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代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例外,货币制度的选择也是有代价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选择相同货币制度的代价是不一样的;天下没有普适的货币制度选择。
在金或银本位制下,由于锚下的直接,易于观察,不容易滥发货币,因此币值稳定。况且,在没有现代银行制度的时代,没有办法像今天这样通过收放银根调节货币量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因而需要使用能够自发调节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的金或银本位制。这是有实例的。古代中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国家,由于缺少金、银、铜贵金属,不得不大量使用纸币。然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纸币发行容易,回笼就困难了。这使这些国家经常处在通胀、通缩的交替困扰之中。因此王朝不得不频繁地以新币换旧币,以小额换大额,回笼货币来治理通货膨胀。好些历史学者认为以小换大、频繁换币是统治者腐败敛财。殊不知,这是在缺少贵金属,又没有现代银行制度的条件下回笼货币、治理通货膨胀的必然选择。当然,这实例也说明金或银本位制不利的方面,就是经济快速增长货币量容易不足。而且作为本位的金或银大量外流可以导致很大伤害,而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巨额的金或银储备,这也是浪费。
不太严格的金或银本位制,其实更多地是一种盯住金或银的货币制度。例如20世纪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就是这样的货币制度。在这制度下,货币不再是用本位物品铸造而成,可以通过收放银根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本位物品的办法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本位物品的总量相对于社会总财富的比例越来越小,任何单一物品相对于货币总量来说都将变得微不足道,这无可避免地使本位物品具有资产的性质,也就是价格具有过度波动的性质。这样,假如完全依靠调节货币量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那么这样的调节必定不仅频繁,也一定剧烈,为经济所不能承受。所以,这制度必须拥有本位物品储备,并不能全部摆脱严格的金或银本位制的局限。
金或银本位制的局限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壮大,假如选择用商品做锚的话,那么一定要选择一篮子商品,并且这个篮子的商品种类要适当地多。道理在于:其一,任何物品都有价格变动,一是因为相对需求变化而引起的,二是普遍的通货膨胀引起的,但要把两种效应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于是就要最大程度地让篮子内的商品相互对冲来过滤掉相对需求变化的效应。其二,假如篮子中的物品种类太少,那么篮子物品就容易被人炒作,价格容易大起大落。这样,就不得不大量储备篮子物品,用增加或减少锚物品的办法来协助维护货币与锚的比价。
盯住一篮子物品,这成为货币制度的必然选择。和金或银本位制度相比,这制度锚下的当然要间接些,货币稳定性相对要弱一些。不过如果货币政策能够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物品的比价关系,那么货币稳定是可以保证的。问题在于,在这制度下容易用货币政策去实现就业、国际收支等其它经济目标,不容易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物品的比价关系。是的,盯住一篮子物品的货币制度即是赋予中央银行单一的稳定货币的职能的制度。毫无疑问,这有赖于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进一步讲,这是需要基本政治制度作保障的。所以,这制度不会成为所有国家的最优选择。而且在这制度下,汇率将自由浮动,这也是要考虑的。
说过了,虽然当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法定货币制度与盯住一篮子物品的货币制度存在重大区别,但主体上还是一种盯住一篮子物品的货币制度。二者之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物品的比价关系,还是同时服务于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多重经济目标。要知道,货币之所以举足轻重,是因为它是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每个人都凭着它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是货币的首要功能。货币政策一定要以货币稳定为首要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假如有空间的话,才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实现别的经济目标,而且货币政策不可以频繁地用于实现货币稳定之外的其它经济目标。今天,让全球经济受到重创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就与美国频繁和不恰当地用货币政策实现货币稳定之外的其它经济目标有关系。决不是说多印钞票就能创造就业、就能影响真实利率、就能推动社会繁荣。如果我们同时让货币政策服务多重经济目标,那么就是给货币下了多个锚。张五常讲得好:“一只小艇在大海中下了锚,狂风暴雨之际在海面浮动。一锚必须,但多锚可使小艇沉没或粉碎。”“货币政策应该限于稳定货币价值,提升减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其它不要管。失业、不景、财赤、战争等,要用货币政策之外的其它方法处理。同时兼顾经济的其它事项,不容易稳定币值。”
盯住一种货币或者一篮子货币是另一种替代选择。这制度安排的好处,是下锚直接,不容易滥发货币。而且在这制度下,汇率固定,因而无疑稳定。当然,既然我们收获了汇率稳定的好处,那么就得承担国内价格和工资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变化的代价。在这制度下,还需要有适当的外汇储备,用来维护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这是由于锚的资产性质,锚本身的稳定性不足所决定的。而且,这制度也容易招致被盯住货币国家的不满,引来摩擦。
币值稳定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内价值稳定,也就是国内物价水平稳定;二是对外价值稳定,也就是汇率稳定。选择盯住一篮子物品的货币制度,无疑以对内价值稳定为优先考虑;选择盯住一种货币或者一篮子货币,无疑以对外价值稳定为优先考虑。严格来讲,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乃是一个铜钱的两面,应该一升俱升,一降俱降。但为什么货币对外稳定和对内稳定常常出现偏离,甚至成为一种两难的选择?答案在于:货币的对内价值是用商品和劳务来标示的,而货币的对外价值则是用另外一种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来标示的。货币是资产,后者是用资产来标示货币的价格。我们知道,资产会受到风险和预期的影响,价格具有过度波动的性质。这就是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发生偏离的原因。
薛兆丰讲得好:“摆在中央银行面前的,有两套好方针,还有一大堆坏方针。那一大堆坏方针,其特点是‘样样兼顾’——时而要稳住汇率,又时而要稳住物价,再时而要稳住就业。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历史表明,任务越多,表现越差劲;任务越单纯,表现越出色。两套好(也就是单纯)的方针:一是盯死外币,这外币可以是美元、欧元或一篮子外币;二是盯死物价,让国内保持稳定的、接近零的通胀率。”这就是当今世界货币制度的可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