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货币 以主权货币破解经济危机
摘 要:本文以明斯基提出的“华尔街范式”和马克思关于“货币资本循环”的理论为基础,分析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认为全球经济陷入了利润枯竭式萧条。本文主张,发行一种无负债、无利息、无需担保、无需赎回的主权货币,用它替代部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功能、恢复部分本来属于国家所有的铸币税,并把它直接发给民众以增加消费,是迅速解决当前危机的可持续的制度性措施。按人发钱是为市场注入令其起死回生的利润,是生产过剩条件下的一项帕累托改进。 关键词:主权货币,铸币税,赚钱,按人发钱JEL Code:P11,P21,E581.导言 目前,世界经济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侵蚀全球实体经济。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没有得以幸免,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纷纷倒闭,紧接着内地企业也受到冲击。由中国社科院编写的《社会蓝皮书》指出城市调查失业率达到9.4%,而曾湘泉今年1月份接受《香港商报》记者访问时说,中国的调查失业率已经达到24%。如何早日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复苏,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早在20世纪初,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了企业过度负债有通货紧缩效应的理论。193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 Fisher)首次完整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 1932,1933)。他认为,经济主体过度负债有通货紧缩效应,同时通货紧缩也会加重企业债务负担,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增强,从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起严重萧条。 费雪认为,在经济处于繁荣阶段,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受到繁荣前景的鼓励,企业更容易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贷款进行投资,这种借贷将一直持续,直至企业“过度负债”的状态出现,以至于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清偿到期债务。这时候“债务-通货紧缩”效应就会发生,债务人、债权人对企业的过度负债发生恐慌,开始清算债务,进而发生一系列导致危机的连锁反应。 后凯恩斯主义者海曼8226;明斯基(Minsky,1985,1991,1992)和金德伯格(Kindlberger,1996)进一步发展了费雪和凯恩斯的分析,强调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提出了金融市场不稳定假说。 明斯基(Minsky,1975,1977,1986)指出,新古典经济学把现代资本主义描绘成一幅虽然具有发达金融系统,却仍然是贫穷的、纯粹物物交换的“乡村集市”,即只从物物交换中抽象出相互有关的经济规律,再往里面添加一个方便交易的货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图景与这种乡村集市完全不同,因为人们首先看到的是资金、债券、股票等金融工具,之后才看到货物流动。所以要想真正的认识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先分析金融市场,放弃把货币仅仅看作是方便交易的观念,明斯基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称为“华尔街范式”。在这一新的分析框架内,金融体系与生产活动一开始就发挥作用,华尔街上的交易所与银行在经济周期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与公众对未来的态度都会影响投资与就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不确定因素。与“乡村集市范式”相比,“华尔街范式”把货币和信用置于首要地位,而使生产处于从属地位,这基本符合具有高度发达金融市场的现代经济的实际情况。明斯基认为,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华尔街”的行为在经济周期中处于核心地位,“标准理论”所采用的“乡村集市范式”对于分析有着复杂金融制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不适合的。金德尔伯格(Kindlberger, 1996)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由工业资本主义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从而金融资产的波动对就业和实际产出有巨大影响。 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远远不是简单的物物交换(W-W),也不是加入了货币的简单再生产(W-G-W),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扩大再生产(G-W-G’)。(这里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G’包含G的增殖,增殖部分要分解为利息、利润、税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只不过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马克思还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赚到钱”(马克思,1975b,P68)。这一点套用到今天的华尔街上,就再也适合不过了。马克思还指出,当资本家的剥削是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目的时,还带有一点“温和的家长制的性质”,但是,当资本家的剥削是以赚钱为目的时,他的剥削就是贪婪的、毫无节制的(马克思,1975a,P263)。 为抑制经济不稳定,明斯基提出了“大政府”和“大银行”的概念,这在主流经济学中也是没有的。“大政府”指的是扩大预算赤字的财政政策。主流经济学忽视财政赤字也许是因为财政赤字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可以独立地做出,需要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这样,财政政策就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可以对经济下降作出快速反应。(马克思(1975a,P823)说:“一个国家的人民负债越多就越富这一现代经济理论是合乎逻辑的。”)“大银行”指的是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主流经济学不赞成实施最后贷款人的救援行动,其理由是它会带来道德风险,但如果不实施最后贷款人的救援行动,经济将陷人大萧条的境地。 本文第2节分析这次危机的性质,第3节分析现代货币制度的缺陷,并分析和估算铸币税利益的流失,第4节提出破解危机的办法,第5节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2.资本主义陷入“利润枯竭式”危机2.1 赚钱的目的 今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是围绕着货币运转,货币是资本主义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货币获得了如此大的魔力,以至于让整个资本主义为之疯狂? 对于一个从事自己专业的人而言,他的劳动是一项简单轻松的劳动。对教授而言教书是简单劳动,对歌手而言唱歌是简单劳动,对医生而言治病是简单劳动,对飞行员来说驾驶飞机是简单劳动,对建筑师而言设计房屋是简单劳动。。。让歌手去治病行不通,让医生去开飞机也行不通。。。所有人借助于自己的简单劳动取得货币,然后买来他想要的任何商品或服务。比方说,教授可以拿钱去听歌、去看病、去乘飞机、去买房,其他人也是这样。而這些买来的商品或服务,如果让他自己亲手去实现的话,必须付出千倍万倍的劳动,——有些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除了专业化劳动,即使那些在生产线上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他们的劳动成果也是惊人的,也远远超出了个人劳动的简单加总,表现出了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与交换,使人获得了千倍万倍于自身力量的魔力,而这项魔力的获得,必须借助于货币,于是,也就给货币注入了魔力。魔力,是一种涌现。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出售自己的简单劳动,取得货币,从而扩张自己的魔力。货币,让凡人获得了魔力,成了现代人。没有货币,就没有魔力,就是原始人。这就是整个资本主义着迷于货币的根源。 货币的使用促进了交换,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货币为纽带,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相互依赖的网络,借助于这个网络,使人们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或者说,货币的使用间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劳动。2.2赚钱是“华尔街范式”的核心 在“华尔加范式”下,现代资本主义如同一个大赌场,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泛指各种金融资产的增值),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钱展开,而满足社会需求是资本主义的副产品,居于次要地位。为了钱,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利用资源、就要雇佣劳动。现代资本主义是用资源和劳动力换钱,而不是相反。钱是资本主义的灵魂,钱是资本家的命根子。资本家残酷压榨穷人,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为了赚钱。马克思说,资本家“象鹿渴求清水一样,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马克思,1975a,P159)。这好比一个叫《大富翁》的电脑游戏,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他不赚钱,游戏的对手就会把他吃掉。因此,资本主义是极其残酷的,不仅对穷人残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很残酷。土地、环境、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都是资本家之间展开生死决斗的工具,他们会尽一切手段把这个工具榨干榨尽。这一切,都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乡村集市”中的赚物,也不是故意残害人。以钱生钱,让钱变成更多的钱,俗话叫“赚钱”,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内容。 分析发现,当代资本主义既不是纯粹的“乡村集市范式”,也不是纯粹的“华尔街范式”,而是两者的一个混合体,参看附录1的数学模型。(马克思认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个人消费的动机总是和发财致富的动机相伴而生,同时又和它对立(马克思,1975b,P457))。特别地,当市场没钱可赚时(利润枯竭时),经济就会朝向纯粹的“乡村集市范式”退化,爆发经济危机。很显然,这是一幅极其萧条的景象。只有把握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个逻辑关系,把“华尔街范式”纳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够理解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纷乱现象,才能够找出破解资本主义危机的办法。2.3资本主义赚谁的钱 明斯基吸收了Kalecki(1965)-Levy(1983)关于总需求结构决定总利润的观点。在一个仅有资本家和工人的模型中,总利润等于总投资。如果把政府和出口加入到这个模型中,总利润就等于总投资加政府赤字再加净出口。如果把亏损的企业和盈利的企业分开来考虑,就会变成下式(党爱民,2004,P153): 总利润=总投资+政府赤字+净出口+总亏损 在上式中,如果没有后三项,仅靠投资来实现利润要受到诸多限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并不是所有投资都具有市场价值。资本家必须找到合意的投资项目,方才可以实现利润,而这样的机会将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如果建了高速公路却收不到过路费、造了房子却卖不出去,等等。因此,以投资获得利润是有条件的。这样一来,后三项(其实都是其他经济主体的亏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斯基按照“债务-收入”关系将经济主体分为三种类型:对冲型(Hedge)、投机型(Speculative)和庞氏型(Ponzi)。对冲型的经济主体在每个时期都能够偿还债务及利息,是最安全的一类经济主体。投机型经济主体虽然无法偿还债务本金,但可以偿还债务利息。这类经济主体需要靠债务滚动(借新还旧)来维持。滚动发行债务的政府、企业以及银行是典型的投机型经济主体。庞氏型经济主体不能靠经营所得收入来偿还债务本金甚至不能偿还债务利息,只能变卖资产或者不断增加未到期的债务来偿还到期债务。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群人乘着一条小船在大海上漂泊了很久,没有了食物。为了尽可能让更多地人活下去,船上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抓阄来决定谁应该被同伙吃掉。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办法,但如果不这样做,整船的人就会统统死掉。 这样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华尔街范式”下,这样的悲剧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没有亏钱的,就不会有赚钱的,亏赚正好相等。没有庞氏经济主体的亏损和倒闭,就不会有对冲型经济主体的盈利。如果拒绝给事先预知的庞氏型经济主体融资,那么,部分原来的投机型经济主体就会演变成庞氏型经济主体。庞氏型经济主体把钱借出来,让其他经济主体有钱可赚。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提出需要一个非生产阶级(如地主、官吏、牧师等)来消化生产过剩的观点。 我们知道,现代西方货币创造制度,所有的货币是信用货币,所有货币的背后必然对应着与其等额债务。货币扩张,意味着债务扩张。公众手中的货币,是人吃人、企业吃企业,吃出来的。人们手中每多出一笔钱,就对应着商业银行多一笔坏账、企业多一笔亏损。如此创造货币的社会代价是非常大的。钱真是来之不易啊! 在中国,最先扮演被吃角色的是财政,俗话叫“跑部钱进”。财政不愿赤字以后,就采取“拨改贷”。国有企业从银行贷一笔款,搞投资、缴税、发工资,最后无法收回贷款,国有企业跨掉了。在国有企业跨掉的同时,私有企业却壮大了起来。这时候,有人就说国有企业是扶不起的阿斗,于是不给国有企业贷款了,贷给私有企业。结果可想而知,贷给私有企业,照样形成坏账,照样会被同伙吃掉。在山穷水尽之际,又找到了一条路——出口。美国的华尔街,通过大量的冒险的金融创新,印出了大量的钞票。全世界都争着抢着拿自己在国内榨取的剩余价值,与美国的美元相交换,让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延续。这之间,是一种默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现在,美国这个利润的源泉枯竭了,于是,全世界的经济陷入了百年一遇的萧条。2.4 全球资本主义将陷入“利润枯竭式”萧条 美国次贷危机其实是债务危机——哪些或明或暗的庞氏型经济主体的问题,陆续暴露出来了,它们的债务链条断裂了,再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了。这是注定要来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美国已经不可能继续靠举债来吸收全世界的生产过剩,这也意味着诸多发展中国家已不可能继续靠出口赚美元来消化国内生产过剩。全球资本主义面临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它们梦寐以求的利润从哪里来?谁愿意以自己负债的增加为代价给整个经济注入利润?谁来购买过剩产品?包含G’中的那部分货币增殖从何而来?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钱!钱从哪里来?都想赚钱,钱从哪里来?谁愿意自己把钱从银行贷出来,让大家来赚?哪家商业银行愿意把钱贷给没指望还钱的人?那个甘愿让大家吃掉自己、以保全其他人性命的献身者是谁? 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就是技术进步排挤了工人,给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但同时,失业和低工资,造成社会需求萎缩,于是反过来给实现剩余价值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因此,全球资本主义因为利润枯竭而进入一个长时间的萧条期。在这个萧条期中,由于发达国家有比较完善的救济与保障制度,人们的生活或许不至于太凄惨。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失业和贫穷将加剧,这是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2.5中国的扩大内需政策 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出口需求瞬间崩溃,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工人提前回家返乡,各种宏观经济数据急转直下。面对危机,中国政府连续出台了各种板本的扩大内需政策。 对于这些扩大内需的政策,民间并不看好,本文也不看好。不看好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政策不能给市场带来它最渴望、最迫切需要的利润。这些用于投资的钱,不是主动献身、让大家赚的钱(利润),而是要赚钱的钱(资本)。没有利润,就没有信心。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虽然这些投资大概有10%会转化为工资,但这种转化效率实在太低,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这种低效率的投资政策,如果搞得太多,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还会给银行带来大量坏账。 要想早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就要早日给市场注入利润。谁给市场注入了利润,谁就会走出危机。然而,这个人是谁?谁能担负起这个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3.现代货币制度的弊端3.1 货币的商业创造缺乏控制 德国经济学家Huber(1999)和Huber and Robertson (2000)认为,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创造了各种支付手段,如活期存折、支票帐户、信用卡、借记卡、承兑汇票,甚至通过网上银行,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交易。这些支付手段参与日常的交易,事实上完全充当了货币的角色。今天,我们已经在理论上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货币,当然也就根本不知道货币的数量。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导致货币失去控制 。 在中央银行强制结汇的背景下,中央银行被动收购来自于国内贸易顺差和资本帐户盈余的美元,这也使得基础货币的投放失去控制。3.2 银行扮演了顺周期角色,导致经济不稳定1)内生货币导致不稳定。在经济高涨的阶段,银行愿意冒风险放贷、企业也热衷于借贷投资,个人也大胆借钱买房买车消费,即使利率高一点,也无法抑制这一系列冲动,于是推动经济过热。在经济萧条阶段,银行变得极其谨慎,企业和个人也变得吝啬保守,即使利率再低,企业因为没有合意的投资减少借款,个人因为收入减少或预期减少而缩减消费,于是,让已有的萧条雪上加霜,参见Huber(1999)和Huber and Robertson (2000)。党爱民等(2004,P117)提出了财富增长的两难命题,认为财富增长必然要求货币增长,于是债务也增长,反过来,如果要停止债务增长(或削减债务),就要制约财富增长。 2)热钱导致不稳定。追逐短期利润的投机热钱,也具有顺周期的性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它们蜂拥而入,推动经济高涨;当经济萧条时,夺路而逃,加剧经济萧条、金融动荡。 3)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得现代金融制度更加诡异,变得不可知、不可控、不稳定,加剧经济波动。这次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金融创新失去控制引起的。 4)在金融危机中,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者的角色(“大银行”)变得无效。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都采取了相应的挽救措施,但收效甚微。同时这种挽救暗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5)导致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银行一般以资本的形式贷款给企业投资,或者直接由政府主导投资(“大政府”)。也就是说,银行把本来属于全社会的铸币税收益让渡给企业或政府搞投资,长期这样做,就会造成投资过多,消费不足,浪费资源的畸形发展格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分别为49%(其中居民35.3%, 政府13.7%)、42.1%、8.9%。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适当的消费率是居民消费约50-55%,政府消费大约15-20%,投资30%。而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应该在30%左右。3.3 鸠占鹊巢——铸币税损失(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公共利益) 铸币是宪法赋予国家的特权,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但现行货币制度从以下三个方面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公共利益。 1)利用货币创造制获得铸币收益,参见Huber(1999)和Huber and Robertson (2000)。个人把钱借给银行,银行把其中一部分花掉,维持垄断部门的非正常特殊利益。银行业最怕挤兑,如果公众同时到银行取款,银行必然立即崩溃。而现实是,一般情况下,公众不会在同一时间取款,于是,银行可以拿公众的钱给公众支付利息、支付本金,相安无事,四平八稳。因为银行支付给公众的利息很低,而且有很多优质的客户,骗局一般不容易穿包。但是,公众的财产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明斯基把银行划为投机型经济主体,但是,当发生通货紧缩时,银行业就会演变为庞氏型经济主体。这次美国四大投行的倒闭就是最好的例子。与庞氏骗局一样,设局者也获得了大量非正常收益。 参与这种骗局的还有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它们也可以不断借新钱还旧账,用借来的钱支付旧账的本金和利息。一旦银行收紧信贷,他们中间大多数必然要破产。一般来说,小企业没那么幸运,它们一般无法得到众多银行的支持,经常会倒闭破产。但是,受到众多银行支持的大企业,一般可以把这种游戏持续玩下去。 被银行和企业以很隐蔽的方式占有这些利益,在本质上属于国家的铸币税,属于公众利益的一部分,但被国家无偿放弃了。如果按照M2的增长计算(扣除现金增长),我国2007年损失铸币税约5.4万亿,如果按照M1的增长计算(扣除现金增长),大约为2.2万亿。 2)不正常的外汇储备导致铸币税流失。中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最后换回来美元,央行把人民币按当时汇率付给企业,再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国债。这种流程可以看做是美元充当了基础货币的角色,因此,美国享受了铸币税利益。美国正是利用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优势,对全球征收铸币税。2007年底的外汇储备比2006年增加4619亿美元,如果按1比8的汇率计算,约3.7万亿人民,全部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如果不花出去,将合计损失铸币税16万亿人民币。 3)活期存款的利息与同业拆借的利差。同业拆借的利率大约为2%,而现在活期存款的利率降到仅有0.36%,同业拆借利率大致就是活期存款的正常市场收益率。2007年的活期存款M1为15.256万亿,用这个数乘以利率差1.64%,得到2500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公众利益的损失。4.以主权货币破解经济危机(珍珑棋局巧破解)4.1早期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在上世纪30年代的那场大危机中,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他们的独特见解。1932年1月,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 就联名向当时的胡佛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Davis,1968)。他们的建议包括6点,其中包括允许美联储用政府债券作为货币发行的抵押,用财政赤字支持公共工程支出。1932年4月26日,芝加哥学派的12位经济学家联名向参议员Samuel B. Pettengill提交了一份备忘录(Davis,1968)。在这份备忘录中,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极力反对让财政政策保持中立而等待经济自动复苏的立场,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引起生产力的巨大浪费,给社会带来剧痛。他们主张给经济注入足够的购买力,使得大部分生产在现行的成本下有利可图,并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易于被滥用,但只需要中央政府采取有勇气的财政政策。所谓“有勇气”的财政政策,就是向美联储出售债券,用来扩大财政支出(Tavlas,1998)。 芝加哥学派反对所谓“健全财政”的思想,认为要求每年都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如同要求每月、每周都做到收支平衡一样荒谬。不仅如此,针对那些主张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做到财政收支平衡的观点,他们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当财政行为受到跨期预算的约束时,政府不仅要考虑到现在,还要考虑到将来,于是,政策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为今天增加支出,预示着明天要扩大税收。因此,西蒙斯(Simons)主张,财政政策无需考虑长期预算平衡,而只应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为了一个没有人可以预见的经济周期而作打算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必然对当前经济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Davis,1968)。Jacob Viner明确地说道:“用新银行信用或新钞票来满足赤字被证明是萧条财政的合理原则”(Davis,1968)。 费雪(Fisher, 1935)的“100%货币”以及包括西蒙斯(Simons,1948)、弗里德曼(F,1948)在内的芝加哥经济学家们提出的“芝加哥计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它的意图是废除失去控制、没有限度的银行活期存款创造,这被认为是货币及商业周期严重不稳定的主要罪恶根源。该计划强制银行对所有活期和定期存款保有100%的现金储备。于是,这些存款就会重新变成真实且安全的货币储蓄,这在中古的意大利和现代早期的整个欧洲被采用。任何人都能拥有无现金支付的方便,而不必担心自己的钱会丢失。另外,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覆盖100%的存款种类,将完全控制货币的供给。 芝加哥学派的这些观点,必然导致明斯基倡导的“大政府”、“大银行”。“大政府”将导致权力腐化,资源配置无效率,特别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会导致需求结构失衡,造成严重浪费。而“大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对出现危机的银行实施救助。但是,这种救助蕴含着很高的道德风险。美国的120多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美联储救市,道理就在这里。因此,我们要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4.2 按人发钱的理论 在货币理论上,道格拉斯(Douglas)的社会信用(social credit)(或曰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理论是值得重视的。Munson(1945, P166-180)和Armstrong(1996, P112-116)介绍了道格拉斯的理论。道格拉斯非常重视利息的作用,他认为,信用创造的货币仅够用来偿还信用,而没有创造出偿还利息的那部分货币。要偿还利息,就要占用别人的信用,于是,由利息引起的差额部分会呈指数增长,结果要么是信用创造受到限制,要么在债权人和债务之间重新分配收入。于是,由这种缺陷导致了需求不足、商业周期以及失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道格拉斯认为可以通过发行一种无债务的社会信用来解决。而这种无债务社会信用既可以通过投资及政府开支注入经济,也可以直接把它发给全体公民,通过消费途径注入,后者也就是米德(Meade,1936,1938)等人倡导的无条件社会分红(党爱民,2008)。 党爱民(2004, 2007)提出过一个合伙生产模型,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有两个人张皮和李馅合伙包饺子,一个皮换一个馅,李馅饭量小,吃10个就饱了,而张皮饭量大,要吃20个才能饱。尽管他们各自能够提供足够多的要素,但必定要出现资源闲置、张皮每天得饿肚子的情形。这种不和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夫妻生活不和谐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家集团的消费达到饱和,劳动与资本之间的交换被迫停止,于是就出现了资本闲置、工人失业贫困的经济危机。 这个模型大致有两种改进办法,一是调整交换比例,亦即调整分配比例(党爱民,2007),二就是按人发钱。这里只讨论后者。如果给他们两人每天各发10元钱,假设市场上皮和馅都售每个1元,那么,李馅每天会赚到10元钱,而张皮也可以吃饱肚子。这个改进后的经济包含了“乡村集市范式”和“华尔街范式”的内容:一是他们借助货币进行物物交换,每天有10个皮换10个馅的交易,二是他们进行货币与实物的交易,李馅每天卖出10个馅,赚来10元钱。由于这个交易完全是自愿的,且大家的境况也都得到改善,因此,按人发钱是一项帕累托改进。按人发钱的更加学术化的术语就是社会分红。4.3 国家纸币和现代不兑现信用纸币 国家纸币是由国家法律强制发行和流通的一种不兑现黄金的纸制货币符号,发行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紧急需要,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环境是物资短缺,没有实物基础,因此,发行的结果必然恶性通货膨胀。历史上出现过多起为人诟病的国家纸币超量发行的事件,如美国1861-1865南北战争期间发行的“绿背纸币”(Green back),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行的“阿西拿”(Assignats),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马克和旧中国的伪“法币”(何问陶,1996)。 现行的由商业银行创造的不兑现信用货币与国家纸币一样具有不兑现、不赎回的性质,但前者国家没有收到相应的铸币税,相当于国家放弃了这份公共收入,不同之处是前者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不致像后者那样引起恶性通货膨胀,但前者却导致债务危机、导致金融不稳定。 国家纸币是以国家的信用作担保的,而现在由商业银行创造的各种非现金货币,是以银行的信用作保证的,信用级别降低了。现在的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完全是由于有相应的社会生产力作保证。4.4用主权货币破解经济危机 为了应对利润枯竭的经济危机,我们必须增加利润。如果以别人负债得形式发现货币,为市场补充利润,谁也不愿意。这时候应当有人站出来舍身取义,伸出脖子让别人宰,甘做冤大头,先牺牲自己,再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宪法赋予其印钞职能的中央银行。 补充利润、补充货币的根本措施是发行主权货币。主权货币是一种纯货币(plain money)。纯货币是一种无负债、无利息、无需担保、无需赎回的交易工具。主权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依照宪法赋予的权力发行的一种纯货币,它的数量完全按照实际经济对货币的需要来决定,以现实的生产力作为发行的物质基础。主权货币主要用于社会分红,通过消费途径注入经济循环,也可以用于公共开支及作为减税的基础。 只要有过剩的生产力,就可以发行主权货币,这样做不仅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还会使实际产出增加。主权货币与历史上发行的让人诟病的“国家纸币”看上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两点本质上的区别:一是发行的条件不同。国家纸币一般是在战争等非常时期发行,这时普遍存在物资短缺的现象,它的发行必然加剧通货膨胀。而主权货币是在目前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发行的,有充足物质基础作保证。二是使用的方式不同。国家纸币由政府使用,用来敛财,而主权货币由全民公平使用,用于散财,消化过剩产能,让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主权货币与现行不兑现信用货币相比,它让流失的铸币税重新回到国家手中,变成公共利益,同时也有助于稳定经济,化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Huber(1999)和Huber and Robertson (2000)详细论述了以纯货币恢复国家铸币税的诸多优点及其具体实施细节。4.5主权货币体系的运行 主权货币体系的运行,其实就是对现行的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制度在保留其原有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对具体的运行参数进行技术上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以主权货币作为基础货币,加大基础货币的供应,降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规模,由国家回收部分铸币税利益,并把这些利益回馈给社会。(比方说,在存款准备金率为10%的情况下,1万元的主权货币,商业银行可以再创造出9万元,合计10万元货币,9万元债务。如果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50%,同时把货币总量仍控制在10万元,但央行就可以发行5万元的主权货币,商业业银行据此再创造出5万元货币,债务降低了,公共利益增加了。)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企业贷款意愿降低,使得货币乘数降低,即使降低贷款利率,企业也不敢贷款、银行也没有合意的借款客户,同时,消费者开始节俭,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这时候就会表现出通货紧缩。传统的货币政策几乎无法应对这种状况。因此,传统理论应对通货紧缩的主要办法就是财政政策,加大财政赤字,实行反周期财政政策。但这却会给政府带来巨额财政赤字,这又为下一波经济危机的埋下种子——一旦政府企图补偿赤字,就会造成经济收缩。而如果用没有负债的主权货币对抗通货紧缩,就不会有这种后遗症。主权货币的数量完全按照经济对货币的需要来决定,如果不发生通货膨胀,就不必刻意赎回。如果持续生产过剩、通货紧缩,就持续发行这种货币。主权货币发行完全以潜在经济增长为导向。如果发生通货膨胀,首先应当发展生产力,扩大供给,其次可以通过增加税收的办法收回这些货币。如果主权货币是以全民平均分配的形式进入市场的,它就有助于迅速调整投资过多、消费不足的畸型需求结构,其它优点参看党爱民(2008)。 这项改革可以让商业银行专注于自身的业务,从“政策贷款”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主权货币旨在补充利润,挽救经济,如果把它看作是临时的救贫救穷措施,就显得过于狭隘。当然,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消除贫穷,而本文的这个解决方案就是要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化的措施,而不是临时的应急的措施。4.6 主权货币的需求 对主权货币的需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通需求,主要体现在每年需要增加的M1上。这部分需求属于流通需求,它的量比较小,而且可以由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来实行。但是,如果以主权货币替代其中一部分,就等于回收了部分铸币税权利,它可以用于公共利益。 二是资产需求(有人叫保值需求),大致等于M2减去M1的那部分。这部分货币充当储藏手段,需求量最大。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由于我们在医疗、养老、上学、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不健全,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储蓄一部分钱来应对自身的收入波动。这部分需求也是对纯货币的需求,也对应着一笔巨大的铸币税收益。目前的以负债形式发行货币的货币供应政策,根本就无法满足这部分货币需求——因为没有人愿意为别人负债、也没有任何人有能力承担这么庞大的一笔债务!这是目前最主要的矛盾、最紧迫的事情。 三是人民币作为区域结算货币以后,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以上两种需求。这里也包含着一笔很大的铸币税利益。4.7 与主权货币相关的法律 国务院于1993年发文禁止财政向央行借款,随后于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该法第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这些法律法规出台的背景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通货膨胀状态,出台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1994年以前财政向央行借款累计1582亿元。为了这笔钱,央行和财政争吵了多年,最后国务院于2003年10月23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正式提交了《关于规范处理1995年以前中央财政向人民银行借款问题的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货币政策的目标锁定在维持币值稳定上,认为购买本国政府债券会释放高能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法律规定财政不能向央行借款、央行也不能直接包销国债,但央行却用人民币购买大量美元、再用这些美元去购买美国的国债和公司债券。 虽然理论界把通货膨胀归结为货币现象,但其归根到底是需求大于供给。事实上,出口导向式增长比内需驱动式增长更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因为出口是以实物财富换回货币,物资减少了,货币增多了。而按人发钱,是以闲置的生产力为基础、以原本要出口的物资为基础,物资仍然在国内,因此,更不容易造成通货膨胀。 今天,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扰,同时也出现了长期持续的通货紧缩。我们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而不是被动收购美元、根据美元的多少来发行人民币。我们应当根据目前的生产力状况,适当调整那些针对通货膨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符合我们经济发展的要求。4.8按人发钱是21世纪货币经济常态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始终无法赶上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将是未来经济的常态。这就是说,发行主权货币的物质基础是坚实的。发行主权货币,一方面让社会生产力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让企业得到了它梦寐以求的利润,这是一项帕累托改进。简而言之,由于企业对利润的渴求是无止境的、是一种常态,因此,按人发钱也会成为一种常态。 有人认为,我们的共同富裕可能会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诺奖得主舒尔茨(1998)曾经指出,先前的经济学家夸大了土地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力资本和技术对土地面积的拓展。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现在很多人夸大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舒尔茨说:“历史证明,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的增加来扩大资源”(舒尔茨,1998)。 有人预言(Brain, 2003),未来20年机器人技术进会取得长足进步,会导致大约50%的就业岗位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给每个公民发钱,将会成为21世纪的常态。科学技术的发展,替代了很多原来的人类劳动,这个技术进步使得人类不再需要为自身生存而忙碌,人类完全可以从各种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享受充分的自由,逐步进入共产主义。5.结论 本文以明斯基提出的“华尔街范式”和马克思关于“货币资本循环”的理论为基础,分析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认为全球经济陷入了利润枯竭式萧条。本文主张,发行一种无负债、无利息、无需担保、无需赎回的主权货币,用它替代部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功能、恢复部分本来属于国家所有的铸币税,并把它直接发给民众以增加消费,是迅速解决当前危机的可持续的制度性措施。按人发钱是为市场注入令其起死回生的利润,是生产过剩条件下的一项帕累托改进。 适合作为主权货币的币种,一般是那些政治稳定、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国家的货币。中国的人民币完全具备作为主权货币的条件。而一些小地区小国家的小币种要成为主权货币,会遇到一些障碍。因为这些小币种一般仅仅是在其发行区域内充当流通手段,一般不会用来充当储藏手段,尤其对那些资本帐户开放的国家或地区而言更是如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生产力仍然比较落后,政治也欠稳定,人们对持有本币没有信心,一旦赚到钱,就会立即拿来换美元,本币始终在实体经济中循环。因此,一旦增发本币,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发生金融危机,如1994年的墨西哥和1997年的东南亚。附录1:相关数学模型 本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乡村集市范式” 与“华尔加范式”的混合体。明斯基的“华尔加范式”对现代复杂的金融市场没有作出合理的抽象和概括,使我们对“华尔街范式”难以得出清晰的认识。事实上,华尔街范式的核心就是赚钱,也就是马克思描述的G-W-G’,我们只需往“乡村集市范式”中加入一个“赚钱”的要素,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下面给出一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出现在党爱民等(2004,P56-58),本文再给它添加一些解释。 党爱民等(2004)认为,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资本家的消费和投资之和存在一个极限——饱和值,假设这个饱和值为q。我们考虑一个仅有资本家和工人的模型,假设资本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零、工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假设工人和资本家的分配比例分别为α和β(很显然,α+β=1)。那么,全社会的总需求Y将由下式决定(假设资本家的饱和需求为100,分配比例资本家和工人各占50%,则全部有效需求就是200;如果本家的比例减少为25%,则有效需求为400):(1) 在如此规模的生产中,工人会得到工资Qm:(2) 我们再假设在t=0时,给工人一笔钱m0(比方说来自于转移支付),那么,工人就会有如下式所示的有效需求:(3)当t=1时,资本家仍然按照意愿消费和投资,他们的有效需求始终为q,而工人有效需求仅为Q0,全社会的总需求等于q+Q0,工人会得到工资Q1:(4)同理,当t=2时,工人只能消费由t=1时所拿到的工资,同时又得到工资Q2:(5)同理,当t=3时,工人只能消费由t=2时所拿到的工资,同时又得到工资Q3:(6)一般地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差分方程:(7)求解上式所示的差分方程可得:(8)把(2)式的边界条件代入上式,得到:(9)我们把(9)式的这个解表示在图(1)中。Qqα/β t0 1 2 3 4 图(1) )转移支付模型的动态均衡过程 由于α<1,所以,当t趋于无穷大时, αt趋于零,工人的消费达到稳定的数量,即:(10)这也就是(2)式的结论。 在这个模型中,由于资本家的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已经达到饱和,他们生产的目的除了满足他们意愿的需求以外,剩下的就是为了赚钱——因为他们对金钱的需求是不会饱和的。
由于在单位时间内资本家的消费始终是q,故社会共生产了(q+Qt)的产品,故单位时间的总产出为:(11)这个模型的结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把社会生产分为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q/β)为货币可再生的可持续的生产,也就是“乡村集市范式”的生产,也就是马克思描述的简单再生产(W-G-W)。这类生产的规模由资本家的饱和需求和分配比例决定。资本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雇用劳动、发放工资,同时出售产品收回工资,周而复始,循环不断,货币仅充当交换的媒介。由于在短期内,分配比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这个生产规模是稳定的。 第二部分(即m0αt)为不稳定的货币耗散型生产,也就是“华尔街范式”的生产,也就是马克思描述的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G-W-G’)。这类生产的源动力是资本家为了赚取工人手中的钱。随着赚钱活动的开展,转移支付给工人的那部分钱会越来越少,于是,这类生产逐步萎缩,直至消失。因此,这类生产是不稳定的。因为它是靠货币推动的,因此,我们称为货币耗散型生产。 同理,如果这个经济有来自外部的需求冲击M’,经济就会扩张,赚取M’。当这笔钱赚完以后,经济又会回到原来的均衡水平。信用扩张、财政赤字、对外净出口都具有扩张经济的作用。一旦这些生钱的来源发生障碍,就会发生经济危机。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在每一期都给全体居民一笔适当数量的钱,则“货币耗散型”生产(即“华尔加范式”下的生产)就会持续进行下去,达到一个像水电站那样的“非平衡稳定状态”,这便是“按人发钱”的理论来源。而降低资本所得份额、提高劳动所得份额是由该模型得出的另一个政策建议(党爱民,2007)。参考文献党爱民, 张阳武, 毕亚林. 2004. 过剩经济学. 广东经济出版社党爱民. 2007. 论发展中国家的有效需求与就业. 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党爱民. 2008. 基于生产过剩的社会分红. 会议论文(稍后在国外发表)何问陶. 劳建光. 1996. 货币银行学, 暨南大学出版社马克思. 1975a. 资本论(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马克思. 1975b. 资本论(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舒尔茨. 1998. 穷人的经济学. IN 诺贝尔奖获奖者演说文集(经济学奖).罗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P408-409Armstrong, Alan D. 1996: To Restrain the Red Horse. The urgent need for radical economic reform, Dunoon: Towerhouse Publ.Brain, Marshall. 2003. Robotic Freedom. from http://marshallbrain.com/robotic-freedom.htmDavis, J. Ronnie. 1968. Chicago Economists, Deficit Budgets, and the Early 1930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8 (June): 476–82.Fisher, I. 1932. Booms and Depress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33). The Debt-De64258;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 Econometrica, October, 1, 337–57. — .1935. 100% Money, Works Vol. 11, ed. and introduced by William J. Barber,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1997.Friedman, Milton.1948. A Monetary and Fiscal Framework for Economic Stabi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8 (1948) 245 - 264, reprinted in: Friedrich A. Lutz/Lloyd W. Mints (Eds) 1951: Readings in Monetary Theory, Homewood, Ill. (Richard D. Irwin), 369 – 393; reprinted again in: M Friedman (Ed) 1953,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3 - 156.Huber, Joseph, 1999. Plain Money. A Proposal for Supplying the Nations with the necessary Means in a modern Monetary System. Der Hallesche Graureiher 99-3. Forschungsberichte des Instituts für Soziologie. Martin 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Huber, Joseph and James Robertson.2000. Creating New Money: A Monetary Reform of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Kalecki, Michal 1965. Theory of Economic Dynamics. London: Allen and nwinKindleberger, Charles P.,1996.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i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Levy S. Jay and David A. 1983. Profits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eade, J. E. 1936.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____. 1938. Consumer Credits and Unemploymen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insky, H.1975. John Maynard Keyn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57-58)____ (1977). A Theory of Systemic Fragility, in E. Altman and A. Sametz (eds.), Financial Crises: Institutions and Markets in a Fragile Environment, John Wiley&Suns, New York.____ 1985.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Restatement.” In Arestis and Skouras eds., Post Keynesian Economic Theory. ____.1986.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____.1991.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Clarification” in M. Feldstein, ed. The Risk of Economic Cri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____.1992.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Working Paper # 74. The Jerom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New York: Annandale-on-Hudson. November Munson, Gorham 1945: Aladdin’s Lamp. The Wealth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Creative Age Press.Simons, Henry C. 1948: A Positive Programme for Laissez Faire. Some Proposals for a Liberal Economic Policy, and: Rules versus Authorities in Monetary Policy. Both articles in: H.C. Simons, Economic Policy for a Free Socie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First published as ”Rul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4 (1936) 1 - 30. Reprinted in: Lutz, Friedrich A. / Mints, Lloyd W. (Eds) 1951: Readings in Monetary Theory, Homewood, Ill.: Richard D. Irwin, 337 - 368.Tavlas, George S, 1998. "Was the Monetarist Tradition Invente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 12(4), pages 211-22
更多阅读
永夜幻想曲簡體中文破解版重新封包,純淨無彈窗 永夜幻想曲攻略
基于陽光小志@豬豬樂園提供地址的版本提取的破解補丁加上官方6.0語音版制作的,去除了原破解版的廣告彈窗等等信息,更加接近官方的啓動器,同時加入語音包,方便以後完美破解時換用補丁即可收聽語音《永夜幻想曲》是由66RPG制作的單機戰棋
周小川的“超主权货币”很初级 周小川 货币政策
周小川的“超主权货币”很初级周小川同志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引起巨大反响,细读该文,分量极重,显然代表了央行的最高智慧。但我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一贯反对者。尤其是“购买美国国债”,我已经使尽了最刻薄的语言予以奚落。
霍建华吃醋宣示主权 主权货币信任度持续贬值「一串代码」的战争机会
既然人们能认同一张纸有价值,为何一串代码就不行?只要有人认同,虚拟的比特币也就拥有价值,货币只是财富的收据,而非财富的本身。 两三个月前,欧洲小国塞浦路斯的街头巷尾充斥着抗议政府对银行储户征收“存款税”的人群,他们取
人民币是主权货币吗 白银战争让中国丧失货币主权
文/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 1570年之后,通过美洲的白银贸易,中国已被深深地卷入了亚洲和世界经济体系中。我们不是没有货币经济,而是没有了国家货币主权。 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银禁”,这无论在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上
淘宝网店进货渠道 港企欲以网店破解内销渠道之困
“一年6000元的入场费,远不及一个广告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政府资源集中推广,比我们自己拓展内销渠道节省费用和时间,我们看好在淘宝开店的前景。”生产家居拖鞋的香港贝家鞋业厂负责人王连续红昨日对记者如是说。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