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尤其是最近三五年左右,业界总有一些声音在躁动般嚎叫:中国白酒进入酱香时代!于是乎,一些酱香型白酒一夜之间诞生了,从赤水河开始向全国市场蔓延。从市场表面上看,真的是“酱香一片”。 酱香时代真的来了吗?中国白酒市场会有酱香时代吗? 在众人为酱香疯狂的时候,笔者却认为:酱香白酒要进入一个时代,或者要引领白酒市场,那只能说是一种传说! 酱香的速度 纵观整个白酒市场发展史,酱香型白酒的崛起是非常规的,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一切可以用数字去衡量的标准。 2008年前,市场上能见得到的酱香白酒几乎就是茅台、郎酒。当然,茅台镇部分小酒厂有部分产品也能在市场上偶尔遇见,但如果想找出几个能叫的出名字的品牌,似乎很难。可从2009年至今,酱香型白酒呈现出了无孔不入之态,尤其是出自茅台镇的酱香型产品如牛毛一般飘向了960万平方公里的任何一个角落。 辽宁号航母用了多长时间造成(还是改造)?神舟飞船上天要研制多久?如果在中国要再找一个能超越这些高科技产品的诞生速度的话,酱香型白酒的发展首屈一指。 谁缔造了酱香传说 酱香型白酒为何发展如此之猛?谁是背后推手?究竟是谁缔造了酱香传说? 茅台?错!如果说茅台推动了酱香型白酒的成长速度,笔者认为很荒谬。茅台存在多少年了?茅台宣传酱香型白酒的种种卖点多少年了?为什么前些年整个酱香型白酒市场一直萎靡不振呢? 如果一定要说茅台是酱香型白酒快速起来的推手,那也无外乎两点。一是随着茅台价格的不断飙升,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酱香型白酒的利润空间而已。其次就是茅台的那些“同门兄弟”们使劲去打茅台的擦边球,这也没错啊,本是“同根生”嘛,大家都来自巴掌大的那么一块地方,为什么只能你一个人用“茅台”呢。 茅台不是酱香白酒发展的推手,难道是郎酒吗?虽然郎酒的根也是酱香,虽然曾经号称“茅武郎”,但现在仔细分析一下郎酒的系列产品,其真正为酱香的有几个产品呢?红花郎、老郎酒,珍品郎,还有几个呢? 究竟谁是缔造了酱香传说呢?笔者认为有两股力量。首先是以“赖茅”为代表的茅台镇的“群雄”们,“赖茅”不是某个企业,不是某个商标,那是绝对的“群狼”;笔者曾经在河南市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那里至少可以找到100余个打着“赖茅”的产品,可他们的商标、生产商却截然不同;也听说过只要你花钱,用个三五万就可以在茅台镇任何一家酒厂(或者作坊)去生产属于你自己的“赖茅”。“赖茅”们又何以能缔造酱香传说呢?首先在前面说的产品多;其次是价格低廉,河南信阳市场上有一款“赖茅9年”,180元一件(六瓶)的零售价,当消费者一次购买一件的时候,还可以送一盒价值20元的红旗渠香烟。所以,“赖茅”们实现了茅台这么多年没实现的一个愿望: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喝上酱香白酒。 酱香传说的另一个缔造者说出来真容易得罪人。最近几年,他们走到哪里都大力宣扬酱香的未来,给那些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描绘大好的前景;同时也给那些正进入酒类经营瓶颈期的经销商猛谈中国未来白酒市场将是“酱称天下”。至于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不是我们要在这里去讨论的内容。

酱香只是传说 为什么笔者要说酱香型白酒是个传说呢?首先声明这只是笔者个人意见,与其他任何人无关。 首先是产能问题。一个白酒企业靠什么去支撑自己的发展?毫无疑问就两个字——产能!都知道优质酱香型白酒基本来自赤水河那一小块区域,集中在贵州的茅台镇和四川古蔺。但茅台镇究竟能产多少真正的酱香型白酒,我们无法去考证,也无从考证,毕竟茅台镇和古蔺就那么大点地方。虽然茅台镇在努力去打造什么酒城,但离开特殊的地理区域再去生产酱香,其品质又将如何?这可以去忽悠消费者,但不能忽悠自己吧。茅台镇有无数“酒厂”,但真正具备了生产能力和生产资质的,又有多少呢?茅台酒厂这么多年的努力,其产能始终是个头疼的问题,可按茅台镇某些酒厂的说法,他们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茅台酒厂。 其次是品质。对白酒生产,尤其是酱香型白酒的生产,笔者不懂。但曾经听一些酿酒专家说过,真正的用整粮酿造的酱香型白酒需要三斤糯高粱和一斤小麦才能酿成,估计成本就已经接近30元;加上存放三年,再加人工等等,估计硬成本也需要50元左右了吧。因此前面说的那种180元一件,而且还是9年陈的酱香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值得探究。 第三是品牌。到目前为止,虽然酱香型白酒满天飞,但真正可以叫的出品牌的能有几个?茅台、红花郎、武陵、国台、仙潭,还有几个能让人记得住的呢?茅台镇那么多酒厂,可为什么就没几个真正具备品牌标准的呢?罪魁祸首或许是茅台,谁让你那么牛,让众多小兄弟都跟着你走呢?现在的格局是跟“茅台”的“品牌”多,没有自己品牌的更多。茅台镇本来还有一些酒厂尚具备去打造自己品牌的能力,但可惜的是他们已经成了OEM基地。 第四是持久发展的能力。这是前面产能的延伸。因为酱香型白酒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等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要生产真正的优质酱香型白酒需要相对较长的周期性,从而就限制了产能。可随着这几年那些酒厂不计一切去扩张所谓市场,他们忽略了自己基酒的库存和酿造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张,酒库里的基酒也开始大幅度的减少,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状态,这就逼着酒厂去邻居们那里采购基酒,从而决定了酒质的不稳定,酒质一旦不稳定,那想要保证市场的持久性则是不可能的了。而这正是酱香型白酒欲创造时代只能是传说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五是消费人群的局限。总的说来,喜欢酱香型白酒的消费人群是小众,以前集中在政务消费群,但随着政策的调整,这部分人群也开始分化了,于是,酱香型白酒的消费人群更小。如果要去扩大消费人群,那就需要教育和培养,则需要企业去承担更多的成本。有几个酱香型白酒企业能承担呢?或者说愿意承担呢? 至于酱香型白酒是否真的能热起来,是否真的能引领中国白酒未来,中国白酒市场又是否真的能进入酱香时代,这一切与笔者无关,自己只是个消费者而已。因为自己是广大白酒消费者之一,就无法与专家们比肩,只能代表消费者说一句:别迷信酱香,酱香只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