基本上还处在空白或自发状态。农业产业化还是停留在口头上。
3.城市化程度太低。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仅为36.0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城市化水平低,农产品销售市场就很狭小,加上一些地方人为的限制,每个农户少生产一个量的农产品就要造成市场紧缺,而多生产一个量的农产品又会造成市场积压。这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极为不利。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又会制约工业品的销售,形成消费结构断层,影响工业生产能力的发挥。
(三)现行一些不合理的体制妨碍农民增收
1.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很多抑制。目前,我国城镇还没有完全摆脱过去那种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增加城市人口,对于城市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对于社会保障体制等都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现有的城镇从大到小都还没有形成政府领导下使市场经济发挥主要作用的状况。如果农村人口大规模进入城市,确实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但也必须认识到,没有这种流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农村的发展会构成相当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各地,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制定了许多不符合中央政策的限制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政策,这些地方性的政策,不仅缺乏法律和政策的依据,而且事实上也没有真正抑制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行为,无非是让他们多交一些费用,多遇到一些麻烦。这种做法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至少是使农民的转移就业提高了成本,减少了他们的净收入。
2.农产品流通体制,尤其是粮食流通体制不畅。中央的政策是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实际上绝大多数地方并没有真正做到敞开收购。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而下拨的财政补贴,相当部分并没有落实到农民手中。
3.农村金融体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全国金融机构年终统计报表可以看出,真正进入农村的资金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资金不下乡,甚至达不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更不要说到农户。目前,农村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没有大的投入是不行的。
4.农业科研体制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体制不能适应农村的实际状况和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科研不结合实际,推广体制不能使得农民更多更快地直接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充分认识到无农不稳的道理。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饥民造反。改革意味着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在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中,我国社会发展大局还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得益于第一阶段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深入地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地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1)首先应保证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幅度;(2)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灌溉设施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推广应用和农村科技教育的投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丰富农民的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操作水平;(4)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良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走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首先是调整农产品结构,着眼于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步提高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的比重。其次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当前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0%,占外贸出口的三分之一。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最后,应对加入WTO的新形势,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小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我们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解决这个矛盾,否则,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一句空话。一家一户种那么几亩地,打下粮食留足自用,多余部分进入市场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极其狭小,关键在于专业化、商品化。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而专业化、商品化的前提就是彻底摆自然经济的束缚,完全进入市场。农民进入市场比较有效的形式是公司加农户和/或订单农业。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事例,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业劳动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步的,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劳动力逐步转移和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过程。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约占30%左右,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已降到70%左右。2006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4680.1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异地就业的大体保持在8000万人左右的规模,其中进入城镇务工经商的约5000万人。当前农民增加收入多是从非农业生产中取得的。所以,农民增加收入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离开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农民收入水平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当前大中城市不可能放开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大量崛起,西部大开发等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