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动态 经济运行动态e信息(第22期)



  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大考

  中国新闻周刊

  周政华

  2008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9%,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增幅。经济下滑速度之快,出乎意料。众多研究机构认为,下滑趋势将延续至2009年。

  尽管中国目前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目前的增速仍低于近30年中国经济9.8%的年均增长率。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长期以来,中国政府视8%为经济增长的安全水平。

  政策转向

  中央政府下半年的调控政策,在今年年初的两防基础上突然转向。

  2008年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还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7月即调整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到现在再次转变为“保持经济增长优先”。

  宏观调控政策的正式转向,则在10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上,确立了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涉及财税、信贷、外贸等十项经济工作重点。随后,各政府部门纷纷调整相应政策,目标只有一个:“保增长。”

  与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候不同,当前中国和国际的形势都发生了改变。

  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已经陷入停滞,其国内消费收缩,进口需求锐减。而中国业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国内港口、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钢铁、汽车、服装等部分行业甚至还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因此,旧有的“以投资促增长,以出口消化投资产能”的路径面临失效。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这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着实考验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

  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预料将在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外公布。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该是刺激内需的时候了。

  货币、财政政策调整未见新意

  从10月底,中国政府陆续出台的政策来看,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开始由“偏紧”转向“稳健”,但上述调控对象主要是金融和制造业部门。

  国家发改委、海通证券等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均表示,上述政策调整均系常规手段,不可能立竿见影,效果将在1年后才逐渐显现。

  最先改变的是“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副行长苏宁日前在“2009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关键的时期,要改进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供应充足。

  9月以来,央行已三度降息。9月16日,央行宣布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开始,此后,10月9日、10月30日又连续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暂免征收已经开征9年的利息税。

  降息或将继续。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金公司、瑞银证券等17家中外研究机构共同完成“朗润预测”显示,今年4季度可能实施2到3次降息操作。参与报告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则认为,应加大降息幅度。

  与此同时,信贷开始松动。

  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在10月底公开表示,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以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初,为抑制通胀,央行曾要求商业银行按季度提出信贷规划,央行从宏观政策层面加以指导。

  目前,出于防范风险考虑,银行惜贷现象仍相当普遍。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今年9月份M1增速创下新低,存款定期化继续,行业贷款增长迟缓。该报告预计,在降息周期初期,一两次降息行为也很难刺激新增的贷款需求。

  此前旨在挤压楼市泡沫的房贷政策,也已改弦更张。10月中旬,央行下调了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但市场对此反应平淡,国内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量仍未走出低迷。

  海通证券分析师李明亮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有限。他同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未来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

  减税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是当前财政政策调整的主轴。备受关注的增值税改革时间表仍未明确。目前,减税主要涉及出口退税、财政增收节支、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目前,财政部已经调高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率上调,被一些企业视之为杯水车薪。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参与本届“广交会”的湖北蒲纺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八部经理景光涛说,1个百分比的退税率尚不能抵消美国、欧元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更不用说根本改变企业的困境。目前纺织行业只有一些大型企业尚能艰难维持。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被提上日程。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10月下旬公开表示,此前已经国家批准的铁道部“十一五”规划,投资总额1.25万亿资金规模已经上调至2万亿。王勇称,“铁路新项目的投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铁路目前仅占据中国交通运输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在中国交通长远规划中,未来10年,这一比率至少要提高到50%。

  内需如何启动?

  眼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均认为启动内需,刺激消费是应对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最为有效手段。但是在路径选择上,目前意见尚未统一。

  就政府已经公布的种种经济刺激措施来看,投资基础设施拉动内需的思路再次浮现。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铁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并表示要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

  这一做法并不新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依靠启动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以及发展重化工业来拉动内需,此后,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迅速改善,煤电油运等瓶颈环节大为缓解。

  但上述措施也导致一些问题。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吴志峰近日撰文指出,在上一轮启动内需过程中,国有大企业、基础工业、上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消费需求、民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公路、城建、电力等物质基础设施投资占到财政支出的30%以上。然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支出长期偏低。吴志峰认为,这正是中国消费难以真正启动、投资消费严重失调的根本原因。

  海通证券分析师李明亮预计,相关社会民生领域专题,可能会纳入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程。

  李明亮认为,最近政府计划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各项农业补贴即是一个信号。

  “中国明年将采取一些非常重要的措施增加内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最近一次公开讲话中称,中国还有进一步增加消费的潜力,但是家庭开支近年来的大幅增长意味着该潜力发展空间有限。

  寻求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政策平衡

  

   巴曙松  李胜利

  半月谈

  

  一、“一保一控”是宏观政策基调基本一致下的适时微调

      近期,中央将经济工作方针由“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继续坚持对通胀压力高度关注的前提下,“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取代。国内外都十分关注这个政策基调微调背后可能出现的宏观调控新举措。

      从基本的政策取向上看,这些政策措辞变化的政策基调是连续和一致的,并不意味着宏观政策取向出现了重大改变。今年以来的宏观政策走势也与预定的方向基本一致,只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的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外部需求降低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为防止经济短期内出现过快下滑而进行了微调。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稳步发展,但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加剧、能源价格上涨、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周期性回落的运行阶段,同时也进入到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压力空前加大的阶段。从统计数据来看,GDP增速在2007年二季度达到11.9%的高峰后,出现了不断下滑的走势,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10.6%,二季度为10.1%,目前已是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回落。出口方面的回落更为明显,在人民币升值效应不断扩大和外需减弱等因素的影响下,上半年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6月份更是大幅回落到20%以下。应该看到,经济增速的放缓固然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和年初制订的“双防”调控措施密切相关,经济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宏观调控的目标得到初步实现。

      客观地讲,在全球经济普遍回落的情况下,2008年上半年我国GDP取得10.4%的增幅并不低,同时,经济的下滑还带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经济增长回落主要是由珠三角、长三角等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下滑所带动的,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经济增幅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统计数据上看,上半年,全国有15个省市的GDP增幅达到或超过13%,中部9个省、自治区GDP平均增幅达14.01%,而西部9个省市、自治区(除遭受地震灾害的四川省)GDP平均增幅也达12.31%。这种行业和地区性差异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结构调整的阶段密切相关,传统的依靠低要素价格投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增长,在人民币升值和资源价格上扬后,必然会进入到一个以提高生产效率、淘汰落后产能为主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首当其冲,调整过程中的经济回落和阵痛也在所难免。

      不过,从国际经济环境上看,全球经济的回落已经是一个显著趋势,其中的主导力量之一是美国。目前,世界经济周期性回落的调整压力才刚刚显现,这对已经日益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必然会产生深远影响。从宏观政策的角度看,过快上涨和过快回落都可能对经济形成显著冲击。当前政策基调的微调,关键目标还是在于防止经济过快回落,而不能视为宏观政策基调的转折和拐点。

  二、尽管CPI稳步回落,抑制通胀仍是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转型往往容易伴随着通胀的压力。这一轮中国的通胀是全球经济快速扩张、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背景下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扬传导的结果,也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的反映,是国内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低估压力在特定环境下的释放。

      5~8月,国内CPI连续四个月呈现回落的走势,这一方面和食品价格的回落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季节性因素所致,2007年同期正是粮价高涨的时期。因此,通货膨胀可能会进一步回落,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存在,总体的通胀水平依然会处于不低的水平。目前,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尽管CPI开始出现回落,但1~8月累计仍然上涨了7.3%,属于很高的水平。生产价格方面,1~8月累计PPI同比上涨8.2%,8月份更是高达10.1%。PPI不但是衡量工业品出厂价的指标,也是CPI的领先指标。工业品价格的大幅增长也使得未来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景不容乐观,即使不会全部传导为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必然会挤压企业的盈利能力,从上市公司盈利的角度加大微观企业的调整压力。

      从外部环境看,在次贷危机缓解、房地产价格调整大致结束前,美国的货币政策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都会十分宽松,美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相对高通胀、低增长、实际利率为负的新时期。同时,在美元贬值以及实际需求的推动下,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未来的通胀压力。中国对成品油和电力价格的管制,暂时延缓了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国内的油价大致相当于国际市场80美元每桶左右的价格,一旦能源价格逐步放开,PPI将承受更大的上涨压力。

      因此,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内PPI加速上涨的情况下,要充分意识到通胀压力可能会因为经济转型的推进而长期化。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市场的宽松货币环境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也因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失衡可能需要通过特定行业的价格上扬来矫正。相反,如果对通胀的形势过于乐观,或过分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可能会贻误抑制通胀的良好时机,也可能过早放松货币政策,导致抑制通胀的成本更高。严厉的反通胀举措短期内可能会牺牲一点经济增长,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在更高的通胀压力下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乃至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代价。越南宏观政策的教训之一,就是在通胀相对稳定在7%~8%的时期,忽视了通胀的潜在压力,导致通胀的失控转化为货币危机。与此相对照,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严厉紧缩政策创造的稳定货币环境,为美国随后近20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政策的变化更加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从“双防”到“一保一控”,也是宏观调控政策灵活性体现。

      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较低的物价水平,是经济中的一道难题,理论上讲这两个目标很难同时达到。当前经济回落的过程会持续多长时间,回落幅度会有多深,实际上取决于在劳动力的持续投入速度回落后,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和技术进步速度是否可以持续乃至提高。这本身就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正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最有利时机。从全国格局看,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下滑更多地出现在对出口加工型行业高度依赖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在珠三角和浙江等地,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大面积的倒闭,这固然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速度,然而,这些现象的出现本身也是这些地区结构调整的一个体现。如果能够通过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从“贸易立国”到“科技立国”的转变,中国经济依然可以在经过经济转型后再次提升速度。如果基于调整中出现的一些压力和经济减速,就普遍放松货币政策,不仅会导致未来的通胀压力更大,也会影响结构调整的效果。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正朝着预期有利的方向发展,投资和消费得到进一步改善。“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增速回落,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速则进一步加快,上半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6%,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但应该看到,无论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依然会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的促进等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财政、金融、税收等多方面政策进行局部调整。

      首先,无论是否提货币政策从紧,抑制通胀的现实要求也不可能使货币政策具备短期放松的条件。抑制通胀仍将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当然,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也要体现充分的灵活性。例如,货币供应量基调仍然需要保持从紧,但是信贷管制的决策权要更多交还给银行,让他们做出市场化决策。

      其次,在货币政策从紧的情况下,中国应对结构调整还有较为有利的政策条件。现在我们财政的实力依然较强,财政政策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完善社保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和救助,实施更为灵活的税收政策,适当降低企业经营的税收特别是受到紧缩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的税收,等等。

      第三,针对不同地区在紧缩时期的不同状况,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举措,促进资源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

      第四,在紧缩信贷市场的同时,需要鼓励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满足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宏观政策从紧与理顺价格关系的调整。当前中国经济的失衡,与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价格管制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在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果断出台调高油价电价的举措,显示了对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信心。这种主动进行的资源价格改革,预计仍然会在适当的情况下稳步推进,从而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

  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

  

  半月谈

  

  发达经济体经济减速

      爆发于7月的“两房危机”(房利美和房地美),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原本局限于次级抵押贷款领域的信贷危机,已发展为可能危及美国整个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危机。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预测,次贷危机可能向更广泛的房贷领域、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等领域演变,进而进入实体经济和服务业,进一步加大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动荡的风险。

      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明显放缓。欧盟统计局8月中旬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比前一季度下降0.2%,这是自1995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欧元区经济首次环比出现负增长。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第二季度的经济环比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下滑0.5%、0.3%和0.3%。日本内阁府8月中旬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比第一季度下降0.6%,按年率计算下降了2.4%。这是日本经济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再次出现负增长。美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按年率计算虽然增长3.3%,但主要得益于出口增长强劲。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有其特殊原因,美国经济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并未因此发生根本性转变。  

      截至6月底,受次贷危机、高油价和高通胀等因素冲击,全球50个主要股市的总市值减至52.6万亿美元,与去年10月底股市市值历史高峰相比,约减少了10万亿美元。

  新兴市场经济体担当重任

      与此同时,在次贷危机对发达经济体造成严重冲击之际,新兴市场经济体则表现出较好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来源”。英国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全球研究部主管李籁思8月底评价说:世界经济和金融力量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种转移是渐进和持续的。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势头不容忽视,且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表现,这3国2007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该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为2.7%,其中美国增长2.2%。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为8%。据《南风窗》今年8月报道,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3/4。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的60%以上都是由新兴经济体贡献的。

      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力军。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指出,美国经济之所以到目前还未陷入严重衰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仍保持增长,为美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可能,正是出口强劲增长将美国经济从衰退中拯救了出来。日本财务省8月份发布的贸易统计报告显示,7月份,中国内地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日本对华出口额当月同比增长16.8%,而对美国出口额却下降了11.5%。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同样给一些欠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世界银行负责非洲事务的副行长认为,非洲经济在不利的环境下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资,这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了经济、改善了民生,而非洲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则为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

      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的高盛知名分析师吉姆·奥尼尔曾表示,接下来的10年中,中国可以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新兴经济体一支重要力量的俄罗斯,其外汇投资资产截至2007年底,达8000多亿美元,在石油出口国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阿联酋。据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研究结果显示,去年俄经济规模总量占世界第八位。俄罗斯的目标是2020年进入世界前五名经济强国之列。

      根据安永咨询公司和瓦加斯基金会8月中旬公布的研究报告,按年均4%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30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将从2007年的9630亿美元增至24000亿美元,从现在的世界第十大经济体上升到第八位。同时,巴西消费市场也将从现在的世界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排在美国、中国、印度和日本之后,超过德国、法国和英国。

      尽管受高通胀困扰,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度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8%。近年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8%。

  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中面临的挑战

      首先面临的挑战是经济发展减速。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2008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预测:2008年世界GDP增长将放缓至2.7%。发达国家的增长相继放缓,其中,美国的GDP增长预计下降到1.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会从2007年7.8%的超常速度放缓至6.5%。受欧元区经济前景不佳等因素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月下旬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该组织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9%和3.7%,增速低于该组织7月份估计的4.1%和3.9%。

      其次,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通胀压力。摩根士丹利6月出台的报告表明,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包括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数据表明,目前地球人口的一半正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胀。

      美国劳工部8月中旬公布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7月CPI同比增幅为5.6%,创下17年来的新高。调查显示,大部分美国的中产阶级认为日子今不如昔。英国主要房地产贷款机构——全国建筑协会8月下旬发布报告说,8月份的通货膨胀报告显示,英国的通胀水平达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高点,超过了政府2%的目标水平1倍。截至当月,英国12个月内的房价跌幅达10.5%,该国自1990年以来房价跌幅首次超过两位数。房产市场下滑的深层次原因,是英国消费者对市场缺乏信心。欧元区的通胀压力未见缓和。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推动,7月份,欧元区通胀率继续保持在4%的历史高位。

      印度政府8月中旬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日,印度通胀率攀升至12.4%,创出13年来新高。7月初,约有400万印度卡车司机罢工抗议日益上涨的油价。俄联邦统计局8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从今年年初至今的通胀率已达9.5%,高于去年同期的6.8%。俄消费者已开始大量储备食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警告,今年发达经济体通胀率预计将达3.4%;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预计将达9.1%。

      为此,包括全球主要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20国集团(G20)官员8月3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闭门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减速和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

  经济观察: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泥淖”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  

   刘轶芳

      受出口疲软和企业开支急剧萎缩等因素影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日前正式陷入经济衰退,这是七年来日本经济第二次出现衰退。分析人士警告说,未来日本经济有可能进一步下滑。

      日本内阁府本月17日公布的统计速报显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季度下滑0.1%,按年率计算则下降0.4%。修订后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季度下降0.9%,按年率计算降幅为3.7%。一般而言,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即为衰退。因此,上述数据表明,目前日本经济已陷入衰退。

      日本上一次经济衰退发生在2001年。当时受美国技术股泡沫破灭影响,日本经济在2001年第二季度陷入衰退,直至当年年底。

      分析人士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和欧盟等日本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明显降温,导致日本出口疲软,这是日本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的主要原因。

      日本经济从2002年开始恢复增长,主要靠的是出口拉动。一些研究机构测算,出口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六成。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日本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美国和欧盟减少对日本汽车、电视和机械制品的进口,导致对出口高度依赖的日本经济萎靡不振。外需减弱使日本企业利润下降,众多小企业破产,并造成工人工资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日本财务省20日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日本贸易出现约639亿日元的逆差。当月日本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大幅减少了19%和17.2%,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也下降了4%,这是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6年多来首次减少,表明金融危机不仅重创欧美经济,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也开始显现。

      自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日本金融市场与美国和欧洲主要金融市场一样,也出现持续动荡局面,这也对整体经济产生了冲击。截至本月19日,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已较今年年初下跌约44%。股市大跌对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开支均有不利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还可能面临更严重的下滑。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在今年9月份升级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其影响将在第四季度显现。此外,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也正式进入衰退。这些因素都将对第四季度日本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日本经济和财政政策大臣与谢野馨1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认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他还认为在目前世界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未来日本经济可能会继续下滑,并暗示2009财年日本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

  美元霸主尚难取代 中国连续三月大举增持美国债

   上海证券报 

  经过三季度连续3个月的大举增持,截至9月底,中国首次超越日本,以5850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

  根据美国财政部昨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9月份,我国净增持美国国债436亿美元,增持额不仅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还几乎是上月增持223亿美元的两倍。1—9月,中国共增持美国国债1074亿美元。除2月和6月为净减持外,其余月份都为净增持。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7月以来,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幅度正在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此前始终占据美国国债持有数量首位的日本,连续两月出现减持情况,持有量从上月的5860亿美元减少到5732亿美元,减少128亿美元。

  但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近来选择不断增持美国国债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持有其他币种资产风险可能更大。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表示,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这意味着外汇储备有巨大的缩水风险。很多人对美元不断走软感到非常无奈,但是目前尚找不出能替代美元的第二种货币。

  吴晓灵还指出,在危机的过程中,以一种负责和稳健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采取恐慌抛售,这样对整个金融市场都有好处。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经营策略不会做大的调整。

  但是也有专业人士建议,在当前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可考虑动用外汇进行战略能源储备以及黄金等储备,确实可以缓解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

  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央行也正在考虑提高黄金储备,以分散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

  尹蔚民:中国没有发生大规模裁员和农民工返乡潮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20日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裁员和农民工返乡的热潮。

  有记者问到,现在网上流传着一份关于企业裁员的大名单,不知道您是否留意到这个现象,对此您是怎么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刚才您回答前一位记者提问时也提到了,为应对当前的金融形势对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能把针对农民工的措施再给我们具体阐述一下吗?

  尹蔚民表示,我想先说明两点:第一,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裁员和农民工返乡的热潮。昨天江西省的同志跟我说,江西在外省打工的人员是680万人,目前统计回到家乡的是30万人,也就是说不到5%的比例。我们最近到其它一些省的调查也能够证明刚才这个观点。但是目前的形势还在进一步的发展,农民工返乡也在逐渐增加,对此我们还是要高度关注。第二,因为企业关闭、破产或者停产,部分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回乡,我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流动和理性的选择。

  尹蔚民说,我们已经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关注并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民工流动,为他们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我们已经要求输入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对下岗的农民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积极地提供就业服务、积极地提供岗位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在输入地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对于输出地来讲,我们也要求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利用乡镇的劳动保障平台,为返乡的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或返乡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也对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利用这个时机,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以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同时我们还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是刚才我讲到的,妥善地处理农民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所得,也就是说不能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根据中国网直播文字整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5091.html

更多阅读

校刊第2期《刊首寄语》 医改动态刊首寄语

校刊第2期《刊首寄语》吴立梅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君毅》第二期——2011年的秋季卷带着油墨的芳香与大家见面了。本期的开篇,是杜新阳校长的《围绕“五事”抓队伍,

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 会计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由企业内部会计部门提供的。针对企业运行情况、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资金不多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记录。我国为使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规范和准确而制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账务处理、财产清算、凭证编制等等。产生的作

2016年上半年服装产量 2010年上半年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中国服装协会近日发布了上半年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数据。数据表明:1~5月,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良好,国内需求逐步回暖,国际市场曲折复苏,产业生产、出口、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行业运营水平和效益继续提升;分析还指出,行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

声明:《经济学动态 经济运行动态e信息(第22期)》为网友南茶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