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专家”建议政府用发放购物券的办法应对经济危机。尽管有些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但“专家”们希望看到的是一场全国性的“购物券运动”。对这种思路或建议进行附和的人非常多,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群众”支持的事情一定是好事。58年的“大跃进”、66年开始的“文革”和2007年下半年的全民炒股,都是“群体性错误”很好的例子。
毋庸置疑,发放购物券对经济运行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无论在“经济哲学”层面,还是在“代价与效果”层面,这种做法都不是最优选择。
从效果方面看,购物券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现金消费。这种替代效应将广泛存在于中高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对有无购物券并不在乎,甚至是完全麻木的,没准会把购物券扔在一边而忘记它的存在;中等收入家庭领到购物券会比较高兴,但基于对未来的风险预期,这些家庭不会因为领到了购物券就扩大消费支出,购物券的使用可能等量地替代现金消费。只有那些购买力极低、在“温饱线”之下艰难度日的人们,在领取购物券之后会购买其原本买不起的生活必需品,暂时扩大自己的消费支出。为什么使用“暂时”一词呢?因为购物券不可能月月发、年年发,它所产生的效应,无论是现实效应,还是心理效应,实际上都是“一次性”的。很多“专家”、“学者”恰恰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次性的“红包”能够扭转人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悲观预期吗?不可能。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多数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吗?也不可能。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常规思路,购物券的发放能够产生“收入效应”,从而增加消费需求。我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这种思路过于“天真”——不论是富人,还是普通人,都已耳闻目睹乃至切身感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且几乎没有人不对未来的前景感到迷茫乃至恐惧(网上说,一项调查显示,次贷危机以来,很多大富翁花在情人身上的钱也变少了),在这种形势下,购物券的“收入效应”抵消不了人们预期中的中长期收入风险。在正常的经济形势下,发放购物券会助长人们的消费热情,但这时政府不可能发放购物券;在一场罕见的经济危机刚刚拉开序幕的情况下,发放购物券除了能给中低收入阶层带来短暂的欣喜和抚慰之外,不可能产生明显而长久的宏观效果。
从代价方面看,除了财政上的直接成本之外,购物券的设计中还可能伴随着寻租和腐败。这里所说的“设计”主要指购物券的使用范围问题。如果是通用型购物券,自然出现不了寻租问题;但如果是事先规定使用范围的购物券,就很可能出现寻租问题。中国很多事情的初衷并不坏,但因为“动歪脑筋”的人太多,一搞起来就会走样。
从经济哲学层面看,发放购物券更是不可取的。首先,将发放购物券与发放现金相比,前者带有逼迫人们消费的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在消费与储蓄方面的自主选择权。其次,逼迫人们消费的初衷是为了增加GDP,这样一来,作为任何一个经济体系最终和最高目的的居民消费反倒沦落为一种政治工具。第三,与历史上任何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相似,本次经济危机根源于全球和国内一系列重大失衡,在经济体系自发地对各种失衡进行矫正的过程中,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刺激经济,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流毒再次发作。
凯恩斯主义在本质上是“宏观纵欲主义”。按照这种“主义”,只要能增加GDP就是好事,即便以浪费的方式增加GDP也在所不惜;按照这种“主义”,节俭不再是美德,反倒成了一种罪恶。正是在这种“主义”的误导下,“二战”结束之后,很多国家的政府走上了千方百计刺激消费和不断制造浪费的错误道路。从“二战”结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深受凯恩斯主义蛊惑的人类已经把地球糟蹋得几乎不适合任何动物健康地生存。今天,人类的数量和人类长期膨胀起来的欲望已经超出地球的持续承载能力,工业文明的预期寿命未必比得上一个青少年或一个儿童。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面前,人类应当深刻反省“纵欲之罪”,重新回归节俭美德,把凯恩斯的“宏观纵欲主义”丢弃到历史的垃圾堆。
那么,面对历史罕见的经济危机,政府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思路和举措呢?我认为,在宏观层面,政府应当接受经济衰退的而不是企图阻止经济衰退。本次经济衰退是全球和国内经济体系多种病症集中发作的结果。像是医生面对一个病情严重的患者一样,眼下政府应当系统性地诊断病情,着眼于根治病因,而不是给病人大量注射兴奋剂。如果大量注射兴奋剂,也许病人能够从病床上爬起来并且到操场上跑几圈,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和更加难以医治。
在理性地接受经济衰退的前提下,政府该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搞清真正的病因,二是拿出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高明的医生和平庸的医生,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能否搞清病因、能否拿出最好的医疗方案。如果碰到医术和医德都非常优秀的医生,病人可能就有救了;反之,病人就可能在庸医的“瞎忙”中走向死亡。
这里得强调一点,即便医生相当高明,也不应期盼病人最终能康复如初——有时候,会留下某种后遗症;有时候需要锯掉病人的一条腿;有时候需要做器官移植,而移植的器官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于眼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病因,说起来比较复杂,以后找机会再细说吧。关于什么才是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讨论起来则更加复杂。如果把世界经济在整体上看作一个病人的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有这种思维),一个难以回避的糟糕局面已经展示在世人面前——各国家的政府和各个央行像一个个医术或高或低、医德或优或劣的医生一样,在缺乏系统化协作的情况下分别对整个病体的某个局部进行诊断和治疗;负责治疗甲部位的医生甚至盘算着以乙部位的病情更加恶化为代价,来缓解甲部位的病情;而且,尽管医生们忙个不停,可采用的主要手段依然是凯恩斯主义的“兴奋剂疗法”。在这种情况下,本次全球新经济危机不仅会比较漫长,而且可能在某些缺德医生(美国政府和美联储肯定是这样的医生)采取以邻为壑治疗手段的过程中向更加危险的方向演化。
这里想指出一点,尽管人类早已进化为“文明动物”,但国家这种带有生命的人类组织,依然十分接近于非洲草原上弱肉强食的动物。对于国家来说,谈不上什么友情或道德,要的只是清晰可见的利益,而支撑利益目标实现的永远是强大的暴力或对强大暴力的归顺。“国家道德”永远只是弱国一厢情愿的幻想。国家与国家之间,尤其是强国与弱国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协作。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席卷大国的经济危机爆发之时,往往就是世界局势走向恶化的开端。
就中国而言,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我们是控制不了的,内因也非一日之寒。内因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多种难以改变的体制性因素。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部资源的高度依赖,已经使不可控的外因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宁可多一些忧患,也不能盲目乐观。
在外因方面,外需下滑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沦落为“世界长工”。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消耗殆尽的资源、日益恶化的环境,与十三亿人追求小康和幸福的理想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如果不解决这个矛盾,不仅内需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走不通,而且外需型的道路也走不了多远。中国经济外向型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内被压低的资源价格和被忽视的环境成本来支撑的,随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弱,外向型发展道路也在不断接近终点。
怎样来解决资源与人口之间的深刻矛盾?我认为,一是要像当年搞原子弹和卫星那样,组织一大批专家在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新材料两个领域进行系统性攻关,抢占这两大领域的制高点;二是在体制和政策上应严格限制资源类产品出口,并且对那些以出口为导向的、直接或间接消耗较多资源的产业和企业实行严格的出口限制,即使很多企业倒闭也在所不惜;三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节能型社会;四是倡导节俭美德,并通过深化改革铲除公款消费和腐败型消费不断膨胀的土壤,从而实现向“节俭型社会”的转型;五是利用资源价格下跌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多地收购海外的油田与矿山;六是大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我们领海范围内的海洋资源以及我们在其他国家收购的油田和矿山提供坚强的保护;七是通过与资源出口国建立以货币互换为基础的双边清算机制,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为实现与资源出口国之间的长期性互补贸易奠定货币基础。
中国实际上已经到了重新审视什么是改革的宗旨、什么是开放的目的、改革与开放之间是什么关系、什么是中华民族的长远与根本利益、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应当谋求什么样的地位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时候了。只有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在“治标”的层面,给温饱线以下的人发一些购物券当然是正确的,但采取这种做法必须明确三点:一是发放购物券代替不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能因为发了购物券而延迟体制性改革;二是发放购物券只能局限于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穷人,因为中高收入家庭拿了购物券并不会增加消费支出(前面已经说了,购物券对现金支出有替代效应);三是,向穷人发放购物券只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情况下的临时性应急之举,其目的不是刺激消费和GDP,而是出于对穷苦同胞的体恤与关怀。
消费是最不需要“刺激”的一种行为。所有的动物一生下来就知道吃喝,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即便是街边精神不太正常的流浪者,他也知道到垃圾筒里寻找食物充饥,也知道捡起别人丢弃在路边的破衣服御寒。所谓的“消费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投资与信贷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二是相当于一部分人购买力过低。无论针对哪一个“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都不能搞宏观刺激。
同时,对于任何一种动物来说,消费是其所有行为的基本指向,而不是其他行为的工具。即消费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地球已经难以承载人类的整体欲望,人与人之间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极不均衡的今天,“刺激消费”这种纵欲主义的、把“目的”异化为“手段”的词汇,应该连同凯恩斯的“纵欲主义学说”一起制作成一个警示后人的标本,再也不应将其奉为应对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借此机会,真诚祝愿各位朋友和同胞新年平安顺意!尽管新的一年充满变数和凶险,但我们还是要满怀热情和勇气迎接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