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三八大案纪实 何为“以人为本”?——国内企业招聘(沈阳地区)纪实



  伴随着WTO的加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理应受到特别的重视,我们的企业表面上似乎也很重视。君不见许多企业的人事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老总及HR总监/经理也常将‘以人为本’挂在嘴边,但据笔者亲身体验,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沈阳地区的企业及驻沈分支机构)的实际做法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简直是将求职者‘不当人看’,以下是笔者的亲身体验:

    笔者目前在沈阳一家民企任人力资源经理,从2003年的3——7月,本着开阔视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目的,以求职者的身份先后用各种方式(邮寄、传真、E—MAIL、现场招聘会等)向各类企业求职,如下所列是曾应聘过的企业名单:

1、香港某地产公司沈阳分公司

2、国内某知名手机沈阳分公司

3、国内某知名家电连锁企业

4、国内某知名电脑公司沈阳分公司

5、国内某知名科技公司东北分公司

6、沈阳某3家房地产公司

7、沈阳某知名食品连锁企业

8、沈阳某汽车生产企业

9、沈阳某知名软件企业

10、沈阳某知名制造企业

11、沈阳某实业公司

12、沈阳某上市公司

    笔者均是应聘人力资源经理/主管、人事/人事行政经理的职位,以下按招聘的流程分别予以说明: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目前企业招聘广告的内容:几乎无论多大的企业,何种职位,均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甚至要硕士、MBA等),至少三年以上的同行业工作经验等。我的观点是: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及发展阶段、职位的要求再决定招聘条件,这个职位真的需要高学历吗?至于什么是高学历?笔者认为可分两种情况:第一,要看应聘者的毕业时间,如果是在一九九五年前正规院校毕业的学生,不用说是本科生,就是大专甚至是中专生应该说他们的素质都是不错的;第二,还有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如:高考名额所限、家境贫穷等)没有读上正规的本科院校,但他们在实际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的差距又继续学习(夜大、自考、函授、进修等),然后取得相关资历者,难道他们就不是人才(当然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混来的文凭,但他们为何要混个文凭?我们国家现在为何极其缺少高级技师等专门人才?)?再请各位仔细想想: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是不是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何况一九九五年以前?因此我认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才是真正的人才,原因显而易见:他们感觉自己缺少什么才学习什么,并且绝对是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问这样的人不是人才?那什么样的人是人才?而我们企业的要求呢?绝大多数则要求必须是正规院校本科毕业,这一点绝不含糊。至于再满足至少三年以上的同行业工作经验,试问这样的求职者如果不是因为企业体制不好、规模太小甚至面临破产等原因他们会前去应聘那些初级职位吗?即使应聘上他们能心甘情愿做那些初级职位吗?

    这里面有个误区:就是由于前几年全国各大院校的扩招,似乎应该是大学生遍地都是;但笔者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今年正式毕业的学生才真正是我们国家大学扩招后毕业的首批学生,他们何来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还有近两年国内企业(尤其是民企)的中高层经理人为何频频‘跳槽’?

    其次是简历发出(笔者绝对是按照企业要求的方式投递,且绝大部分是E—MAIL方式):所有应聘企业中仅有6家给予回复(均是通知笔者参加面试)。我以前听朋友谈及此类情况时是不太相信的,还有一次是自己的企业招聘时,我清晰地记得一位应届毕业生看到我的回复时,又给我发来一封感谢邮件说:“从您的回复中,可以感觉贵企业是个很正规的企业,今后再有机会我一定还会来应聘。”看后我很受震动,自己的几句回复竟让求职者说出如此话来,一方面感觉自己的职责重要;另一方面是为目前HR从业人员的素质而担忧、为我们的企业而忧虑;因为这名求职者一定是发出过许多简历,但恐怕绝大多数都‘石沉大海’。

    我们企业的HR总监/经理们果真都如此之忙,收到的邮件不计其数?以至没有时间回复?笔者认为:企业招聘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招聘需要的人才;二是借此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因此给应聘者以回复(无论求职者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是最基本的礼貌,作用有二:1、告知求职者已收到其简历,以免求职者再发或致电询问等;2、如果暂不符合企业要求,也应及时而委婉地通知求职者:第一,可让求职者感到企业是很正规、非常负责的,从而再次正面地宣传了企业形象;第二,可以将其做为备用人才而存入企业的后备人才库。况且邮件的回复是可以设为自动回复的,根本不存在没时间回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回复也是HR招聘工作的一部分。

    第三是正式面试:这些企业中仅有二家企业有笔试,其中一家的考题实在是让笔者难以恭维,即不分应聘何种职位均要求答同一张试卷,但那些题却明明有专业之分,真不知这前企业的HR总监/经理是想考什么?另一家更是让人莫名其妙:从笔者发出简历然后被告知参加笔试,考题出得确实也很有水准,过几天通知笔者参加复试;可等去参加复试时,却又要求笔者再次填写个人简历,并且足足等了40分钟后才正式得以一见那位负责招聘的副总,而交流的时间竞只有短短的3分钟,并且他的问题居然是先介绍一下你自己及你了解我们企业所处的行业吗?仅此而已。面试后我的感觉极差:长时间地反思自己,难道自己真的是‘一文不值’?顺便说一句我应聘的是该企业的部门经理一职,如果不了解此职位及其所处行业,我(笔者的简历附后)能前去应聘吗?可自己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家国内知名的家电连锁企业副总竞如此面试,该企业从前的光环顿时散去;我真的不理解这家企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该企业的老总却频频见诸于各种媒体,口口声声讲什么‘以人为本’。

    其他企业初次面试时均无笔试(当然并不都需要笔试,尤其是初试时,但关键是要看如何进行面试),这些企业有几个共同点:

    1、无论你是否发过简历给企业,均被要求重新填写简历,格式大体相同:应聘者的基本情况、工作经历、学习及培训经历、取得的成绩及获奖的情况等;且无论你应聘何种职位,均被要求填写同一张表。笔者实在是想不清楚我们的企业为何要让应聘者再重新填写(笔者见过的所有求职简历上都包括这些内容)一次?即便你想看看求职者字写得如何,难道就不能让其回答一下其他的问题?更有甚者,填表时连个正式的桌子都没有,有个茶几就算不错。试问各种职位的要求都相同?各位HR从业人士的工作效率从何而来?求职者对此有何感想?

    2、只有两家企业除外,其他企业无论招聘多少职位、多少人,一律同时通知面试并且要求同一时间到达。场面可以想象:接待室很小或根本就没有接待室(更别提接待室有什么企业的宣传资料等,更有甚者是某汽车生产企业的厂区很大,让求职者由其中一个门(该企业有很多门且一般都不会找到那个门,却连个标识都没有)进去,需要走过长长的一段路,其间有许多的厂房,依旧是没有任何标识,更别提什么欢迎语之类的东西;且那天还是该企业的休息日,空空的厂区没有几个人,害得求职者顶着烈日找了好久才找到。且不说其他环节,仅凭此点,笔者就断定这家企业好不到哪去,工作效率肯定不高,更别提什么‘以人为本’,人进来充其量是个工具。这样的企业居然还号称是什么现代化的生产企业?什么明星企业?什么支柱企业?试想这样的企业也能称之为现代化?能生产出什么优质产品?凭什么与对手竞争?靠什么成为地方政府的支柱?说句难听的话:将来能有人来收购你就算不错啦!)求职者站满屋,甚至走廊、过道上也都是求职者;我真的不理解这些企业是如何想的:显得自已的企业名声大?吸引力强?一呼百应?想让其他同事看看本部门有多忙?恐怕更多的是给人以如下印象吧:企业的效率很差,做事没有计划性,根本不拿求职者‘当人看’。试问这样的企业还能‘以人为本’?还能吸引优秀的人才?还想基业长青?

    3、好不容易熬过‘等待期’(笔者面试的这些企业中少则等上二十多分钟,多则会让你等上近一个小时),接待你的均是同一张面孔——负责招聘的初级职员(很少能直接见到其上司——经理级人物),各位想想看:让一个初级职员来面试他的上级,会是什么效果?更别提其是否深刻理解企业所招的职位(尤其是其他部门的职位)?笔者并不是自傲,更无意轻视初级职员之意,只是想提醒一下我们的各级经理:难道选择一位即将共事的经理/主管级人员是你部下能决定的吗?你真的忙成那样?还有什么比为企业选择一位优秀的合作者更重要?恐怕只能给求职者以不受重视、无足轻重之感,真正优秀的人才还能加盟你的企业?再来看看我们那个所谓‘考官’的面试情况:几乎全部是将求职者的简历再问一遍而已: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的爱好及特长、你的优点及缺点,能加上一句你的期望工资就算不错啦。试想:如此面试能问出什么?如何判断求职者间的区别?因此能通过此轮者全在‘考官’的个人感觉而已!我们常说谁与谁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因为什么?除去爱好、兴趣、志向等情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让我们再看看现场招聘会的情形:

    1、大型招聘会上,招聘企业的代表初时还能坐在座位上等待求职者的来临,最多二个小时后就开始‘自行其是’:来回走走,看看热闹、打电话聊天、彼此闲聊、互相说笑、发发短信,有求职者询问则爱理不理的,让其自己看背后张贴的招聘广告,要不就是让其填写简历,等待结果(然后就泥牛入海);能谈上几句的少之又少。一般会期为一整天,可能等到中午的有2/3就不错啦,吃过午饭到14:00后,能余下1/3的企业还在‘坚守岗位’恐怕会算是奇迹啦!真的是所需的职位都招满了吗?我真不知道我们的企业花钱租展位是来做什么的?展示企业形象吧?可看看自己招聘现场的布置,参加招聘人员的穿戴及言行。在此想提醒各位HR负责人:我们是不是该考虑一下自己的企业情况及所要招的职位的情况,是否有必要参加大型招聘会?而前来参加大型招聘会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才?

    2、小型招聘会上,一般是企业举办的独家专场招聘会,多半会包个星级宾馆/酒店之类的会客厅等,表面上倒是‘够档次’,似乎能充分展现出企业的形象与实力。可实际达到的效果如何呢?据笔者亲自参加的观察与感受却不敢认同,有以下事例说明:第一,进入该宾馆/酒店前,并没有看到大的条幅之类的宣传语或醒目的指示牌,最多只有一个非常小又很不引人注意的指示牌(招聘企业既然连房间者包下啦,还会在意这点费用?);第二,进入该包房(一般是会客厅)前的门口依旧没有特别的标识,至多是一个打印的A4幅面的招聘广告;第三,进入房间后,接待你的企业员工连句问候语都没有,只是愣愣地向你索要证件,更别提要向你介绍什么招聘流程及注意事项啦;第四,在你落座后,送上来的仍旧是等待你填写的空白表格(与其他企业毫无二致,最可气的是他们明明要求你自带简历),我实在是不能理解他们的用意,气得我差点没晕倒;第五,坐下后近20分钟左右才骤然响起一阵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该企业的宣传片;我实在是搞不懂,他们为什么不持续地、很柔和的播放?自你踏进此门的第一步起,况且即使有间歇也不宜间隔15分钟以上吧。第五,你再看门口那位接待人员:一会儿看看杂志,一会儿接个电话,一会儿发个短信,一会儿又怡然自乐,简直就是在自演‘话剧’!仅凭这几点,给笔者的感觉是该企业的费用多半是白花啦,没有真正起到预想的作用及效果,而且由于那位接待人员的‘表演’,企业的形象及作风将消失怠尽(假设其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及优良的工作作风)。在此还请我们的老总及HR总监/经理们深思:我们有没有必要花如此心思及费用来设专场招聘会?这样的招聘会到底该不该搞?该如何搞?

    第四、初次面试后的反馈:

    所有的企业在初次面试结束后均没有反馈(如果没被通过),还是上面的问题,我们负责招聘的人员果真如此之忙?这些人当中真的没有将来可用之人?

 沈阳三八大案纪实 何为“以人为本”?——国内企业招聘(沈阳地区)纪实

    最后再来看看我们企业的老总及HR总监/经理是如何说的:“现在的人才太少、太难找”,“我们什么媒体的广告都打了,可就是招不到合适的人”,“近阶段我们是逢招聘会必参加,却怎么也招不到优秀的人才”……果真是人才太少、人才难求吗?至少笔者不这么认为。什么是‘以人为本’?我认为它很大的一部分是体现在老总的言行及HR人员身上,人力资源的工作更多的是体现在细节中;严格地说HR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在招聘之时。各位HR从业人士,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吧!

    以上所写虽是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招聘环节,但 “窥一斑可见全豹”(何况据笔者地了解和观察,其它环节也好不到哪去),试想我们的企业都如此招聘、如此待人,还声称想成为优秀的企业、一流的企业?无怪乎中国至今都出现不了几家真正的知名企业(沈阳地区的企业更是一言难尽),更别提什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世界500强’;说句悲观的话:长此下去,笔者真的怀疑若干年后中国还会有几家真正的本土企业?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拙见,还请各位老总、HR总监/经理指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75194.html

更多阅读

何为“敬天爱人”的伦理精神? 何为精神

[2010-5-11] 浏览次数:779何为“敬天爱人”的伦理精神?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它的表现及对人们的要求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具备“敬天爱人”之伦理精神的关键。关于“敬天爱人”的内涵,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敬天”,就只是尊敬天地自然,“爱人”

何为太极? 何为视力低下

【哲学里的太极】什么是太极?太极一词,始见于《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亦即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太极的变化流通,包含或阴

太极图解说一 何为太极?二 太极图含义三 应用篇 ps太极图制作

太极图解说(一)何为太极?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一、何为太极?“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养育之道:何为道?道在何方?

养育之道:何为道?道在何方?陈禾亲子早教·不教而教系列05在2013新浪“养育有道”年度对话论坛上,主持人新浪育儿频道执行主编郑先子老师突然提出:“养育有道:什么是道?”,要求参与对话嘉宾给个明确的定义。由于时间有限,齐大辉、陈晓晖、朱

声明:《沈阳三八大案纪实 何为“以人为本”?——国内企业招聘(沈阳地区)纪实》为网友邂逅郁金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