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市场针对“1月份票据融资占到人民币贷款增量四成以上”的质疑,央行副行长易纲14日回应指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2月16日《东方早报》)。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票据融资新增6239亿元,占比则由去年12月的30%增加至42%(详见早报2月13日B16版《银行防紧缩:1月信贷创天量》)。
天量贷款背后是天量票据融资。对此,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在内质疑,天量票据融资并没有全部用到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而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利用票据融资存到银行套利,二是一部分票据融来的资金可能进入了股市。对于专家们的质疑,笔者认为可能性极大。 首先,巨量票据融资非常异常,用到实体经济以外的可能性较大。一月份在全部1.62万亿贷款中,仅票据融资一项就达到623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9%。而2008年全年票据融资才增加6461亿元。一月份竟然与去年全年相当。目前票据贴现的平均期限大概是4个月,这么短时间不可能全部用到占用资金时间长的企业生产上,进入股市短期套利可能性巨大。其次,当前票据融资成本低于存款利率,企业有利可图。数据显示,票据市场利率已经自2008年上半年的20%以上,跌落至当前的2%左右甚至更低。而一年期企业存款利率为2.25%,一年内企业只要倒腾3次票据融资,就可以坐收渔利0.25%,成本几乎为零,风险一点也没有。只要资金量大,利润并不菲。 最后,当前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在内贴现和再贴现难度并不大,并且利率很低,包括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也已经降到了1.6%左右,一年期存款利率在2.25%,而一些基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存款任务非常压头,急需吸收存款,完成任务,另一些银行瞄准了这个空子,想法设法从市场或者票据融资或者自身吸收的低成本存款中拿出一部分拆给这些金融机构,从中套利。一些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低成本融资也存到金融机构套利。 这给我们一个提示,信贷支持扩大内需必须实实在在、真正把信贷资金用到支持企业生产上而不是其他地方;这也提示我们,当前金融系统体内流动性并不缺乏,货币政策如何使用需要认真思考;这更告诉我们,信贷支持扩大内需决不能摆花架子,玩花枪,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内转悠和循环。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全方位、全过程监管信贷资金支持扩大内需的发放、使用。各个金融机构必须抱着对国家负责的强烈责任感,真正把信贷资金放到企业生产之急需上。决不能为了本企业利益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富裕,采取套利手段牟利,而把支持扩大内需重任放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