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闻天下》看到一则新闻:大家争着应聘制造业的工作岗位,都是一个岗位好几个人应聘,但是不愿意应聘服务业岗位。该新闻报道,长春(好像是,记的不是很准确,因为开始并不打算关注这个新闻)一些饭店月薪1000元聘不到服务生,不得不让家人来打理生意,面临着经营困难。
主持人劝人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要怕服务业辛苦,工作没有规律。主持人的劝告诚恳,但我认为还是差了一点。不是他们嫌弃服务业辛苦,工作没有规律,而是他们从事服务业的成本〔主要是生活成本〕相对要高得多。知道吗,服务业集中在大城市,而且是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而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房价升得最多,生活成本上升得最快。制造业不一样,它们主体上不在大城市,就算在大城市多数也是在郊区。这使工人们的生活成本低了不少。
想想吧,工作辛苦不是理由的。其它条件相同,辛苦工作的工资一定会高于清闲工作的工资的。制造业工作有规律,相对轻松,工资一定要低一些。服务生工作辛苦,饭店老板可以加工资的。问题在于,饭店老板能加多少工资是要受到需求的约束的。这个需求决定了饭店能够承受的工资的上限。而由房租、交通费等费用所决定的生活费用则决定了工人可以接受的工资的下限。假如因为生活费用上升,工人可以接受的工资的下限超过了企业能够承受的上限,那么市场就不会有均衡工资的了,企业也就聘不到工人。我认为可能这才是《朝闻天下》报道的饭店所面临的困难的真实逻辑。那些受需求约束不能提供工人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的处在盈利边际上的服务业,恐怕只能让家人来打理生意而不能发展生产甚至不得不关门退出生产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上述逻辑并不为服务业所独有,任何产业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是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生产就会减少,就业就会减少。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还远未完成的情况下,假如由于成本推动使得劳动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工人可以接受的工资的下限上升,为企业不能承受,那就是灾难了。不否认经济发展最终就是要让广大劳动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工资上升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表现。但我们要清楚,工资的上升一定要是来自于需求的拉动,而不是来自于成本的推动。因成本推动而导致的工资上升一定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我是力主要让房价降下来的。不是简单的老百姓能够买得起房子的问题,而是涉及我们的产业的长期生存和竞争能力的问题。我要再次地呼吁:大幅度增加工业和城市用地供给吧。没必要保持粮食自给自足,做到百分之九十、八十五自给自足是不是就可以了。我们在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时候一定要算一笔帐,要算一算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收益的差价。假如这差价巨大,那么我们实施粮食自给自足的代价就巨大。做出耕地红线的规定或许有必要,但从现实看18亿亩的规定是高了。我要再次地呼吁:不必救房市,房价本来就是被泡沫推上去的。就算房价不迭,也只会有价无市。房市回暖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而更为重要的是,只要不对银行体系造成冲击,房价下跌就不是什么坏事。今天房价不向下调整,工商业的生产成本就不能降低。在竞争约束之下,将来生产就上不去,就业就上不去,广大老百姓的工资增长就上不去。房地产价格不下降是以未来就业减少,工资增长放慢为代价。这代价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当然,我还要坚持呼吁,废除《新劳动合同法》,同时不要让最低工资法产生实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