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不能再提减税了,减税是个馊主意”,这是财政部某官员对媒体发表的“高论”。这位官员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方面出台减税政策,一方面又要扩大政府支出,国家的财政压力很大,所以已经不再具有减税的空间。该官员还认为,减税并不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看到这样的一番“高论”,没有人不为财政面临的困难感到揪心。但如果稍微了解一点经济学知识,我们又不得不感到遗憾,因为堂堂财政部官员竟然不懂得财政的基本原理。
财政除了为国家公共机构筹集资金之外,还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所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需要适时调整财政政策,以起到刺激或减缓经济的作用。在经济困难时期,由于需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具体的表现就是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由此带来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但如果因此就排斥减税手段,或者完全无视减税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财政官员是无知的。
正常情况下,经济困难时期因为积极财政政策扩大的财政赤字是可以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得到弥补的。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在经历多年的萧条后,到老布什离任时,联邦赤字达到创纪录的2930亿美元。克林顿上台后,美国迎来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到2000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盈余高达2370亿美元。近些年,美国经济再次面临困难,特别是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和正在向纵深发展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的财政赤字再创记录,但美国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并不为此感到特别忧心。因为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后,这样的赤字规模也会逐步缩减直至平衡。
即使我们担心经济会长期萧条,赤字因而长期存在、甚至规模越来越大,我们依然不用过度担心。因为政权的稳定性和政府的高信用,老百姓并不会担心政府借钱不还,因此世界各国都有举债的传统。因为政府举债的出发点是为了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与老百姓的利益完全一致,而且实施赤字政策的同时也为经济高增长时期的财政盈余打下了基础,所以只要赤字规模没有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政府并不会丧失自身的“流动性”。
此时此刻,我们正遭逢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财政手段是我们通过自救克服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减税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减税可以提高企业利润,进而刺激投资,扩大就业。同时,由于企业利润的增加,就业者的收入水平也会增加——至少会遏制收入下降的势头。以为减税无法起到刺激消费的论调也就成了无稽之谈。的确,减税会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压力在经济好转时很快就会得到化解。而且,由于我国的赤字规模本身很低,减税的空间应该还比较大。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刻,试图封冻税收工具的论调如果不是因为无知,那就真的是一个主观故意的“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