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2009中国营销
近一段时间,国内机构开始陆续对2009年的中国经济和股市发布自身的展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08年的中国经济和股市,国内机构曾普遍看错,他们对2009年的预测能否成为现实?再次梳理机构预测的逻辑,有助于我们做出判断。 是否分清阶段性和趋势性问题?
从认识论上,机构在2008年看错的根本原因是:未能妥善区别开阶段性问题和趋势性问题。
尽管大部分时候,两者容易纠结于同一经济现象;譬如人民币升值问题、能源问题。但更多时候,阶段性问题的涌现,迅速而易变,而趋势性问题的解决则往往被暂时搁置。 2007年底,机构在盲目看好2008年经济和股市时,此前几年的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投资者信心高涨,被视为将“自然延续”。但被事实所粉碎。 2008年中,同样出现了近似误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越南的。2008年5月底6月初,关于“越南盾危机”的报道和担忧在中国的讨论铺天盖地,曾一度被认为是越南经济崩溃的前奏,但事后证明:这只是由当地监管不妥、市场信心不足带来的阶段性问题,而不是趋势性问题。 同样,当券商对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在下半年实现反转、带动周期性行业出现一些投资良机的时候,是被暂时的阶段性变化所蒙蔽?还是踏准了趋势?
是否忽略了外围重要变数?
中国经济和股市已不是孤岛,但机构在预测2008年时恰恰普遍忽略了外围重要变数。
现在看来,当时至少有两项重要因素被明显低估了:其一是美联储持续降息之后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国际原油价格在短短六个月内从每桶90美元飙升至147美元,从此间接造成中国PPI不断上行,通胀成为上半年的焦点;其二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并最终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这些因素,在2007年底就已存在或露头,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同样,尽管中国政府可能通过投资减小经济失速风险,但据IMF预计,美国2009年仅能实现0.1%的正增长,欧洲则是副增长,这些外围因素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自身的努力?是否加强了政策预见性?
宏观调控政策和股市监管政策变化,是影响中国经济和股市的重要因素。2008年逐渐强化的经济下行风险,如今被视为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央行货币政策滞后——在季度经济增速已连续两季下滑的情况下,仍不断紧缩。但是,从机构来说,既然对政策失误没有做出判断,自然无法预见到所造成的风险。
同样,在券商对2008年的预测中,已经显性的政策和政策取向被延伸,但政策本身的合理程度?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则少被论及。把握好政策逻辑,才是预测准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