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圣诞节销情,中环地标IFC的商场颇为冷清。 IFC商铺做的是本地金融白领阶层和欧美游客的生意,金融海啸所导致购买力的下降随处可见。与中环一水相隔的尖沙咀广东道,则显得热闹的多。LV 、GUCCI 门口竟排起长龙,那里的顾客多操普通话。
香港的楼市已持续了一段低迷期,金融海啸后居然爆出了一个小阳春。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食肆依然人头涌涌,听说逢年过节时还“一桌难求”。说是海啸来了,说是就业在大幅恶化,不过目前的零售业市况有点让人看不明白。
笔者对香港的判断是:基本面健全,但外围因素十分困难,就业、信贷势必带动经济进一步恶化。这次衰退的情况应该明显好过1997年的金融风暴后的情景,不过也不要指望香港经济很快复苏。
香港经济的基本面大致良好。本地银行涉足 “有毒资产”的金额有限,资本金并未如欧美同业那样蒙受重创,因此金融体系基本上健全,这是笔者对香港经济不太悲观的最重要理由。另一个理由是本港多数企业、个人的借贷杠杆并不高。九七金融风暴令港人损失惨重,不过这也使他们在投资上变得更审慎。 高储蓄、低借贷率,在流动性突然消失的今日,无疑是保命丸。横扫全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令股市投资者蒙受损失,不过并未在本港造成楼市的骨牌效应。
但是,香港是一个小型的开放型经济,而且金融业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围经济环境的变化、资金流向的变化、信心与预期的变化,必然影响香港的经济。香港处在此次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末端,许多动荡也许尚未到来,但未必意味着一定不会到来。笔者认为,香港的消费形势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可是拖着经济的三大领域已基本形成。
1) 信贷收缩。香港的资金环境与世界相联,金融危机下全球银行借贷必然会影响银行的信贷尺度。银行在按揭贷款上收紧标准、减少优惠,是不争的事实,并随时可能进一步收紧。商业贷款几乎消失,企业资金流动性(尤其是高借贷企业)依然十分困难。贸易信贷突然抽紧,是中港出口急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企业投资。尽管本土消费仍在,企业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已全方位铺开。不仅裁员活动会愈演愈烈,企业的设备投资和营建活动也会大幅下降,由此拉动经济迅速回落。在今后几个季度,GDP的负面冲击主要来自投资急跌。
3) 中国因素。香港经济转型,减低了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不过与中国经济的融合则与日俱增。中国经济正面临着1990年以来最严峻的增长失速挑战,民间投资信心突然消失。同时仳邻的广东省经济也出现了结构性滑坡。哪怕北京通过财政刺激将内地经济稳定在8%的增长范围,此8%不同于前几年的8%,香港受惠有限。
当这三个领域形势进一步恶化时,本港的劳工市场必然会遭到进一步打击,消费萎缩势必发生。笔者认为,目前楼市的小阳春难以持续,发展商(多为上市公司, 需要盈利增长)在去年成交量急跌之后,今年的售楼一定会更进取,需求不景时强推楼盘会带来供需失衡。至于租务,甲级写字楼和豪宅可能面临最大的压力。
香港今天的失业率为4.1%,但是笔者认为全年就业状况会持续恶化,年底时失业率可能达到7%。比起九七金融风暴最坏时的8.7%,稍微好一点,但是这个数字已足以产生社会焦虑。香港在2007年财政顺差达GDP的7.6%,可是今年估计有相当GDP3.3%的赤字。恶化的财政状况,将限制政府利用减税和增加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的能力。
香港经济何时可以重入上升轨道?香港此次衰退,源自外围因素。解铃仍需系铃人,外部环境的好转是香港走出困境的前提条件。从GDP 的走势上看,预计急跌主要发生在2008年第四季至2009年第二季,之后的增长形势会略有好转,但是经济的最终改善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是全球金融体系得以稳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开始重新运作。其次是中国经济不仅趋稳,而且民间需求开始上升,广东省经济出现转机。再者是香港金融市场的集资活动重新启动,市场的风险意识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上面第一个条件乃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提,中国实体经济与本港经济息息相关,而金融市场不仅是本港经济的龙头,也应该是复苏的制高点。尽管市场可能会在今年出现稳定,笔者认为上面三个条件均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香港经济重回2007年的旺景,恐怕至少需要若干年的时间。
对于香港经济,真正的挑战或许不是衰退有多深,而是复苏要多久。这对判断楼市的走势、盈利的变化相当重要,笔者基本上排除了V型复苏的可能。这场衰退对香港也不完全是坏事。危机意识下,也许香港与广东省的经济合作能够有突破性的发展。
(本文原载于经济通,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