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龙达)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1月CPI同比上涨1%,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滑3.3%。银行信贷、PMI指数、大宗商品指数等多项经济先行指标也已经开始出现好转的迹象。表面上来看,国内不大可能出现严重通缩的形势,最坏的时期似乎正在离我们逐渐远去。
实际上,问题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中国经济中所面临的几个问题仍旧不能掉以轻心:一是外需环境没有得到改善,欧美经济的未来走势目前来看还很不乐观;二是国内企业总体盈利状况还没有显示出好转的迹象;三是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刚刚启动,具体的效果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检验。我们的经济增长总体还处于一个放缓的趋势之中,因此即使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有所改善,但还不能说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未来我国仍应保持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经济开始走向一个放缓的趋势过程中,拉升国内需求来替代外部放缓的需求是一个艰巨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如何使国内企业生产企稳,并能够改善盈利状况,并能够带动景气指标持续回升,仍取决于未来积极政策的配合。 关键性的几个指标虽然在最近有所改善,比如信贷与PMI指数的变化,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下滑的势头有所减缓,宏观调控的部分政策已经起到作用。另一方面,短期性数据的变化如CPI没有持续下降,它是受春节因素的影响。因此,所有这些变化都只是一个短期的变化,还不能代表一个较长的一个趋势。目前宏观调控政策还没有真正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盈利的微观层面上,对于其效果真正的评价,一般至少还要观察2-3个月,才更有可对比性。 这场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危机,全面性的政策刺激十分必要,财政政策的短期刺激与货币政策的中长期匹配也当然十分必要。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外部需求的放缓需要内部需求的替代。因此,全方位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计划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才有可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比如,除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对已经出台的4万亿投资政策外,对居民、农民进行消费补贴,在出口方面,政府可以继续出台增加出口的政策措施。 短期内信贷爆发性增长已经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张,短期内进一步大幅度降息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在最近2-3个月内,财政刺激性政策将逐渐的发挥作用,并对遏制经济继续下滑起到作用,所以货币政策在短期内降息的必要性已经不是很大。持续性的降息与货币宽松的刺激性计划将取决于欧美经济的继续恶化程度,比如商业银行的新一轮危机对资本市场产生冲击,并直接影响国内市场。需要指出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不会立竿见影地对资本市场起到作用,只有政策持续刺激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挥作用。尽管如此,在新一轮危机冲击来临,货币政策大幅调整很有必要。 危机来临,企业产能过剩,在继续扩张面前,企业往往缩手缩脚,我们可以注意到近期贷款大增主要流向基础设施与政府投资项目,但是政府带动投资拉动并给予信心十分关键。危机不是只给我们带来困难,危机同时给我们带来机遇,这个时候我们进口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低成本储备资源,它同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有同样意义。危机的阴影其实并未离我们远去,即使我们对未来比较乐观与自信,全方位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刺激仍旧不能放松,我们仍旧需要全力以赴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